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撰写的《苏联当代美学》一书最近出版了。作者在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苏联美学界在美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这对我国美学界了解、研究苏联当代美学的研究状况,促进我国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苏联当代美学》一书着重介绍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审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苏联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影响。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是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一书中的观点。布罗夫主张美学的研究兴趣应转向人,转向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他的这种“社会派”观点,实破了苏联美学研究中传统的方法论基础,遭到崇尚审美对象自然属性的“自然派”的反对。结果,“社会派”美学家的观点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赞同。Л·Н·斯托洛维奇教授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对审美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看法,成为苏联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3.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即审美判断力部分对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机体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导向作用)使我们关注于对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与存在的概念是同义的.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学说出发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这为康德美学的存在论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康德的美学思考中,主导线索是他以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着他的美学运思的是“存在的闪耀为美”,即自然(的涌现)为美.这种理解为《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都带来新的理解,也给当代的环境和生存问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命题带来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5,(4):124-131
当代环境美学一直高度关注对自然的审美欣赏问题。齐藤百合子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一文旨在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的本然面目,即真实的自然或自然本身。虽然她对艾伦·卡尔森的自然审美理论有所改进,但其研究范围仍然囿于科学认知主义,依然没有完全回答如何"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山水画美学包含着一套比较系统的自然审美思想,诸如"真"的本体论根源(生生本体论)、"体真"的途径(澄怀味象)、"写真"的方法(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由此可见,中国自然审美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比较全面地回答"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问题,对当代环境美学构建的意义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自古有之,它的历史与文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上古时期,世界各国表现自然与人密切关系的神话便是生态文学的最早源泉。即使是从古罗马到18世纪末生态文化萧条的两千多年里,仍然有一些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文学作品,如《变形记》、《太阳城》、《格列佛游记》等等。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生态文学持续发展,涌现出缪尔、利奥波德等生态文学大家,并在上世纪中期,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迎来了一个持续至今的繁荣时期。生态文学在中国从无人知晓到逐渐引人关注,应得益于一批长期关注并研究它的中青年学者,王诺便是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认识发展的现代水平证明有必要把传统理解的美学划分为两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和普通艺术理论。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在苏联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早已有过多次论证。然而这一思想迄今仍未被承认,原因之一是论据尚不充分。1983年版《哲学百科辞典》给美学下了一个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有相互联系的两种现象的哲学学科,这两种现象是作为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特殊表现的审美领域和人们的艺术活动领域。这个定义初看似乎并无疑问。然而只要对关于美学科学的内容所进行的系统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对定义的正确性产生重大疑问。在这里,“美学对象的两个方面”与教科书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明人万时华云:“今之君子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①李泽厚和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虽然把握了《诗》之为诗的视角,但他们把中国古代美学的起点或定于孔子,或定于老子,均未对《诗经》所涵盖的审美心理作系统的阐论,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其实,任何理论的起点既不可能是不可穷尽的无限,也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有限,它只能是一个无限与有限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不揭示《诗经》的审美心理,就不可能真实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起点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诗经》作为我国最…  相似文献   

9.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金健人的文学研究是先从小说结构着手的。《小说结构美学》的出版,既奠定了他文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又为开拓文学研究新领域构筑了较高的起点。他至今已发表文学论文近百篇,这些论文几乎布及全国各文学报刊,而《文学的当代困惑》、《论文学的特殊本质》、《叙述者的叙事功能》等是他新近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文学理论的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学者型的,一是才子型的。前者以博古通今见长,后者以灵气照人取胜。金健人似乎是属于学者型的文学理论家。他的论文严谨细密,扎实丰厚,从一点  相似文献   

