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新方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提出了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新模式,阐述了其基本内容,分析了构建这种新模式的重大意义,以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应该把学生满意度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来检验"05方案"的教学效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门评估机构、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常性测评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地位尴尬等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05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但在教学方法、内容、工具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选择.这一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需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考评上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理想的问题,这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既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又是一个结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并着重从组织激励的角度探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首先,要全面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全面把握原“两课”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的关系;最后,要全面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体系实施中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一年来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提升思想豉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8.
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思政教师教育作用的发挥至为关键。但思政教师却弥漫着职业倦怠的气息。对教师自身、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以及整个社会都产生负面的影响。现以工科院校思政教师为主体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危害、成因,探讨预防及缓解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宜从具体实际出发,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含义与内容,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契合的内在特性,以及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共同构成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基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抓好以教师为主体的分工与协作这一核心动力,夯实党委领导下分工协作的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全面发展,并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社会、职业、学生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预防和缓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既需要社会支持、学校关心,也需要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方案("05"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掀起了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阶段回顾近几年以创新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有着三方面的深刻启示: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关键;坚持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培养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首要任务,是高校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关乎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拔尖人才的基本内涵,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拔尖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学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用学术讲政治”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其教育定位决定的,“用学术讲政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应提高专题教学质量,减少专题教学数量,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耕耘某一细分领域;同时,应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服务教学机制,加大“学术支撑”这一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评价权重。  相似文献   

15.
"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为推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秩序、健康地发展,在把握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正确路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系统表达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质量观。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课程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明确规定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即“2010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是我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要求,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改革的应然之需,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是适应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的衔接之举。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改革的历史进程中,“2010方案”实施的深厚背景决定了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除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化为思维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外,还应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两化”的教学模式或手段。其一,采取真正的专题讲授教学模式;其二,以微课、虚拟仿真实践课等补充课堂教学。其次,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两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确立多元的绩效考核主体;其二,拟定合理的绩效考核要素;其三,推行追踪的绩效考核形式。再次,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两化”的保障机制。其一,严把入口关,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其二,评优奖优,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道授业;其三,守住高压线,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05方案"以来安徽省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调查分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为着力点,认真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客观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导、深化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要求,也是高校领导政治家素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高校在落实"05方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西北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弱效性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爱国主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交往的延伸和拓展;从教师的施教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培训机制上进行了方法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