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认为,学习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了,“父母都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3.
5月14日,正当全中国都在为汶川地震而震惊和哀悼之际,一首为震灾中死难的孩子们所作的诗歌悄然流传开来。这首诗的诗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该诗原文附后)。这首诗传出后,众多报纸频频报道,国家级电视台在特别节目里纷纷引用,有人甚至为其谱曲,制作成视频MV发布在网络上。这首诗很短,却打动了无数人,读者最多的留言是:“看了这首诗,我哭了。”  相似文献   

4.
从一季花开悟一世人生何田以手写心花儿与少年附近上学的孩子们常常抄近路穿过我父亲的园子,把里面的花摘走。一天早晨,当孩子们再路过时,一个男孩问:“我能拿一枝花吗?”“你想要哪枝?”我父亲问。孩子选了最洁白的一枝郁金香。父亲继续说:“它是你的花了。如果把...  相似文献   

5.
石菊 《老人天地》2014,(1):28-29
在我赴美探亲的日子里,有件事令我至今不忘。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女儿对我说:“妈妈,今天你帮着照看孩子行不?我们想出去一下。”我爽快地回答:“没问题,放心好了。”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女儿和女婿驱车走了,房间里留下我和两个外孙女,我正在想:做点什么呢?“姥姥,我们做什么呀?”大外孙女马上问到。“看电视吧。”小外孙女提议。我知道两个孩子都很喜欢画画,常常自由自在地涂鸦,有时在画板上,有时还在自家的停车道上。“我们画画吧,像在幼儿园一样。”我像老师一样指挥着她们,“我们可以办个画展,让爸爸妈妈回来参观,你们看好不好?”两个孩子立马雀跃起来:“好,太好啦!”我们的画室只能设在厨房,其他的房间均铺着地毯。我将画画的调色盘、毛笔、彩笔、五颜六色的颜料全部拿了出来。而这些颜料真让我眼花缭乱,大开眼界,有的是装在锥形塑料瓶里,有的是巨大牙膏式的,也有精巧的小盒……我首先让孩子们坐好,我将调色盘分给她们,把不同颜色挤在调色盘内,然后在她们每人面前摆上可以涮笔的水杯,再分给每人一些白纸。“开始画吧,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画的最好。”此刻房间真的安静下来了,两个孩子乖乖地坐在桌前,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创作起来。这是极为难得的时刻,我暗自庆幸自己教育有方。大孙女5岁,在幼儿园里经常进行画画和着色练习,所以能够独立画出较为完整的图画,比如画面上有太阳、彩虹以及小动物,而老---4,,才3岁,纯属漫无目的地进行创作,将不同的颜色叠加在一起,一层一层地在画纸上涂呀,抹呀。看着孩子们作画,我也借此机会涂鸦一下。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一次,生了一场大病,久病不愈,后来父亲为我找到一位老中医,喝了三服汤药,竟然明显地好了起来。病愈后,父亲让我画了一个硕大的彩色寿桃,送给老中医,老人非常高兴。为此父亲确认我在绘画上有天赋,还为我找到了一位画画老师,教我学艺。但没想到“文革”来了,父亲被关进牛棚,我们的噩梦开始了。“姥姥,我的颜色没有啦!”老二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天哪!老二画得太快了,一张纸一张纸涂画着奇怪的图案和颜色,几乎是把调色盘上的颜色转移到了白纸上。“我帮你。”我说着,又将不同颜料浓浓地挤到调色盘里。孩子们仍在天马行空地胡乱地画着,  相似文献   

6.
爱护动物爱护小动物是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家庭就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人微地照顾弱小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同情弱者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巳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相似文献   

7.
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自杀、自残,在现代普遍都是“精养”孩子的社会里,这些本应像花朵一样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标配”心理健康老师的做法又能否真正拯救这些稚嫩的花朵?  相似文献   

8.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女歌星官恩娜在演出时“遭色狼强吻,受惊过度当众痛哭”。联系到近年来女艺人遭非礼事件爆料频频,不禁让人对此既同情更疑惑,女艺人们何以如此“不幸”?如果也来个“问责制”,板子应该打在谁头上?  相似文献   

9.
享受退休     
张永强 《老年人》2006,(5):49-49
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说“:所有老人都比孩子更眷恋生活,都比年轻人更舍不得摆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生命的夕阳能够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什么是老?这要看人的寿命而定。假使一般人都能像彭祖活到800岁,那么,400岁也不该称老。”是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弹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弹性决定长度。不服老,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执著和热爱,而实际上也是在扩展生命的弹性。诚如蒙田所言“:向往有多久,生命就有多远。”有一位美国老人,干到陆军上校退役后,领得一笔可观的退役金,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他65…  相似文献   

