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傩面具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内在精神的符号化的呈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傩面具可以为我们观照和理解原始先民的生命情感意识和审美心理特质提供依据,还可以为现实人类情感提供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心境,在幻想中开辟了绝对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空间,表现了时代的觉醒意识。但庄子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人类抹之不去的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庄子在探讨生命哲理的同时,又以原始的死亡意识渲染着生命的神秘。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原始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原始生命意识杨志明人们通常认为,在原始意识中是“物我不分”,主体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们也多持宗教是哲学母体,哲学萌芽、起源于宗教的观点.并且,主要是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相应意识来研究哲学及宗教的萌芽、起源问题,而忽视人类自身生...  相似文献   

5.
D.H劳伦斯中后期小说《羽蛇》通过大量使用神话和宗教象征,包蕴了深刻的宇宙哲理,涵盖了劳伦斯的生命哲学思想。小说体现了始终贯穿他一生的二元论思想,即人类和宇宙是一体的,而宇宙正是那个巨大的生命体,人类只是它的一部分,人类生活最伟大的意义和最高欢乐就是和宇宙生命结合在一起。《羽蛇》中墨西哥古老的宗教和文化充当了作者复活人类生命力的救世主,通过泯灭意识回归生命本源,充满了原始宗教和文化的神秘色彩。这说明劳伦斯对生命、生命之源的探索才是其作品潜在的深层主题,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根基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经济生活方式,都关系着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造物,以及这种造物的目的和加工制作方法。原始彩陶对泥土的发现和利用,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感知、适应、选择的主体性调适的能量。人们从陶土所折射出的生命潜力和精神意蕴中,不仅清晰的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结构中浓烈的尚土意识,还悄无声息地滋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产物,原始宗教意识给象征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象征思维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最初的宗教思想。原始宗教意识促进象征思维的发展与原始宗教意识象征思维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凸现了原始宗教意识与象征思维二者的密切联系,进而为我们展现了人类早期奇妙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图腾与艺术  图腾,是原始先民生命的标记,是人类探索生命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生命符号,集中体现了先民的生命观念。图腾产生于母系社会,即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告别原始人群进入氏族社会。人产生于自然,是由纯粹的自然动物发展、演进而来的,“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自我意识”的诞生,也标志了人的生命意识的确立。但“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诗歌出现于 80年代中期。“生命意识”是第三代诗人的艺术主张 ,也是第三代诗歌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意识”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对待“性”的态度 ,一是对待“死亡”的态度。第三代诗人认为 ,应突破对性的禁锢和压抑 ,大力张扬人类生命的原始本能 ;而对待死亡 ,第三代诗人则采取了“面对”、“歌颂”、“渴望”的态度。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第三代诗歌的“生命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历史是从生命开始的。人类对生存发展的渴望,标志着人类生命意识的萌芽;对生命力的自觉追求,标志着人类的生命意识进一步觉醒。自有生命意识始,生命观念就流入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成为生命原型。生命意识的表现,不仅产生了宗教仪式,而且产生了艺术;这样艺术就成了生命的符号形式。艺术中对生命作审美的观照与表现,就产生了生命自身的超越,艺术源于生命冲动又促进生命往更高品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影响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的重要变量。本文认为,原始宗教在傈僳族的形成过程中,与这一民族的世俗生活几乎是融为一体的,因而在历史上对其民族认同的形成和逐渐稳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教,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僳僳族民族观念的核心部分,它在重构傈僳民族文化的同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其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2.
毕摩绘画是彝族祭司毕摩用于图解宗教观念、祭祀、占卜、驱魔除患的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它折射出了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面貌,蕴涵着大量彝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信息.它所隐含的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一直以宗教艺术的方式深远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根据其用途毕摩绘画大致可以分为护法防卫类神图、祭祀神座图、驱鬼除患类木板画和占卜绘画四大类.为适应宗教内容的表达,毕摩绘画在造型、构图、线条和色彩运用等形式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毕摩绘画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也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具有自己的灵魂信仰,并深信“灵魂不灭”。本文通过对口承文学、风俗习惯、原始宗教及禁忌的考察,概括出土家族关于灵魂数量、形状、归宿、类型及灵魂与“躯体”关系的认识,从而勾画出土家族的灵魂观念。  相似文献   

15.
石杰的小说在人性欲望的表现上展露了最自然的生命状态,充分显示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刻体察和理解.这有赖于作家总是将自己的视野投放在生命的最底层,将笔触伸向那一群群构筑着社会的大结构而又处于社会边缘的"原始部落".浓郁的文化色彩是她的小说的突出特征.象征的成功运用使得她的小说同时具有了神秘性和魔幻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原始二元分类的重要范畴,左、右在传统文化的分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周代是传统左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尚左"的周人却实行着"右手的优越",同一时期集体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相悖及不同历史时期左右观的无常变化在揭示出矛盾的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分类体系具有对立功能的转换、对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等特征,以及设立秩序、维系平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忧"是<诗经>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士大夫为国为民而忧,体现出走出宗教神权阴影之后人类对自身行为处事的"忧患意识".普通百姓为个体、生命、家园、爱情等忧愁,无不体现出人们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对脱离兽性的人性的思考,及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所有这些都是魏晋时代个体的人对人类整体的自觉.<诗经>中展现的人的感性自觉最终汇成先秦诸子对人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8.
祭柳,是东北满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仪式。原始先民对于柳的崇拜,与对于其他树种或者其他植物的崇拜,有着大致相同的心理机制,它们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满族祭柳仪式是东北满族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柳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满族人的生活中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研究满族祭柳仪式对于我们认识东北文化,研究像《红楼梦》那样深受满族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研究东北人的现实生活等,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车尔尼雪夫斯基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但由于其美学理论体现出的革命性色彩使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中还充分显示着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美学的光芒。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诸如感应、信息、波等节律感应方面深刻论述了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方面,他又清晰地说明了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即“生”、“和”、“合”、“进”的丰富内涵,并确定了自己的关学理论思想核心:“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等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的布朗族,既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汉传佛教并存。总的来说,布朗族宗教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信仰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与周边及境外少数民族的关系,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布朗族宗教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云南、和谐边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