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楠 《齐鲁学刊》2007,(2):81-84
祝允明是明代弘治、正德间诗界的著名人物。他重视诗歌辨体,肯定宋以前各体诗歌多元共生的局面;并要求诗歌创作在这一范围内广师博取,以自具面目而又不离基本古典审美规范为目的。他的辨体意识与相应创作观综合了前七子与吴门文人两派的优点,在明代诗歌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3.
杨慎与李东阳:观察明代诗学流变多样态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慎诗学的形成跟李东阳有重大的关系,第一,李东阳主张“求声于诗”,即重视诗歌的音韵之美。作为诗人兼古音学家,杨慎诗学主张更进了一步,是求古韵于诗。第二,李东阳主张辨识格调,开格调论先河。杨慎将辨体意识作为其诗学理论的基石,其诗话就有纵论古今、辨尽众体的特点。第三,李东阳师古但反对泥古,主张自得、自立。同受李氏诗学影响,七子派吸取格调说而建立了更严格的模拟理论;杨慎则以博贯思想批判七子派的拟古主义,为茶陵派别张壁垒,创立六朝诗派,颇有影响。明代诗学的发展呈现复杂的多样态。  相似文献   

4.
周效柱 《兰州学刊》2009,(3):196-199
对诗体“审其源流,识其正变”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方法。明代对诗体的“推源溯流”肇始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唐初、盛、中、晚分期的最后确立则归功于明初高楝的《唐诗品汇》。此后,格调派以“尚古”、“宗盛唐”为论诗的核心与标准,源流之辨和诗体之辨,成为格调派立论的基础。胡应麟作为明代复古诗学的集大成者,其《诗薮》的诗歌辨体和风格之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5.
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是继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两书之后著名的文体学著作。全书七百八十卷,在规模体制方面远超吴、徐二书,而在文体分类和蒐集材料上,也颇有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此书一直湮没无闻。本文对贺复征的生平略作考证,并初步阐述了《文章辨体汇选》产生的学术背景、编纂体例以及在文体学和明代文学研究上的史料价值,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该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别裁伪体”和“诗文之辨”的辨体理论内涵和意义。古今学者对“别裁伪体”的解释充满歧义,我们通过文献辨析和多方论证,认为“辨体”当最合本意。杜甫之诗文优劣论及其“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的辨体特征,则成为宋人辨体批评的主要内容。其次,杜甫“集大成”的核心内涵就是“集文体之大成”,元稹所谓“尽得古今之体势”便是最早最好的总结。第三,“吴体”最能代表杜甫“破弃声律”和“时用变体”的破体观,他辨证地将破体和辨体结合起来,即“变而不失其所”。许多文献虽然早已为学者耳熟能详并被频频使用和论述,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完全从文体学的视域来全面深入地透视和挖掘其理论内涵,对一些传统命题概念进行全新的文体学解读阐释,将会有很多创获,这对于杜诗学研究当不无?益。  相似文献   

7.
罗宗强 《学术研究》2012,(4):121-128
文体研究的第一步是文体寻源,与之相联的第二步是辨体.每一种文体之出现,必有其出现之原因与条件,这也决定了其文体体式.文体寻源涉及礼乐制度、政治状况、社会风貌、文化环境,能从一个角度很好地说明我国古代诸种文体产生的民族文化特色.辨体涉及尊体与破体、正体与变体、文体分类等方面.文体的生成与它的正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辨别各种文体的功用及与其相匹配的体貌,它的正体的形态和它在发展过程中变体的面貌.文体研究有种种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它与文学的关系,即在诸体中,或每一体之内,分出文学与非文学,这也是文体研究中最困难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叶弘治年间,文坛上兴起了由“前七子”所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给统治文坛近百年的“台阁体”以沉重打击。这一运动的宗旨又为继起于嘉靖中的“后七子”所继承,把复古运动掀向新的高潮。“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历时近百年,给明代文坛带来巨大影响。这一运动的首倡者,就是“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 据《明史》载,李梦阳是庆阳人,徙居开封。但庆阳在明代为府,领一州四县。李氏故里究系庆阳何处,前人无明确记载,而在府、县志及有关文章中对此却有歧说,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9.
近代辨体批评在西学传入、西学话语重构本土学理思维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辨"之视角的改变,产生了辨"体"新内容.考察近代辨体批评的理论样态,近代文话文本研究必不可少.在以"辨"为中心的文体话语结构中,针对基本理论、内容指向、体用关系之辨及以辨体为旨归的文体归类方面的问题,近代文话相关论述甚夥,突出体现了近代辨体批评观在文体归类意识的强化、融通的源流正变观、强烈的明"体"显"用"意识等层面的新变,呈现出中国传统辨体批评近代转进的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0.
章士钊晚年的古典文学研究巨著《柳文指要》用文言文写成,体现了章士钊在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对中国古文传统的坚守、传承与创化。从中国的述学文体发展角度来看,《柳文指要》上部“体要之部”主要继承传统的“话体”批评体式,下部“通要之部”偏向于借鉴以逻辑见长的现代述学文体,其整体述学风格呈现出调和中西、融贯古今的文体杂糅倾向。具体而言,“体要之部”在宏观的编纂观念和体式上承袭了传统文话的“载道”观和“辨体”观,而在微观呈现层面上,传统的资料汇编类文话和随笔札记类文话以及古代文章学术语也提供了重要的文体借鉴。与“体要之部”按文类划分不同,“通要之部”按专题组织,其结构和表述都具备了现代述学文体所必需的系统的逻辑性。《柳文指要》上下两部以改良过的桐城古文笔法串联成一体,述学时兼顾“义理”“考据”和“词章”。它是章士钊一生述学精义的总结,为当代中国述学文体的创化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魏宏远 《学术界》2012,(2):147-156,286
明代中后期王世贞主盟文坛,其长期在吴中弇园家居,接纳四方文友,相互诗文唱和,吴中成为当时的文学中心。此后,袁宏道倡"公安派",钟惺、谭元春引"竟陵派",相继崛起,并对吴地文学大加挞伐,"楚调"盛极一时。在"楚调"衰弊之际,吴伟业编纂《太仓十子诗选》,沈德潜选编钱大昕、王鸣盛等吴地才子之作成《七子诗选》,皆有使"吴风"再兴之意。"吴风"、"楚调"此消彼长,地域文学、权力文学在"边缘"与"中心"的位移中相互碰撞、嬗替,彰显出文学话语权的纷争。  相似文献   

