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那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发展有没有客观必然性,为什么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国有农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农工商联合企业,当时的影响力未波及到广大农村,直到9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才在全国农村逐步推开?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80年代初并在80年代中期迅速广泛发展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它促成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而产生于90年代初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带动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发展至今,正面临着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无法与现代市场体系对接、贫血的农村与农业既缺乏造血机能,也缺乏转移支付来源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这一点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意义作为农民群众的朴素创造,农业产业化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但迄今为止的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仍处于实证性的论述阶段,这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实际运作,我们有责任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诠释。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的系列化,即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河南省从80年代初开始引进外资,到9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是利用外资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也存在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结构不平衡、引进外资总量不足等问题。文章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提出之后,理论界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形式、途径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各种观点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是由我国农民在农业改革的实践中继农村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之后而形成发展的。从其发展过程看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在 80年代中后期 ,随着农业多种经营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其具体形式主要是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体化等。到了 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则进一步发展为如“市场十农户”、“公司十农户”等等高级形式。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就其实质做简单的探讨 ,即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即为增强农业盈利性的过程。1 …  相似文献   

7.
早在90年代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四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质上也就是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所谓粮食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把粮食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联结起来,实行种养加、粮牧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原粮从生产到转化、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加工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目前我省粮食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地方如肇东、双城等地,出现了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和粮食一饲料一养殖一畜产品深度加工的产业化高级形式,不仅成…  相似文献   

8.
体制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制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蒋伏心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再认识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50年代和60年代初,我国将农业现代化简单地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以后虽有变化,但也大致是这四化的变化或延伸。显然,在这里,农业现代化是...  相似文献   

9.
对大萧条成因的争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9—1933年的大萧条触发了西方社会的一场灾难,同时也推动了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一系列变革.西方宏观经济学将大萧条几乎作为一个永久性案例,不同的理论、学派竞相对大萧条作出解释。但是,迄今对大萧条主因的论证远未达到一致。我们通过对争论过程中不同观点的了解,有益于加深对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学者立足于本土的研究进展。一、早期结论我们将有关的研究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933一1963年为第一阶段;嗣后到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结论:(1)费雪将大萧条归因…  相似文献   

10.
谁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这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人们所普追关注。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重温了邓小平同志有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农民自主权的论述,认识到农户才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户本位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一、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飞跃”思想上:“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  相似文献   

11.
张广翔 《北方论丛》2005,(3):101-106
经济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俄国政府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展开激烈争论,其中财政部、内务部和土地规划与农业总管理局围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农业发展的途径,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孰轻孰重,农业资金如何保障,农业贷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歧见甚深,反映出政府缺乏发展农业经济的统一方案,维特的农业政策、斯托雷平农业改革和巴尔克振兴农业“新方针”未果,加剧了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秀东 《中州学刊》2001,(6):123-127
农村市场中尖锐的供求矛盾把农业产业化研究推向农业经济学的前沿。本文全面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产业化理论,对有关论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规模经济并不能对农业产业化作出科学的说明;交易费用理论和专业化分工理论由于各自的理论局限性,也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可行的途径是两者的结合。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必须关注二元经济和双轨体制带来的深刻影响。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当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1861年农民改革不仅是各种利益和思想斗争与妥协的结果,也是后来俄国其他改革的起点。这场改革具有多重意义,俄国精英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念对其作出不同的解读,加之缺乏关于俄国农村的客观信息,因此俄国政府和社会都对农民改革的方向缺乏明确的认识。一些政府高官试图改变1861年改革的某些原则,推动农民从村社土地所有制转向农户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成功。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俄国农业危机的出现,俄国社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愈加重视。信息匮乏阻碍了俄国精英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并未明显受到其政治信念的影响。俄国政府试图降低农民的税费并为此爆发了争论,但最终阻止农民土地流通的观点占据了上风,社会最终承认农民土地是国家财产的变种。随着国家调控经济的思想日渐盛行,俄国精英将加深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作为克服农业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运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熟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从两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环境恶化的联系。生态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同时在一些问题上也暴露出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5.
一现行农业生产制度亦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端于70年代末,成熟于80年代初。它是以家庭农户为生产主体,按劳动力或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按承包合同要求自主生产、独立核算的责、权、利明晰的一种生产制度,这是整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并为农民所普遍选择的一种生产制度。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传统格局,唤起了农民对土地的第二次热情,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导致了农业的大幅度增长。这种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有其适应性和生命力,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分散性、分工的不彻底性以及…  相似文献   

16.
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 ,“公司 +农户”作为其核心的组织方式 ,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 ,在“公司 +农户”的组织方式中 ,存在着公司与农户地位不平等、交易不透明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平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提高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的组织程度 ,引入更多的合作机制 ,加快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7.
一、农业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改革发展中的一个特有概念,正越来越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纳,并在实践中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与发展是有客观必然性的。农业产业化是90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究其原因是,在我国农产品告别短缺经济以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农产品流通、加工体制,已不能适应农业市场化的需要。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好,种了、养了、丰收了,也不一定能够卖得掉,不一定能够增加收入;现有部门既得利益的惯性…  相似文献   

18.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稳定,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担负着支持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任.但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必然要追求自身效益.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与农行效益的实现作一探讨.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银行效益的关系(-)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行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并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说明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了农村经济。90年代以来我们又根据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投入,大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使我市先后进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