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城务工农民(以下简称农民工)作为日益庞大的一个新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缺失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意蕴所在,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进城务工女性的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社会现代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却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因政治参与受阻滞导致其利益诉求无法在政策过程中得以表达而被抛出发展轨道,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各种生计风险,面临生计脆弱性问题。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要求,尝试性设计出"各司其职"而又"同心协力"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力图将进城务工群体尤其是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政策过程,帮扶她们"体面劳动"与"活得有尊严",促进其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带动其举家迁居进城,实现家庭的城镇化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民向上性社会流动(即农民以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为前提,提升其财富、权利和声望的过程)日趋活跃,规模急剧扩大.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人达1.2亿,如果包括在县乡镇企业务工的人员,人数达2亿之多.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人口权利保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出现在给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问题。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对自身权利保障的诉求是客观的、正当的、迫切的。要解决城市边缘人口的权利保障问题,不仅需要城市边缘人口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尤其是政府责任的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称呼问题"农民工"的称呼,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形成的。但仔细推敲,这个称呼不确切。首先,这个称呼不能准确体现进城务工者的身份。"农民工"的称呼概念模糊,说他是农民,又有工字;说他是工人,又有农民二字。最多只能表明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务工者,  相似文献   

6.
略论“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区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愈来愈多,目前,进城的农民工已达8000万人。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给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进城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他们大都收入低、经常受歧视、权利得不到保障。如何正视农民工目前的处境并对此加以科学引导和管理,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1.农民工进城是推进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乡关系为二元化结构,城乡实行分割政策,在城市住的为城市户口,农村住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平等是人权的应有内容。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政令虽然保障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公共财政给付制度导致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这阻碍了义务教育平等权的落实。因此政府不但应当进一步健全法律体制,更应当逐步建立以居住地为主入学的教育财政给付制度,以此方可落实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8.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不能拥有和城市人相同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他们的权益普遍缺失并屡遭侵害。如何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证,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严格规范用工制度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而市民化的关键在进城务工女性的身份转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流入地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却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导致进城务工女性因其利益诉求无法表达而被抛出发展轨道,进而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各种生计风险。鉴于此,需要建构政治参与的整体性制度框架,以利于将进城务工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政策,使其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  相似文献   

11.
保护刑事被告人合法权益是我国刑事诉讼活动追求的根本目的之一,作为原则或宗旨输到法运作过程的诸个环节。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人权观的需求。其内容包括两方面,即保障被告人权利不受侵害和为权利实现提供条件。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这方面却出现了滞后性和局限性。发展和完善刑事诉讼构造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保护刑事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方益权  李艳艳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68-73,107,161
当前,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全社会面前。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领域,关于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规定和举措繁多,但各地差异很大,并尚未构建比较体系化的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以系统论的视角,完善被征地农民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实体性权利的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救济性权利的保障制度,可以更好地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改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届中央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推出新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解决农民工遭遇的欠薪问题、破除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障碍等,这些举措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的能量释放,必然会起到加速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乃至宏观经济走向意义深远.但目前影响和制约农民进城务工的不仅仅是种种政策性歧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笔者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及改善途径提出如下见解: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农民进城的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转工、农转居和农民工这三种农民进城的主要方式中,农转工由于体制转型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作为其替代办法的农转居虽然正成为许多地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首选方案,但许多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进城面临着因其素质低下而无法就业只能“吃低保”的困境,因此,农转居不宜盲目扩大规模。与上述两种行政主导型的进城方式相比较,农民工则属于一种个体主导型的进城方式。因而只要加快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其创造宽松的进城环境,则农民工无疑可以成为一种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吸纳农民进城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主导作用是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农村,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合法政治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子弟的就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地区还比较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劳资双方的关系;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公务员培训机制,提高公务员对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认识.同时,进行相关立法,使政府部门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时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6.
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了职业转变,却没有实现身份和居住地的转变,没有实现完全迁移,从而形成不完全城市化现象.不完全城市化造成土地浪费、农业不能集约化经营、农村留守问题、进城农民工角色转换受阻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改革户籍、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广大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速度也日渐加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方。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收入偏低,众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供给方。农民工进城不是融入城市,而是作为一种城市边缘人的角色进入,因此农民工在城市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关系到其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强化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是当前我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首先要对农民合法权益侵害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找准症结,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省农民合法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主权利。公民选举权的实现需要选举制度保障,而保障公民的选举权是选举制度产生和嬗变的历史动因,也是选举制度发展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公民选举权有了更切实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在行使选举权时还受到了诸多制约。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参照有关国际法律的规定,不断丰富公民选举权的内容,拓展其范围,创新其实现形式,完善选举制度,强化其保障措施,仍然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和人权保障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权利制约权力"是一种强调体制外制衡的制约范式,意即以公民普遍而广泛的权利来实现对公权力的直接制衡。这是近代权利文化的必然逻辑,而权利文化的相对成熟则是实现这一制衡的必要前提。反观中国却有一个"重义轻利"的漫长历史,权利意识的缺失、权力至上观念的盛行以及民主法治意识的薄弱等等均成为我国实现权利制约的枷锁。因此,有必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升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营造有利的权利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