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它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首要原则,表现人在绝望、荒谬的境遇之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英国约翰.福尔斯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历来被当作后现代小说的典范来进行解读,然而小说处处都渗透着浓郁的存在主义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的色彩。本文以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存在主义向度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细读、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小说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即: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而一旦人对事物采取了行动,事物便获得了意义。而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载体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萨拉。  相似文献   

3.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代表作品之一,其经典意义不言而喻。基于经典作品内涵的再阐释性,存在主义为读者解读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路遥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在具体文本创作中,都不难发现其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精神契合。《平凡的世界》虽展现出了存在主义元素,但并不意味路遥就是存在主义者。路遥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意蕴是无意识的,它更多的是与中国本土结合后生成的独特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4.
从人生存的荒诞性、人生存的意义和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论述马尔罗的著名小说《人的状况》及其对存在主义代表作之一《死无葬身之地》的影响,充分说明马尔罗哲理对存在主义有过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6.
时间之伤与个体存在的焦虑——试论白先勇的时间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存在主义时间观入手,讨论了白先勇小说的时间哲学:一种偏执的悲剧性的时间焦虑症。白先勇早期小说揭示了生命本能对时间喻示的非存在的抗拒与畏惧,成熟期的《台北人》、《纽约客》中,时间之伤渗透到对中国现代历史荒诞性和与此相关的个体命运的反思性叙述中,微观破碎的个体回忆性叙写形式隐含着私人化历史建构的倾向。存在主义的时间观念与民间佛教的人生无常感悟互相融摄,共同造就了他的诉说和纾解个体存在焦虑的时间哲学。  相似文献   

7.
异化是现代文学的主题之一 ,在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中 ,康拉德讨论了由无情的世界和错误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人的异化问题。此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异化的定义 ,然后指出康拉德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使他比同时代者率先觉察了人的异化现象 ,并将此 ,如那些现代主义者在他们作品中展示那样 ,在《黑暗的心脏》中提出来。通过分析《黑暗的心脏》中的异化问题 ,我们发现故事中的白人———那些朝圣者 ,女人 ,俄国人 ,库尔茨 ,包括马洛自己一个认为自己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与世隔绝 ,无情的 ,没了上帝的世界都被异化了。而黑人则被欧洲先进的技术尤其是被文明化的进程异化了。通过对异化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事实 :人不能逃离由自然和社会组合的力量的异化。《黑暗的心脏》所揭示的与存在主义的观点遥相呼应 :人生活在周围的各种随时变化的情况之中。人不能逃离他生活的环境所以他不能逃离异化———这一问题同样被存在主义者所发现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可能有的感受。王统照早期创作诗集《童心》中许多诗歌,小说集《春雨之夜》中的部分小说内容及长篇小说《一叶》的《诗序》对生命存在的探寻和叩问,已具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和意味。  相似文献   

9.
分析小说《看不见的人》中布莱索的自我异化,从而揭示了在白人统治的美国,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中,他们的人性与个性遭到摧残和扭曲。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存在主义为参照体系观照小说《最蓝的眼睛》,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痛苦生存状况。面对荒谬的世界和毫无意义的生存,存在主义的反英雄以各种方式为荒谬现实提供了创造性的张力,成为人类尊严、绝望抑或逆来顺受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对小说家R的爱的倾诉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深处,爱情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成了解读作品的最多路径.然而茨威格的作品有着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存在主义视角将为重新解读《信》另辟蹊径,展示出在陌生女人的倾诉与呐喊中包含着茨威格在一战后对人的生存意义及世界本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 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击 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菠,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 由彻底毁环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 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对现代技术把人当作物对待的不断增长的趋势颇有异议。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的努力,在让-保罗-萨特的著作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宣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他宣称: “人仅仅是存在。这不是说人只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东西,而是说,是他意欲变成的东西,而且是他已经存在以后自己所设想的东西,是他投  相似文献   

16.
1986年4月,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永远告别了她为之奋斗的人类世界,但她的思想与创作并未消失。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1946)就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人都是要死的》如同萨特的《恶心》一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瓦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7.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残雪的文本《单身女人琐事纪实》进行解读,指出了任何个人,虽然单身,但仍然处于各种关系之中真实的人世,从而为解释残雪作品提供了一个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对黑人学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认为作埃利森观察深透,善于捕捉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思想、生活,反映他们隐蔽的内心痛苦,为黑人小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布卢姆是个复杂的人物。从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的理论出发,考察乔伊斯的其他创作,布卢姆实际上是存在主义视野中实现了“真正”的“自我”状态的人。  相似文献   

20.
《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温德尔一家3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混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欧茨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人类生存图景,也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从存在主义理论"荒谬世界","个体与他者"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3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欧茨倾注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及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