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异化与归化原则是翻译界十几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翻译目的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有效的翻译应适时加以归化的辅助。同时还就异化与归化间度的把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翻译单位的问题 ,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就成了翻译界众说纷纭的问题。通常从三个方面探讨翻译单位 ,即以话语 (篇章 )为翻译单位、以超句单位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和以小句为翻译的基本转换单位。分析当前翻译单位的研究状况 ,尝试从“本位”的角度研究翻译单位 ,指出“以超句单位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可以改成“以超句为本位”的译法 ;“以小句为翻译的基本转换单位” ,可以改成“以小句为本位”的译法。讨论这几种“本位”孰优孰劣 ,或者探索各自的使用频率 ,确定其相对的实践价值大小  相似文献   

3.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都非常丰富,而成功的意象或意象群在内涵上会引人深思,因此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如何在翻译转换中保留意象的审美功能和阅读美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大都带有多重审美意蕴。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中的人物意象与景物意象的翻译加以研究,利于深入探讨小说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为意象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和美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转换是翻译的实质,它作为翻译技巧的全部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而转换法是宏观意义上的综合性翻译技巧。我们认为对翻译而言,原语和译语就是两种语码,翻译是不同语码的等值转换,而转换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翻译技巧。文章就国内外学术界对翻译的实质及转换法概念加以探讨,并从汉维翻译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述运用转换法这一翻译技巧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广告翻译研究在近20年内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正规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广告翻译的研究论文有数千余篇。研究者们从诸多视角对广告翻译进行了分析,如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目的论、顺应论、模因论等等。但上述多是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或与翻译理论相关的跨学科角度所进行的广告翻译研究。本文拟就回归广告翻译的本原,即从广告学的角度,试以广告学来指导广告翻译,并就将来的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日益重要,翻译能力测试也被纳入CET4的必考项目。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不论是教材的选材、教学课时的安排或者教学方法以及模式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相对听、说、读、写而言,翻译显然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因此,文章分析了目前CET4考试中的翻译题,特别以2011年6月份考题中的翻译试题为重点,尝试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结合试题,主要从词类、小句之间的句法联系手段以及形态变化差异等三个方面详解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汉译英的重要作用,由此指出,针对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加大英汉对比,培养学生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意识,有助于学习者提高翻译水平,从而在整体意义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研究已越来越紧密地同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了,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方法等翻译问题,已显得远远不够。正如王宁所指出的,以前那种注重字面的语言学取向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叉学和边缘学科为其特色的翻译研究,它把翻译放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语境下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发现更多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笔者拟从翻译与跨文地阐释的角度,去分析和揭示一些引发学者们思考的相关问题。一、关于“误读’债概念“误…  相似文献   

9.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葛底斯堡演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进行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还不多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经验功能、物性系统的过程,和参与者以及语态出发,对《葛底斯堡演说》及其三篇中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方面的运用,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翻译研究拓展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功能词翻译的难点其一是很难将语气融入译入语,其二是一种语言中的功能词很难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精确表达。从语用功能角度考虑翻译的表达形式的方法还不能剖析动态助词的具体语用功能和翻译形式。以英汉、汉英双向平行语料为研究材料,对动态助词"了"的英语翻译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会对英汉时体对比和双语翻译提供一些亮点。  相似文献   

11.
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它们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推导是语篇理解者构建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而也是构成语篇理解的基础。推导不仅仅涉及语篇信息的长时表征 ,也包括与连贯有关的信息短时激活 ,在语篇理解和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制约和激发机制。连贯构建离不开推导 ,因而对连贯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语篇本身 ,还应包含语篇产出者和理解者的心理认知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篇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学中的移植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语篇视角诠释翻译的本质,拓展翻译的意义,使翻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文章针对我国现有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分析了语篇翻译理论对高校翻译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提出语篇意识的建立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一直附着在西方哲学层面上的诠释学 ,有其特定的哲学含义。音乐文本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形式的文本。对它的诠释 ,既不存在唯一合理性 ,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不能穷尽的历史过程。对音乐文本的理解 ,重要的是音乐文本背后的问题。只有把对音乐文本的理解看成是对自己问题的答复时 ,才算合理有效地诠释了音乐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框架,将翻译批评和文本功能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对不同功能的文本进行客观有重点的评价。该文认为,建立在功能对等基础上的文本类型导向的翻译批评模式,客观系统,易于操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即只有当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一致时,文本类型才是影响翻译批评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照应,作为语篇衔接的一种机制,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语篇的连贯提供了基础。本文对比分析了照应,尤其是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建构中的特点,指出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分析解读原语语篇照应衔接机制并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重构目的语语篇,对于保证目的语语篇连贯和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主流影像文本与正面价值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似乎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为此往往形成一种错觉,强调主流影像文本就必须把正面价值放于中心地位,以正面价值的表述作为衡量主流影像文本的重要尺度和砝码.但是,影像文本对价值观念的表述却依照自己的文本逻辑进行,并没有把正价值当成唯一的"标的".把负价值植入叙事活动,通过叙事缝合,形成故事价值的"负向正"的转换,却是大多数中国主流影像文本所采用的仪式化立意与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复义"(ambiguity)是英美"新批评"派(TheNewCriticism)用以解释文学特征、定义文学性的一个关键性术语。在新批评看来,文学文本的语义结构与科学、哲学等非文学文本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文学文本的语义不是单纯的或清晰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和含混不清的。  相似文献   

19.
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以译文或相关素材为翻译对象,以考证原文的表述为旨归,涉及源文本到译文再回到源文本的双重过程。在回译涉华文献时,译者始终要做到有理有据:一方面,符合拟译文本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考证中国文化中或历史上确有其人其物其事。这一过程类似"猜谜",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拟译文本的"谜面",猜测可能的"谜底",然后查找文献验证其真实性,直至找到最佳的"谜底"。  相似文献   

20.
翻译什么的问题属于翻译的本体论问题,"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就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由于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尚未揭示出来.经过修正,这一命题将有助于建立译者与作者、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平等对话关系,有助于理解人与翻译以及人与他者文化的关系.孤立的文本不占有文本的全部意义,"现实"同文本一起成为翻译的对象改变了对翻译本身及翻译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这个"现实"并不是现成的,它同文本的意义一样是在实践中由原作和译者共同揭示出来的.共享"现实"的引入有助于翻译实践及对翻译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