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关小姐》的女性话题中包含了20世纪文学的一个主题:女权。作者梁凤莲通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表达了开放、独立、创新的女权观念,并对女权思想中涉及的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女权与人权等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以后,海派文学的作家们受西方女权思潮的影响,对女权的内涵作了深刻的诠释,其作品也倾注了对女权主义的深描.施蛰存作为海派文学中期的作家代表,其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对女权的关注.首先,在描写对象上实现了由主我到现世的逆转.其次,通过作品呈现两性的吸引,表达女权对男权的依附与摈弃.最后,通过女性自我权利的张扬,实现角色的塑造和转型,从社会历史语境的深穴中开拓出“有血有肉”的女权生长生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为女权批评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女权批评不可能有如此蓬勃的发展;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女权批评的某些发展,对其有着补充丰富的意义,上述两个方面正是女权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三部分。(一)冰心在日本教学期间的女权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张扬母爱、男女平等和帮助女性。由于冰心的女权思想带有一些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论色彩,故具有较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也由于冰心的女权思想含有一些西方温和女权主义理论因素,故揭示妇女问题显得狭窄和微观。(二)冰心在日本教学期间的女权思想正是她的小说集《关于女人》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的延续。(三)冰心在日本教学期间的女权思想,既是对日本历史的现实的写照,又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观照。所以,冰心的女权思想是推动二战后日本女权运动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反思中国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5.
在自由民权运动风潮的激烈鼓荡中,岸田俊子、景山英子、清水丰子等女性逐渐觉醒,走出家庭,迈开步伐与男子一同关心并参与政治,投身于民权运动的大潮中。在与政治的初步交涉中,她们由“贤女”变身为“女杰”,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男尊女卑之陋俗,主张男女平等,伸张女权,并对男权进行了严厉批判。她们通过树立国家观念开始参与到公共领域,并首次与国家有了直接关系,开始走进了整编中的国民行列,并意图在她们的女权论述中重新设定新的身份与构建新的社会性别秩序。她们通过自由民权运动获得了宣扬女权思想的场域,虽然未能实现女权的伸张,但她们的活动是近代日本女性觉醒的标志,在近代女性解放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女权思想史上,王妙如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名字。小说《女狱花》在晚清取资西方、奉“天赋人权”为女权理论圭臬之际,以佛教的“男女同尊,究竟平等”为理论根基,同时糅合大乘佛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道”精神,秉持一种极致的女性本位立场。王妙如女权反抗的基点是一种源于性别本能的“正当防卫”,而非拯救民族国家,从而溢出晚清女权论述的国族主义框架。她以惊人的洞见,建构起女权思想的三重结构体系,追求女性身心健康,致力于塑造和谐平等的新型两性关系,具有独到的理论性和明确的实操性。在中国女权思想的发生期,王妙如是一位不能忽略的女权先驱。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白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40年代的创作,分析了其女权思想:在"弑父"中寻求"自我",倡导团结互助的"姐妹情谊"以及理想中国蓝图下的妇女解放思想;展现了其女权思想的缘起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一书中的女权精神。这种分析是建立在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乔德妈妈、罗莎香以及第四清洁所妇女委员会的成员作为女权精神的代表人物的很好理解的基础上的。同时,还提出了小说中的女权精神与传统的女权运动的不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小说对女权精神的描绘是为了凸显大萧条时期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英女权思想与女性文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两国的女权思想是人权学说和妇女解放运动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它以争取妇女权利为主旨,反对性别歧视,肯定女性自我价值与经验,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两国的女性文学,使它们朝着女权-女性-女人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两国的女权思想及女性文学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30年代,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参加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清教活动中,提出了改革清教的思想主张。其宗教思想及活动表现了安妮的女权意识。虽然她对女权的要求还不系统,但却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许多妇女产生了强烈吸引力,也获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男性人物的同情与支持,最终动摇了马萨诸塞清教社会。她以宗教改革形式表现的女权意识,影响广泛,成为美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时期探索强国御辱之路: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创办企业、强国御辱;学习西方、发展科教.这些举措对于改造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近代新的教育机构和工业体系,培养科技翻译人才,传播西方科技理论,发展我国的军民用企业,自强自立,抵御外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揭露女性缠足的危害,发起建立不缠足会;抨击女性不可接受教育的论调,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接受教育;阐明女性早婚的五大弊端,呼吁晚婚晚育;赞同西方女权主义,主张通过“自动”和“有阶段”两步骤倡导女权,从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方面构建出其妇女解放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中国饱受了外来侵略,国内的行政和社会处于崩溃边缘。知识分子与执政精英之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为了挽救国家,他们必须考虑前所未有的改革。鉴于儒家政治传统的重负和人才是有效性管理的关键,改革所采取的方式是建立能够培养出更好地应付一套新型问题的人才和系统。由于中国已经具有一个漫长而古老的传统的教育和招募官吏的机制,这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化。传统系统实际上是学生与资源的一种竞争,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大部分中国人的需要。改革家很快发现,建设新系统不容易,建设新系统必须在传统系统这一特定背景和领域内发展。所以,中国的第一次实施教育和官吏招募的改革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巨大阻碍。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众多齐鲁饱学之士以行政官员、民间儒者的不同身份,通过兴学传经、隆礼倡德、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开展教化,对统治的巩固、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伟大梦想话语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语创新和话语再造。作为国家新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图景,伟大梦想话语承载着向世界阐明中国和平崛起与文明崛起、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伟大梦想话语建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工具来夯实话语建构的学理支撑,从当代中国所经历的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话语建构的活水,坚持话语建构的原创性、民族性、群众性和斗争性原则,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中国话语建构对完善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激发民众共同推进伟大梦想实现、重塑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格局、实现与西方平等对话和推动中国话语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校及其制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明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类,培养了许多人才,为维护明朝统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明代的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朝前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认真总结明代教育及其管理方面的得失,对我们当今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出场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双重冲击之下的理论自觉。它既是针对中华民族结构性张力和民族事务日趋繁复的靶向医治,又是拯救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乏力的话语创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并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简单变形,而是有着自我丰富的理论面相和伦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目标诉求、共生的群体心态、共享的公民身份、共通的文明体认等多重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以“中华民族”和“共同体”复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彰显中华民族建构的伦理指涉,即公益政治优先于权利政治、共和主义优先于多元文化主义、大我忠诚优先于小我关切。  相似文献   

20.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