11.
中西美学在审美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儒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力求从这种统一中去寻求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客体决不是纯粹的自然,它应该是内容(伦理道德)与感性形式(自然形式)的统一;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客体更多的指向自然世界,更多地注重外在的感性形式,即便是指向人,也主要是指向人的外在感性形体,而不关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付骁 《创新》2023,(2):95-103
美学作为产生于西方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传到中国后在原理层面发生了诸多变异。在中国文论这个特殊的变异场,美学原理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对象由造型艺术拓展到文学;第二,审美经验的基本范畴从移情变异为情感;第三,审美功能取代以审美态度为核心的审美本质的探讨。变异的实质是既有原理无法解释新的材料,中国学者不得不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新,这是有理论贡献的学术创新。变异后的美学原理有效填补了过往的研究空白,能够涵盖更多门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从这种学科的独特规定看,所谓的审美即是审形象,美的历史就是世界为人呈现形象的历史.那么,形象是如何产生的?自康德以来的西方美学,以及当代中国的主体论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围绕事物的表象与主体建构的关系展开的,即:人是万物的赋形者.形象的主观性就是它的审美性.但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这种看法却值得商榷.比如对于中周道家而言,物不是僵死的客体,而是内蕴生命的有机体.这种包蕴牛命动能的物具有向形象开显的内部潜能.同时,除人之外,自然本身也存在着为物赋形的力量.如风与光.这种"物自显象"的观点,搁置了美学研究中无所不在的主体因素,将美置于自然物"本已的坚固性中".于此,"人化"不再成为自然向美生成的唯一因素,对象自身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肯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艺术的物化形态,《庄子》的文学成就在先秦散文中是最令人瞩目的。它不仅以精奥独到的哲理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哲学思想史,不仅以虚远自然的处世态度启发了玄学和禅宗,对抗和弥补着儒学和佛学,也不仅以人生苦难的超脱成为中国唯一本土教派——道教神坛上的“南华真经”,而且以醇朴自然的语言,放荡无羁的风格,形象化的寓论,故事化的抒情,尤其是奇幻神异的审美意境,折服了历代优秀的诗人才士。《庄子》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众所公认、无庸置疑的;《庄子》在哲学、思想、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学审美论是 19世纪以来带有全球性的文学观和方法论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 (包括创作、批评和理论研究 )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欧美文学审美论的哲学美学基础和唯美主义思潮两方面的分析 ,引出对文学审美论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试图揭示其精神实质和作为方法论的局限 ,并澄清以往学术界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某些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16.
美育理论的新突破──谈李幼苏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马青山由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家李幼苏先生编著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下简称《美育》),是一部融美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一体,系统研究语文教学中审美特点及其规律的教科专著。它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王启忠先生的《<金瓶梅>价值论》一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穿透迷雾,客观评价求真知。作者穿透了性描写的迷雾,超越了道德评价和伦理观念的取向,摆脱了应用理性审美思想的影响,将《金瓶梅》放到中国小说史发展嬗变的长河中,置于明清文化的框架内,进而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上,从文学、美学、哲学、人学、政治学、经济学、义化学等全方位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价值,客观评价其卓异成就与应有地位。从而论断出《金瓶梅》是一部“真正的政治小说、经济小说、文化小说,一部全面描写人的生命现象的小说,也…  相似文献   

18.
结合赵丰的散文随笔创作实践,剖析了他的大量文本,论述了赵丰在散文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哲学随笔艺术方式独特,独辟蹊径;在写人状物方面,他融入了禅宗的意境,叙事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他的游记风格独特,融入的是与景物相得益彰的思想火花,与景物身心交融的情感表述,提升了自然景物的美学意义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形态,是以对人的和谐与内心世界完美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其突出特点是对人的深层心理发动了一场革命,为整个民族适应并参与现代生活锻造了健康的心灵。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大范畴。如果说表现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寻找新的伦理规范是新时期文学人与人相和谐的审美理想之达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营造新的精神家园则是新时期文学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情结之寄托。两者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严国荣 《唐都学刊》2000,16(3):51-55
“三曹”文学成就,世所公认。然不同时代对“三曹”的品鉴称许,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好尚。如今人某些观点中就钟嵘《诗品》将陈思、文帝、魏武依次列入上、中、下三品所表现出的责难就体现了这种审美差异。实则“三曹”不仅仅体现出“建安风骨”这一种风格,他们亦是六朝以华美为主流的多元化美学风格的滥觞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