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庚子之役带给中国的灾难是深远而沉重的 ,退还庚款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事宜 ,在其背后更有其政治目的和意图。列强利用庚款退还在中国兴办教育、实业等是对华资本输出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拟就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的状况与国民党在西北联合办学的来龙去脉作一分析 ,透过这些历史现象揭示当时英国对于退还庚款真正目的 ,以及国民党利用庚款在西北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2.
美、英、日等国退还庚款办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鲁航 《学术研究》2002,1(2):95-99
1909年美国首先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部分款项,用于在中国办学和派遣留美学生。由于成效显著,以英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及日本也起而效仿。本文对各国退款的情况进行评述,提出庚子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退款办学则是美、英、日等国采取的对中国未来施加影响的一项政策。但是,由于退还的部分庚款被指定用于教育和科技,使教育、科技能够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下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美国首先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在美国影响下,英国国内开始出现关于退还庚款的用途和管理的各种建议和争论。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掀起了要求英国退还庚款余额并力主中国在庚款用途及主权上拥有自由的斗争。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斗争及当时英国国内外复杂形势,英国最终不得不在此问题上作出了让步。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日本庚款退还是中日两国外交要案。中国教育界乘特殊政治社会格局对日本庚款的退还交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中国教育界代表自居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积极推动与筹划,希图主导日本庚款的管理与分配。随着日本逐步显露利用庚款以行文化渗透之本意,中国教育界开始对日本庚款的分配与管理进行批评,最终采取反对与抵制的态度。日本退还庚款的本意与结局如此乖离,根源在于其目的不纯,运作失误,终而至于种瓜得豆。  相似文献   

5.
“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未被深入研究的课题。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并向十四国赔偿本息合计980,000,000两白银。在此后的岁月里,庚子赔款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进一步刺激爱国志士探求振兴中华之道的重要因素。但在1908年后,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被陆续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学生和兴办国内文教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意到西方列强利用退款办学实施文化侵略的阴谋,忽视了中国人民在“庚款兴学”中所起的作用,影响了对“庚款兴学”的正确评价。本文对此作一点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界曾认为,"庚款兴学"是美国主动作出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利他的善举;中国将退款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是为感激美国的无私举动而自愿作出的决定,并非美国强逼.对此,中美两国都有学者进行了反驳.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此一问题,即以美国"退款兴学"过程中两个关键性的人物西奥多·罗斯福与柔克义的相关活动为中心,考察美国"退款兴学"的决策过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退款兴学"不仅是有条件的--要求清政府确保将退款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而且有着明确的为美国在华长远利益着想的目的性,与所谓的国家道义无关.  相似文献   

7.
中英庚款留学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庚款留美的启示 ,英国于 1930年与南京国民政府换文 ,以中英庚款息金的 15%举办庚款留英事宜。从 1933年到 194 7年共选派 9届 193人留学 ,历届庚款留英支用费用约 30 0万元。中英庚款留学生的选拔 ,既遵循国民政府的留学政策 ,又由董事会制定了具体的留英章程 ,留学宗旨为“培养学术高深的人充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学科分配侧重于理工农医类 ,并严格资格标准 ,从而使选拔出的人才都很优秀。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 ,中英庚款留学生具有年龄较大 ,思想较成熟 ,主要来自于苏浙粤及河北等省并出自清华、中央、北大、南开等名校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日本政府顺应国际退还庚款的趋势,于1923年3月推动国会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后经与中国政府协商、换文,组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以资助中日文化交流,补助中国留日学生学费等“东方文化事业”。无论中国政府、文化教育界,还是留日学生,对此均抱有期待,尝试中日文化“合作”。如中日签订《汪—出渊协定》,文化教育界提出“合作”建议,留日学生乐观地认为“反日运动”将从此消失。但是,随着“东方文化事业”的开启,他们发现所谓退还庚款不过是日本政府虚晃一枪,而“东方文化事业”不过是日本侵华扩张的一种方式而已,于是从“合作”转向对抗,使原本脆弱的中日关系又增加了一层文化对抗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于庚款留美计划的缘起,美国学者认为是罗斯福政府无条件的自发之举,是正义、公正使然,退款用于兴学则是中国政府出于感激自主作出的决定。中国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美国主动提出说,二是梁诚首倡说。本文认为,庚款退还问题应放在中美两国的外交格局,以及作为债权国的美国的战略利益和作为债务国的中国的不同国力下来考察,国家利益的代表者们只是参与博弈的一分子,任何个人难以独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相继兴起了洋务运动时期的赴欧留学,甲午战后的留日运动,清末明初的庚款留美,以及五·四前后的赴法勤工俭学等五次留学热潮.这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仅就历次留学热潮的动机这一侧面,略作评析. 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日趋腐朽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在这特定历史条件下萌发的历次留学热潮,无论其参与倡导者属于社会中哪一阶层,其留学动机的基点都可归结为学习西方,拯救中国.  相似文献   

