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堪称20世纪中国第一伟人。时势造英雄,历史造就伟大人物。从文化的角度对少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进行解读发现家庭文化的熏陶、私塾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现实的警醒是促成少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文化性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包含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大学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它是以传承、传播、研究高深学问为本能,以包容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动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塑造出自己稳定的文化品格.大学文化性格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上,并通过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不同区域的区域文化总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区域文化性格.在人员流通频繁的今天,具有不同区域文化性格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受到其影响,我们如何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这种影响,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本人主持的课题的研究重点,并提出一些基于区域文化性格理论的假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定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化理论为指导,确立了正确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原则和方法,从而科学地继承、批判地吸收、大胆地发展中国文化。毛泽东直接承继中国文化的有益内容,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同时,也使毛泽东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的文风清朗朴实,思想朴素而深刻,既能吸引人,又能打动人,在文化实践上建立了中国文化同毛泽东思想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的多元取向下反大众文化的泛滥,其原因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7.
试论鲁迅的文化性格及其越文化印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该进一步"回到鲁迅那儿去",要重视鲁迅自身,重视鲁迅身上最恒定的,最富于个性色彩的,明显的与他人有别的带有基本特征的东西,如鲁迅的文化性格和鲁迅身上的越文化印痕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个问题.鲁迅之为鲁迅,是由于他有特殊的文化性格,即独立自由的现代人格精神,这种文化性格不仅仅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而且在这之后仍然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形成鲁迅宝贵的文化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文化深层的印痕.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元文化论"是时下流传广泛的社会思潮.笔者对多元文化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提出多元文化的世界,要正确处理多种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冲突是必然的,但融合仍是主流,正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文化适应和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及文化转型等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人类文化才得以繁荣发展,并将在未来别样多彩.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性格是复杂而多元的,与越人的性格原型、越文化的精神气质上存在着沟通和承传.而越地文化的复杂内涵孕育出的越人,总是以矛盾的形式表达着自身的性格魅力.对这种矛盾复杂性的原始基因的追溯需要从多个层面的展开,尤其应注意从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对于越人性格、越文化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来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的传统情歌是“以歌为媒”,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文化形式。土家族情歌真实地描述了土家族儿女的爱情生活,表现了他们真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土家族人通常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歌词中常常表现出土家人对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起到了宣泄情感的作用。土家族情歌深刻地反映了土家人民的民族性格,即追求婚恋自由,反抗封建压迫;重情尚义,反对势利;安于农家生活,性情恬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张謇的主体性文化性格特征是忠、信、笃、敬、仁、义、礼、俭、忍、慎。长期的读书、科考生涯使他饱览了儒家经典著作,经史子集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传统的思维模式、儒家的思想教化和伦理纲常,对张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而张謇的文化性格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他丰富的阅历也是他文化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朱元璋的研究,以往似乎更注重于其政权性质、历史地位及明初重要政策的评价方面.本文以朱元璋的出身和主要经历为线索,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朱元璋文化性格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朱元璋在由一个佃农子弟上升为封建帝王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社会角色转换,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以往文化性格的扬弃,在朱元璋的文化性格里,既有佃农的勤劳朴实、机敏狡猾,也有游民的豁达豪爽、无所顾忌,又有地主豪强首领的勇猛果断、宽厚大度,还有封建帝王的贪权专制、猜忌多疑.正是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使朱元璋成其为朱元璋.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发展落后于全国,被称之为“东北现象”。本文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分析东北地域文化及文化性格与“东北现象”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怎样才能走出“东北现象”低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阐述了文化的概念,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与特征,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世界性的文化;科学地确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所应持有的方法论原则,既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如何加以引导,如何趋利避害,使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新文化的建构,需要认真思索,深入研究.要进行多元文化的整合,应该以适合中国国情、有益于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益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所关注的是族裔少数群体自身权利的实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对差异族群文化的承认与尊重,逻辑起点在于不同族群间事实存在的文化差异,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则是在该思潮的影响之下催生的教育理念。该思潮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关照与启示。机遇与挑战并存、复兴与衰退共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境遇,意义重构与个性张扬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两个着力点,而提倡和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则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一份应予以认真总结的珍贵遗产。从文化角度作比较宏观的概括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倡导“实事求是” ,使中国新文化的生长获得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指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指出中国新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品格特征 ;确立中国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进行了梳理、着重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新文化与新经济、新政治的关系及革命文化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与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地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及其内涵;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造就革命文化工作队伍与建立文化工作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性格是指包含文化内涵的人物性格。唐寅、文征明皆以诗书画三绝著名当时与后世,而两人之人生及文化性格则大不同。唐“百年强半”而夭,而文则遐寿九秩,且主持吴中风雅30余年;唐曾中解元,涉科场案而愤世自放,文数试不得一举人而待诏翰林三年;唐赴宸濠招而不得不佯狂以免,而文卒能避之。唐纵情酒色,而文持身谨严。而两人之诗,则唐更有个性与时代气息。唐、文的这种差异,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在经济生活和社会风气发生新变的时代,文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可能作出的选择。考察这种文化性格的差异及其成因,对认识中国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又会有怎样的意义和效果,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并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