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东北作家群为代表的主流作家们停留于从外部形态去反映那个特殊的时代与社会时,萧红与骆宾基两位作家却以其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叩问、对童年母题的眷爱而进入到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探究、知识分子自我审视和民族性格的反思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层思考,传递出更为深邃的声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时代的创作,拥有了共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新 《理论界》2015,(2):132-135
关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家庭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和定型的舆论是,她有着"恶毒"的父亲,缺少爱的家庭,为着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并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幸而推及反抗一切压迫者,因此成为抗日文学的旗帜。这样的论证前提就不够扎实,即萧红的童年、家庭并非恶毒无爱的封建家庭;论据也不够充分,即萧红是个被祖父娇惯坏了的任性的小女孩的一面都被研究者们所忽略;抗日文学的旗帜这一结论也自然有失偏颇,无法涵盖萧红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因此,要更准确、深刻地认识萧红的文学成就,需要对萧红"不幸童年"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还原一个聪明、任性、执着追求生命能量自由挥洒的青年女性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立论,探究其成年后文学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独特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童年经历对萧红一生创作影响非常深刻,无论是对乡愁的书写,对"家"的渴望,还是对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独特思考,都充分体现出童年创伤性体验对她内心情感世界的深深触动,从而也导致她最后与左翼文学的关系日渐疏离,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生存压力艰难地返回童年的栖息地,使精神回归故土,创作出属于萧红的文学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现代作家萧红的文本内部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一特征源于反讽叙事。诸如《生死场》中场景的并置构筑了文本的丰富主题;《呼兰河传》中叙述者与童年、成年的"我"三种视角的杂糅使得文本内部呈现温情与荒凉的多重色调;《马伯乐》中悲凉而倔强的萧红面对世人冷遇不惜反叛自己成熟的风格,实践着对男性文本的滑稽摹仿,人物自身、仿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多重差异,重复的反讽成了笼罩文本的叙事动力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萧红,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女作家,曾以其风格独具的小说作品独步于中国现代文坛。除了小说散文,萧红还创作了为数不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将萧红的诗歌纳入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与冰心、湖畔诗派及林徽因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萧红诗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它们是萧红基于切身体验与挚诚的生命感受之上的心的诗、心的歌,是她自身性格、情感、经历的忠实记录,自然流露,具有洗尽铅华的自然本色之美。  相似文献   

7.
王峭 《理论界》2006,(10):178-179
弗洛伊德学说提到过童年决定性影响,一个作家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是可以追溯到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即生活体验与自传性的叙述方式的巧妙结合以及生活体验与作品中悲剧意蕴内在联系,论述了萧红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致力于探讨无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问题。为此 ,我们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无意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系统的梳理 ,而后分别从创作对象和创作过程两个方面 ,对于艺术创作和无意识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 ,无意识现象在现代艺术中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对象 ,同时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无意识特征 ,只是这种无意识活动必须处在作家的显意识及其理智活动的约束之下 ,因而艺术创作乃是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萧红研究目前存在着史料和评价的不确定性问题。创伤体验导致了萧红的退行行为,退行行为的积极防御力量激活了她的艺术天赋。萧红小说凭借难以被整合的生命自由冲动和原始巨大幻想力,在诗性智慧和创造性直觉层面获得了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而启迪人们思考久已失落的人类童年时代未被异化的生命创造力如何重现。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便评说纷起,众口难一。后茅盾先生的《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文一出便独树一帜,又作为"序"刊在了后来印行的该书的前面,使其成为了该书的"定评"之作。而事实并非完全如茅盾先生所说,对萧红的童年,对全书的线索,对书中的人物,尚有新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1.
重视无意识问题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正确揭示无意识的认识本质以及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获得科学认识,顺利完成认识任务,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认识反映的特殊形式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无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再被怀疑,人们已确认自身的许多活动与无意识不无关  相似文献   

12.
仇立颖 《理论界》2012,(12):90-93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相似文献   

13.
人们普遍感到萧红的作品有一种不可代替的“萧红味”,这正说明萧红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又主要通过语言特色表现出来。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忧郁,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稚拙、诙谐、明快、潇洒。本文以萧红为中心,将她与冰心、庐隐、丁玲这三位著名现代女作家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俄狄浦斯主题"特指文学中的杀父娶母主题,它并不仅限于希腊本土的人文背景,而是一个世界命题.精神分析学从中提炼出"俄狄浦斯情结"说,作为人类个体无意识所共有的深层心理要素;人类学家则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俄狄浦斯主题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从文明起源背景来看,其已成为一种文学分析母题和思想史范畴.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活跃在本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现代著名女作家。从1933年初涉文坛到1942年英华早逝、弃骨香港(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遗骨由港迁回广州),她的暂短的九年文学生涯却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的值得光耀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既是她的临终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是也非也,言人人殊,仁者智者各有所见。本文试图对女作家这部辞世之作的文化选择及其意象本真作些审美透视。  相似文献   

16.
殷红 《北方论丛》2002,(5):50-53
从叙述角度、叙述内容、叙述话语三个角度对萧红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与迟子建前期作品<原始风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两部作品的共性及其成因--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及其童年视角的选择,叙述内容的亲历性及其东北地方特色,叙述话语的清新及其感伤的怀旧气氛.  相似文献   

17.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照分析了萧红于个体生命与文本世界中体现出的对于两性之爱的矛盾人格 :执着追求与力图拒绝 ,并从父亲意象、童年经验、生活体验、创作意识、双重人格及悲剧预感等几方面解读其矛盾人格背后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透过意识形态层、空间实践层和现实实践层结构而成的中国现代爱情文学场域,在"爱与性""爱与死""爱与幸福"三个向度对萧红的爱情小说做语境化的、互文性的、历史化的整体性观照后发现,萧红的性爱描写具有雄强的男性化视角、策略和意图;在艰难的审美超越和决绝的审美解构中,以情为命或爱与死的非纽结状态下的人生故事,深藏着情感功能和艺术意志的深度较量;萧红的爱情文学个案,连同现代爱情文学场域的书写实践,将情感逻辑的枢纽共同指向对幸福的渴望和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