11.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俄、英、美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000万两,这就是历史上通称的“庚子赔款”。美国从中分得32939055两(合24440778.81美元),占总数的7.3%,外加年息4厘,到1940年止,本利共53351511.15美元。1909年,美国正式开始向中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用于中国教育和派遣留美学生。本文探讨的正是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与中国留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淑荣 《兰州学刊》2008,(8):146-148
庚子赔款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一战后,英国采取了退还庚款的做法.但这绝不是承认其过去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错误,而是迫于英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并随着其外交政策的调整,采取的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英国在华利益及对中国未来施加影响的一种政策。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留学派遣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青 《广东社会科学》2005,4(6):105-111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于教育方针、教育宗旨的进步,留学教育受到较大重视,先后出台了各种有关留学的政策,包括特别官费留学政策,一般公费留学政策,自费留学政策等等。此外,北洋政府还沿袭了清末的庚款留学政策,有些地方当局对留法勤工俭学等较大规模的自费留学进行了赞助和支持。从总体上说,这些留学政策系统、规范,既鼓励留学,又严格派遣资格,同时相对于清末注重实业留学的政策,这一时期对留学生的学习科目没有特别的限制,而给留学生留下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这些政策较之清末无疑有着鲜明的进步,大大推动了近代留学运动的发展,同时为其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胡适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关于胡适先生 192 6年为了庚子赔款事宜去英国 ,途经长春并作短暂停留一事 ,有关胡适的论著及胡适传记、年谱等 ,均未涉及此事。朱文华先生在《“胡适研究”所涉及的学术课题———试为“胡适学”初拟内容框架》一文中特别指出 :“整个‘庚款’问题值得作为一个专门课题作研究 ,胡适在 (192 6~ 192 7年 )这一时期活动所留下的传记资料极少 ,……这方面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也应加强。”①胡适先生晚年回忆“192 6年我以‘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位委员之一的身份去欧洲公干。那时英国决定退还一部…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主要成员,参加了该社的成立和初期的主要活动.胡适在参与该社活动当中,与北京教育界同仁、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孟禄访华、国语国文教学、学制、庚款退还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分歧.这些分歧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学术、派系利益背景,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教育界内部、北京大学与其他七校之间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从本世纪20年代中叶起,由于种种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纷纷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表示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我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对此也颇为关注,一时形成“庚款兴学运动”(亦称“退款兴学运动”)。 “庚款兴学运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退款兴学”上,不仅各列强的表现有差异性,其意图与效果有一定的矛盾,而且涉及中国各界特别是文教界人士的活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在旧中国时期,只述及事情始末,基本上避开其侵略性质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揭示其本质,但因“左”的影响,往往回避或者笼统地冠以文化侵略的结论。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研究,展现其全貌,力求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前后,英国的在华教育面临种种窘境,其中资金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英国商会等主张应获得来源稳定且有持续供给的教育资金,比较理想的筹资渠道就是通过息金运作。此时正在进行英国庚款退赔的交涉,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此后,在华教育委员会推动了庚款用途的转向,庚款咨询委员会则促成了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息金以用于教育这一新模式的落地。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运用基金会模式,通过发行公债等资本运作方式,保证了英国庚款用于在华教育方面的效益最大化,英国的庚款退赔方式由此呈现了资本运用与教育渗透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留美和留日教育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亦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官方留美始于洋务运动,盛于“庚款兴学”,留美生学业基础扎实,学习勤勉,多习理工农医,在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方面成绩卓著;官方留日则始于维新运动,盛于清末“新政”,留日生人多势众,鱼龙混杂,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在军事革命和文化革新方面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9.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人才 ,是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倡导留学教育的几个重要人物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魏源 ,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到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 在这里 ,魏源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攻夷”、“款夷”、“制夷” ,而最终目的还是“制夷”。最早实现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 ,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 …  相似文献   

20.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为集中精力处理国内矛盾,发展生产,在对外关系上基本采取了“和平相处”方针。永乐年间,明成祖又派遣郑和下西洋,出使亚、非部分国家,促进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初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加之朝廷友好的外交政策,使得亚洲部分国家派遣使者至京师朝贡,谱写了中外关系史上的又一新篇章。当今学者对明代中国与外国关系的研究,在政治、经济贸易方面撰文颇多,然于文化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尤少。笔者不自量力,撰写此文,希补其遗缺,亦望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外国官生就读国学简况 亚洲部分国家学生入华留学,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至元代,由于战乱及蒙古贵族的统治,留学一事稀见青史。明代外国官生复至,是唐宋之后的又一高潮,探其原因有: 第一,中国的儒家文化,教育制度自唐宋之后,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亚洲各国无不“感慕华风”,部分国家便派遣学生来华留学。 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元代时渗透到亚洲一些国家的平民百姓中。真腊(今柬埔寨)人称当地儒家知识分子为“班诘”。①交趾(今越南)元代时民间已有从事儒学教学的老师,诵读儒家经书已普遍可见,中国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