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几年Cosplay迅猛发展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从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Cosplay文化的美学价值、社会化功能、传播特性、文化特征以及流行原因等,鲜有学者研究青年亚文化背后潜隐的权力关系。对比以往现实空间对Cosplay活动的规训,新媒介技术真正改变了青年亚文化的实践空间,拓展了Cosplay亚文化的实践场地。而在Cosplay亚文化内部,依据文化资本的不同,Coser的权力产生差异,积累具体化、客观化以及体制化的文化资本造就了一批意见领袖。通过权力视阙探究以Cosplay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有助于了解青年亚文化的权力移交和接替过程。  相似文献   

2.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形式多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成了当代文化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景观,给主流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同时,媒体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看待青年亚文化的直接印象。通过对网游族、粉丝群体及愤青三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可以为客观看待青年亚文化提供一条路径,进而为更加全面分析当代青年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审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虽然与伯明翰学派所研究的西方青年亚文化大相径庭。但其并没有跳出拼贴、同构和意指实践等建构方法的圈子。而对这些青年亚文化风格的解码,则需要遵照我国的国情,借用结构模式并结合世代模式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就是:青年时代困惑的想象性解决、标举并且建立认同和抵抗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Cosplay是青少年通过扮演动漫作品中的角色从而表达自我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抵抗主流社会、父辈阶层对于自我角色的强行刻写,夺回话语权与重新刻画认同描述。构建认同机制是推动青少年参与Cosplay的主因,具有个体认同、组织认同、制度认同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个体认同使青少年获得反抗主流文化强行认同的亚文化个体身份;组织认同聚合了青少年亚文化个体认同进而为形成亚文化组织奠定基础;制度认同则创造了亚文化场域,构造制度结构来确立青年亚文化秩序及其合法性,进一步反向支持亚文化个体认同、组织认同。青少年通过构建这三类认同机制,促使Cosplay文化成为由青少年编码角色形象图式、获得自主话语规范从而抵抗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从表面看是应对网络交流的技术性、娱乐化反应,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逃避,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和构建。大学生喜欢“宅”在网络、热衷“恶搞”经典、沉溺网络游戏,这既是回避主流社会规训、压力和责任的“仪式化解决”方式,也隐含着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诠释。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渐依赖,已然形成网络亚文化信息圈、交际圈、娱乐圈、舆论圈相互叠加的亚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亚文化层出不穷,注意力和影响力正在追赶甚至赶超主流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中规模最大、使用最频繁的群体,网络亚文化的兴起给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网络亚文化改变了青少年被动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网络语言和网络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实现话语权的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行动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然而,网络亚文化的过度使用又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需求方式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正常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监管教育,积极宣传主流文化,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音乐社交媒体拓展了人们关于抑郁的话语表达空间,催生青年“网抑云”亚文化圈群并引发新一轮抑郁污名现象。分析网抑云圈群有助于了解青年对抑郁的公开表述与互动状况,为互联网情绪治理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网易云170个抑郁歌单和20374条歌单评论进行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探讨网抑云圈群的话语表征及互动策略。研究发现,网抑云语言形式多样,除了“矫情的‘伤痛文学’”,还具有自我聚焦式抑郁展示、自我验证式抑郁建构及娱乐性抑郁异化等特点。圈友互动主要包含点赞与回复,呈现消极偏好与仪式互动等策略特点。尊重青年群体心理规律,正确引导互联网圈群,是规范网抑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反哺"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一种"晚辈文化"向"长辈文化"倒流的现象.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存在对弱化"代沟现象"、实现亲子间的"视阈融合",改善"亲子关系"、增强子代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善"长辈主流文化"、规范"青年亚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风文化是本土亚文化中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以生产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为特色,逐渐聚集起了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古风音乐亚文化圈。从亚文化的生产实践入手对古风音乐圈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发现:在形塑民族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诗意传统进行了现代化改写;在培养群体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对内通过符号生产进行群体身份的赋予,对外则通过仪式化展演强化群体认同;在寻求自我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成员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生产实践,或是积累亚文化资本,或是回应对个体身份的疑惑。古风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良好呈现形式,成为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催化剂,也响应了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国家策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遮蔽、创作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组织松散缺乏优秀领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青年亚文化在我国萌生发展以来,我们常常看到来自社会各界对它们的误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不如西方的繁荣丰富,摇滚乐是其中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也是最受非议的一种。本文认为,像其他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摇滚乐既不是一种让青少年丧失责任感、使命感的游戏形式,也无法形成一股对既有意识形态具有实质性威胁的颠覆力量。  相似文献   

13.
近来,"祖安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兴起和发展于网络空间的低俗亚文化,"祖安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盲目从众致使话语偏差、丧失公序良俗价值判断、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拓展新的滋生土壤进而侵蚀现实空间.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对"祖安文化"的起因、特点、生成逻辑和动力机制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典型,契合"情绪"和"情感能量"优先的网络空间场域,能够为网络空间亚文化的作用和引导机制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漫游者"是青年亚文化在城市空间场域下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城市塑造着亚文化青年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影响着大众观看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城市漫游者"的观看实践最终路径是引发视觉政治。视觉政治,是对视觉表象和视觉文化的空间生产、占有和压榨的政治活动。在青年亚文化"城市漫游者"这里,它是私下的、个人化的,是无意识的表征实践。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对一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现象的界定,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美国,指的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本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特别是西方社会青年反叛运动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又获得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信念完全分离的反文化现象”,①当然,青年亚文化与青年越轨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但从亚文化角度分析青年越轨行为无疑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对此,目前所见的比较系统的资料当推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有关青年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的研究。②事实上,众所周知,从亚文化角度研究并建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暴力、享乐、网络虚幻亚文化等对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减少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冲击的措施一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群体实行"个案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青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纳入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青年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种种关于青年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研究事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按照西方青年研究大体发展逻辑,简介青年文化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一、青年文化学理论青年文化学是把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指示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并起作用的规律。首先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青年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亚文化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亚文化群体内部的产物,也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援引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亚文化风格"这一理论,以网络恶搞配音团队"胥渡吧"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创作者使用拼贴的手法来呈现娱乐、抵制以及颠覆的亚文化风格。然而,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之中,亚文化风格在不断消解。风格的形成是外部关系和亚文化群体的自身取向合力的结果。这种合力不会在风格形成之后销声匿迹,而是作为一种限定性的构成要素,在未来走向中持续发挥作用,反映出中国语境之下亚文化风格的建构与消解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不断涌现,如饭圈撕战、凡尔赛现象、陪伴经济、有尊严的摸鱼、黑界、祖安文化等。这些亚文化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青少年心态主要有: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去个体化与群体主义心态;情感的单极化与追求自我满足心理;流量明星崇拜与粉丝心态;心灵无处安放与自我寻找假想敌;内心孤独焦虑,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针对当前青少年网络文化新现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应对策略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防范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弱化流量明星效应,规范演艺影视、娱乐游戏市场;强化心灵关爱、理解和教育引导,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促进青少年用心学习、享受工作乐趣;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青少年网络文化环境;供给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冲不良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