12.
袁进 《社会科学》2012,(2):179-184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也是重要的批评家。他在总结明代文学史的教训中提出一系列的主张,具有独到的系统性,开清代文坛风气之先,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静 《晋阳学刊》2007,(1):36-39
诗文集序作为一种文体不仅体现序作者对诗文的评价,而且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学术风范等时代特征。元代遗山集序体现了北方士人的文化意识及民族意识;明代集序反映明人狭隘的正统观和文学评论中的史学意识;清人序言则折射出清代的思想政治背景及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15.
范知欧 《学术探索》2010,(4):134-139
于慎行是晚明文坛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作家,其文章理论能够不为门户宗派的藩篱所囿,自成一家言,在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慎行是一位曾受"七子"影响的过来人,与复古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得以入室操戈,对七子派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展开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目击晚明文坛流弊,主张正文体,而以宗经和务学为其疗治之方,已隐开明清之际汲古返经的文论主张的先绪。他论文以虚,标举"神会",主张"文以神化"。  相似文献   

16.
李梦阳多负气节,为明代"前七子"领袖,是当时文坛的翘楚.受陇右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梦阳表现出执拗个性、刚正不阿,崇尚气节、敢于担当的人格节操.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体现出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关学品质,具体表现为:(1)极力弘扬儒家的文学教化功能;(2)以复古求新变,达到提升士人精神的目的 ;(3)尚情贵真,散发出浓烈的庶民气息.李梦阳的文学创作传承"工部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淳厚闳伟、刚毅强奋的风格.李梦阳以秦人而为"秦风",其诗中描写了秦陇地区特有的山川形胜、民俗民风等,均与明代中原、江南士人不同.凡此,显示出特定地域文化对作家人格心性的深度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为明清之际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一生交游广阔。综观其生平,其交游历程即其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历程。在当时的中州文人群体中,侯方域堪称典型。梳理他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对呈现清初中州文坛的构成与风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瑞林 《阴山学刊》2006,19(2):30-34
我国文学史的编写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上受西方影响太大,而顾及中国文学的实际不够;二是客观叙述不够,议论、阐释、评析太多,未尽可能地还原中国文学的历史面貌;三是在元、明、清文学的编排上反映出明显的重小说、戏曲,轻诗、文、词、赋的倾向,背离了元、明、清文学仍以诗文为主体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9.
孟祥荣 《云梦学刊》2001,22(4):59-63
晚明文学革新的主将袁宏道的思想一直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他思想的自我转变,主要是受制于他禅学趣向的转移以及生命态度的改变和政治环境的恶化.由于袁宏道在晚明学界和文界的特殊地位,因而他的思想变迁就显现出很充分的文化意义,成为我们考察晚明文人士大夫思想和生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宦官专权影响下,文人们或选择妥协依附,以获得保全;或劲直反抗,结果遭招致贬谪、致仕,甚至丢失性命。还有部分文人选择不问时政,居家归隐。士风之变,文风亦为之一变。谄诗谀文大行其道的同时,声色享乐之风亦风生水起。总之,明代文学风气的变更中有着宦官政治的明显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