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随处可见。其中,春秋时期老子所提出的“大象无形”,就是比较典型的哲学命题,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这一命题概括了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尽管老子是运用他的矛盾学说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把所谓行道之君说成是政治伦理上的完人,作为统治者的标准,但是,此命题所具有的方法论的作用和意义,却对几千年的中国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大象无形”便成了中华美学的一个基元命题。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探讨和争论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与美学有着重要联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焦点和主要的表现形态,就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史、政治史、宗教史乃至美学史上影响很大,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亦有消极的一面,以致形成唯心主义的天命观。但无论其积极的或消极的方面,都对后世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华美学重要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症结.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且不分析西方传统文化如何,单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天人合一所能概括得了的.仅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除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外,还一直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这两者的思想斗争,乃构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给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以巨大的影响.故而,“天人相分”亦是中华美学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华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美学史上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从《老子》认识、修养方法及其方法论三方面说明,《老子》只有朴素的自然辩证观,但没有转化成为它的方法,所以不能称《老子》的思想方法为朴素辩证法,也不能说它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文章还探讨了《老子》辩证观没有转化成为辩证法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看似复杂,但其重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管理,主要为关注员工;二是对外管理,主要为关注顾客。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善待员工之利,员工重视企业之义”是对内管理过程中的朴素逻辑,“真心实意地对待顾客”是对外管理过程中的朴素逻辑。在这两个逻辑当中,可以引入国学的人文关怀,并设定传统文化“仁恕”之道作为朴素管理学的指导思想。这样,企业管理将变得相对容易和高效。  相似文献   

8.
常娟  王磊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18-21,12
庄子与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以审美为途径,追求二者的最终和谐并达至自由之境。但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他们所追求的审美的至境是不同的:庄子追求的美的旨归是自然,归于朴素,讲求的是"游"与"忘";康德则把追求美的理想的眼光投向人,美向崇高迈进,并最终成为"道德的象征"。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色”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色”一词从出现至宋、元、明,逐渐在戏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明中叶后,“本色”“当行”的相提并论使得“本色”内涵向更深层次发展,至清代以及当今,“本色”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炎热的夏季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围绕着段建伟的作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襄划了这样一场轻松又不失深度的三人对话。在经过了这场名为“面目”的展览巡礼之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段建伟的艺术历程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忘”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内容可展开为坐忘、相忘与两忘。坐忘立足于个体,倡导个体从“形”与“知”的困顿中超脱出来;相忘探讨个体间的关系,主张回归关系本然的虚清状态;两忘不仅试图消除人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其深层意蕴还指向忘“忘”,从而达到无己境界。  相似文献   

12.
《周易》以“意-象-言”这种方式展开易道,它体现着古人展开道论的根本方式,也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展开道论的方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诠释古人的思想,即所谓“意象诠释”。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老子》中表现为“道-象-物”这样的道论结构。老子“自然”的观念,贯通老子道论的各层面。在这一结构中,“道”为体、为微;“物”为用、为显;“象”乃道之流行展开、显微之间。道体自然,流行亦自然,展开而实显为万物自然。道体自然,其义只能称“无”;流行自然,其义“无而有象、象而无形”,恍惚、窈冥;万物自然,即方圆万象。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4.
"为己之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主题,宋代儒者大多以"为己之学"自期.朱子对"为己之学"极为重视,甚至以之作为划分读书人是否为"吾党"的标准.他认为"为己之学"既是学问的目标,也是为学的基本原则.朱子诠解<大学>,其目的就在于将"为己之学"理论化、系统化,并落实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命题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实践和思维活动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西方 ,人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对立和以人为主导、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人们在寻求解决“主客二分”的过程中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地看重“天人合一”。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命题 ,则是对“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朴素公平观包含生存第一、权责统一和多数人决等基本内涵。全国7县84村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与农民朴素公平观存有背离现象:“生不增,死不减”导致部分集体成员的生存无法保障;权责不统一,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义务存在失衡现象;多数人决困局,即涉及土地承包事宜存在有事不能议、议而不能决、决而不能行的问题。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中:应尊重农民“生存第一”的要求,坚持土地均分原则并稳定农户承包权;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实现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赋予集体成员多数人决的正当性和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8.
戏要“出戏”,而又不能“太像戏”;要工巧,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气味”。老舍的戏剧创作,在生活与戏剧二者之间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他对戏剧独到的悟解与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刘勰首先将"本色"一词用于文学批评,初步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刘勰的"本色说"在宋代得到回应,在明代七子派手里得到充分发展。七子派的"本色论"在批评实践中表现为十分重视体制之辨,他们维护各种文体体制的纯粹性,维护不同体式诗歌体制的纯粹性,对不同体式诗歌的体制坚决加以区分,其目的是为明人的各体诗歌创作提供典范。  相似文献   

20.
嵇康是魏晋时期重要思想家,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命题,奠定了其在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任自然"需要价值上的指归和理论上的证明。嵇康以"和"贯穿自然,提出"自然之和"思想:任自然则能够达到和,至和则万物各任自然。由此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论述了和的价值,通过化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内在紧张,达到一个个体自由,社会和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