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科学本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论知识只是此在(Dasein)在世存在的一种特殊模式,但‘它不是此在存在最基本的、最特殊地位的模式。此在最基本的存在模式在于此在对世界中存在者的牵挂(Besorgen)。这些存在者在世界中首先是作为人所牵挂的器具和工具与人相遇。这种关于作为器具的存在者的知识是内在于我们对它们的牵挂中的,但它在本质上却不是理论的知识。因此,它也不是一种科学的知识。也许可以说这种知识是前科学的。此外,这种知识显然也是前哲学的,因而是前本体论的,即使我们对世界中存在者的实际牵挂中已经隐含了某种对它们存在模式的理…  相似文献   

2.
倪梁康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相似文献   

3.
王俊  余虹 《社科纵横》2008,23(11):123-125
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此条道路经验着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体现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的历史性中,但在晚期更凸显出其批判性.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思想是通往纯粹的,因其通过对非诗意语言即日常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以及技术语言的批判,努力克服了语言的不纯粹性及工具性的理解,为语言的本性即诗意语言的显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谷鹏飞 《唐都学刊》2005,21(5):69-72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形成除了有其哲学思想自身的原因外,更有其对西方“艺术”思想史自身缺陷反省的原因。其中,尼采对西方传统艺术思想的批判是引发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一个重要环节。认清这一点,是理解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诗性”气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1):87-90
海德格尔哲学对人与自然以及二者关系的阐释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元论与人类中心论。无论是其前期对此在之在世方式、对物之上手性、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还是其后期对无、本有等一些重要概念的分析都充分显示了一种根本不同于环境伦理学的新视野以及对其立场的建基、丰富与矫正。海德格尔哲学直面人类现实的生存处境问题,重新审视人、物、大地、世界以及诸者的关系,反思现代技术主义泛滥的形而上学根基,矫正人类现存的生存方式,重新设定人在世界中安居的位置,实现天、地、神、人的四重游戏与守护,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6.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7.
8.
努力追循思想的痕迹──《和海德格尔一起走新路》介评张慎1989年时值海德格尔诞辰100周年。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报告会,出版了不少新的研究专著,以纪念本世纪这位杰出的思想大师。这些活动和出版物使海德格尔研究走入了一个更深和更新的层次。19...  相似文献   

9.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不久前去世的V.约吉奇教授的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哲学》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目的与动机的驱使下写成的多篇论文的综合。对各个领域研讨的参差不齐并不影响该著作混然成一体,也不影响介绍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关于最重要问题的观点这一宗旨的实现。作者的另一个宗旨是介绍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就象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该著作的宗旨首先不是研究探讨,而是介绍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30年代思想的转折,海德格尔对“命运”、“天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获得的规定则显现并发展在他关于艺术、科技、语言及人的论述中:他的艺术之思表明艺术乃是天命得以展示之所;他的科技之思表明科技乃解蔽的天命;他的语言之思表明语言能为人带来天命的消息;他对人的思考表明人乃是澄明的天命。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而完成这一思之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由一种追求系统性和明证性的本源科学转变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事实的解释学”,由此,他进入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分析,即存在之思。揭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之路,对于深入把握他的全部思想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得哲学的封闭性和自足性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正是康德哲学对“有限性”的揭示使得海德格尔等人的“有限性”与“此在形而上学”关联起来.虽然海德格尔从“始源哲学”和诗意语言即在意识内在性中解说了“此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的“有限性”思想却蕴涵着深刻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其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现出来.除了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之外,海德格尔还从“实践精神”出发来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境遇:现代人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现代社会“技术座架”,“技术”的最初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即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基于此,海德格尔力图恢复技术和科学当初的解蔽功能,克服“实践”的单纯“制造”功能,实现“实践”的“形而上”维度.  相似文献   

13.
超越与回归──读《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张洪齐目前国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尚存诸多偏颇之处,以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讽,游戏;就是非中心,非理性的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就是解构一切,摧毁一切的虚无主义,但这只是激进的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而不是后现代...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一书在法国出版,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围绕这位“秘密的思维之王”(H.阿连德语)而展开的“海德格尔之争”。现代哲学家在引起世人的争论方面,诚未有出其右者。现在则更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就是人们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去寻求他同第三帝国的关系的根源。联邦德国《宇宙》(UNIVERSITAS)杂志1989年9月号刊登了亚历山大·施万教授就海德格尔问题所发表的谈话。施万教授早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并于1959—1965年在该校任科学政治研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思”与荷尔德林的“诗”之间的不无神秘色彩的关系是当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尚未见有专论,此课题之所以重要,盖由于它不仅关系到海氏的“存在历史观”的构造,而且尤其关系到当代西方思想之“出路”问题。一、荷尔德林: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在文学史上被列为德国浪漫派的先驱,有史家称他为那个时代的“最高尚,最优雅的心灵之一”(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第47页)。据传,荷尔德林生性悒郁孤独。1802年始患癫疾,之后约40年在精神分裂中苟延生命。荷氏当时并未加入浪漫派诗群,加上行吟生涯短暂,因此生前和死后长期未受世人关注,他几乎要湮没在“历史”(Historie,而不是Geschichte)中了。但到二十世纪初,一批哲学家和诗人(主要有狄尔泰,格奥尔格和特拉克尔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也许,处在这个世纪末的人类,是有史以来最缺少世纪末心态的。这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历史性的时期。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成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然而也曾不只一次地险些以最野蛮的方式利用文明为工具来扼杀文明,葬送人类自己。经历了这样在同一时代发生的辉煌的成就与恐怖的苦难的人类,应增了几分成熟和冷静。人类学会了时时检讨自己,尤其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检讨。这完全不同于某个人在成绩面前的做作的谦虚。它是对人的本质的反省和回归。 这种对人的本质的反省和回归,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思的事情,而且在本世纪成为一…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和成熟科学社会学的孕育母体是知识社会学,但是,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又是彻底摆脱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和框架,从新的角度研究科学这种社会现象的结果。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是把知识(包括科学)当作一种精神现象和思想认识,主要通过思辨的方法来研究“知识”与“存在”之间的社会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社会哲学。而科学社会学不再把科学单纯当作一种精神现象和认识成果进行抽象的考察,而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社会职业进行经验研究。因此,科学社会学彻底抛弃了知识社会学的思辨方法,把科学活动和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及其科学共同体当作经验研究的对象。进行这项开创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伯特·金·默  相似文献   

18.
德国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的情境理论多处源于海德格尔早期的情境思想。海德格尔从Ereignis入境,再通过Sorgen的意蕴性呈现出初步的逻辑构境图景,又在活页中闪烁出关于情境的灵感。这些为施密茨的情境理论做了铺垫。同时对海德格尔早期情境思想的探析也尝试性地推进了其思想研究的深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艾秀梅 《求是学刊》2003,30(5):51-55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诗意的栖居破除常人的统治,回到一个澄明、无蔽的本真存在的源始世界.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年龄?在科学史和科学学领域恐怕找不到其他问题能象这个问题这样经常引起人们如此激烈的辩论。《自然》杂志在其“自然科学的哲学”专栏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在此发表见解的有:凯德罗夫、库尔萨诺夫、盖坚科、M.彼得罗夫等及其他学者。今天在科技革命时代,无论我们国内还是国外,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着力钻研的兴致可谓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如果将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