10.
公共汽车     
《中外书摘》2014,(12):67-68
去年,在公共汽车上,我的孩子问我:“小驴子有舅舅吗?”他在路上看到一只小驴子;他自己的舅舅前两天刚从桂林来,开了几天会,又走了。今年,在公共汽车上,我的孩子告诉我:“这是洒水车,这是载重汽车,这是老吊车……我会画大卡车。我们托儿所有个小朋友,他画得棒极了,他什么都会画,他……”我的孩子跟我说了不止一次了:“我长大了开公共汽车!”我想了一想,我没有意见。  相似文献   

11.
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诚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  相似文献   

12.
乐在其中     
《伴侣(A版)》2013,(10):48-48
两个小兄弟决定在屋后挖一个深洞。他们玩得正欢时,两个大孩子停在一边看热闹。“你们在干吗呢?”其中一个问道。“我们打算挖一个洞,一直把地球挖穿!”小兄弟中有一个兴奋地搭腔。大孩子们笑起来,告诉小家伙们把地球挖穿是不可能的。沉默了好一会儿,一个小孩子拿起一个装满蜘蛛、蠕虫和各色昆虫的罐子。  相似文献   

13.
去医院看一位因摔倒而骨折住院的老邻居,她有五个子女,个个都很出息,对她也很关心,这次住院都是儿女们跑前跑后,按说她应该很满恿,可等跟前的孩子出去后,老太太忽然伤心起来,说:“我摔成这样已经够痛苦了,可孩子们却还在埋怨我,埋怨我乱买保健品,乱停平时吃的药,说我走路不注意,你说我又不是成心的,我愿意这样吗?我已经够难受的了,他们还这样数落我、不体谅我,我觉着人老了活着真没意思……”  相似文献   

14.
女人的生命感觉是独特的、敏感的、强烈的,有时是不可思议的。女人的生命意识在十三四岁的当儿,便开始突然萌动了。那种的生命的惊奇常常出现于自身。记得小学高年级的一次夏令营,女孩子们住在一个大教室里,不知谁先发现女班长的背心支起两个小点点,便神秘地压低嗓门嚷道:“哎呀呀你的长出来了!瞧,我的也鼓点了!”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张张花朵般的胞蛋,羞得红扑扑的。上初中时,到农村插秧,女同学的那个月经初潮,是有传染性的,一个来了影响了一大群,又惊、又喜、又怕:“来了?”“来了!”哧哧地笑,“呼啦”一下子,一…  相似文献   

15.
“咦,黑板上的字怎么越来越模糊了?”“怎么视力越来越差了?”……在学校,这是许多孩子会碰到并向家长反映的问题。而家长听过后,最常规的办法可能就是让孩子将座位往前挪。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孩子的视力下降更快了。  相似文献   

16.
《老年世界》2013,(7):23-25
浙江金华一对拾荒夫妻,从70年代开始收养弃婴。丈夫去世后,妻子独自支撑起了“弃儿满院”的特殊家庭,并将善举延续了下去。40多年间,她共收养35个孩子,甚至在八旬高龄时,还从垃圾箱里捡回一名早产婴儿。当看到她为孩子们精心制作的那辆木轮童车时,有人感叹:“人类所有的道德都装在这里面!”2012年7月,86岁的“拾荒奶奶”因被查出尿毒症而无钱救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老人能在爱心人士帮助下渡过此劫吗?她曾用那双干枯而瘦小的手,“捡”出了怎样的大爱人生?  相似文献   

17.
马琳 《公关世界》2016,(16):42-43
今年以来,“超级大展”在全国有蔓延之势,比如北京今年6月举办了“毕加索大展”,近期在深圳举办的“遇见橄榄树下的雷诺阿”展,还有一些艺术机构或文化公司正在打算或欲举办不同种类的“超级大展”。观众在一窝蜂地涌进展厅的同时,有些“超级大展”由于质量问题或是过度夸大作品的保额而引起媒体和评论界的吐槽,观众也大呼有上当之感。那么,什么是“超级大展”?在西方,“超级大展”的运作模式是什么?“超级大展”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关联性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高校“留言壁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建筑物的墙壁上写下各种留言,从而形成的一种非主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它是一面特殊的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镜子。对高校“留言壁”进行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人生理想模糊、不求上进的人生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和婚恋观教育等人生观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蔡成 《中外书摘》2007,(8):29-29
我曾向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中山大学老教授提了个很俗气的问题:“何为幸福之道?”老人没回答我,却递给我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将遇到三种人。”  相似文献   

20.
张丽 《老年世界》2011,(20):22-22
昨天,去看望老叔和老婶,见家中只有老叔一人,便询问老婶去哪了?老叔苦笑了一声,回答说:“她还能去哪儿?又‘漂’走了呗!”老叔和老婶一共有三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堂哥在广州,堂姐在西安,而堂弟则在北京。自从八年前堂哥有了孩子,把刚退休的老婶接去照看孩子开始,老婶就加入了“老漂一族”的行列,开始了她的“老漂”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