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试析冰心作品中的"真"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真"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创作态度;"爱"既是她的真切体验,也是她对世界本质的概括。因此,本文在分析冰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真"与"爱"的同时,进一步阐释"冰心体"中"爱的哲学"的产生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由于在作品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爱略特被看做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先驱,但她笔下的女性又往往无法逃脱回归家庭的命运,无法像她本人一样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这又令一些女权主义者视她为女性的叛徒。这些毁誉参半的评价使得她成为女性批评领域难于定义的人物。本文试聚焦爱略特创作后期力作《米德尔马  相似文献   

5.
在史铁生的创作中,爱与残疾构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史铁生看来,人类因为残疾产生了爱的渴望,爱给了人类活着的巨大勇气和信心。论文力图对史铁生创作中“爱”这一主题进行细致梳理,以史铁生创作的时间顺序为基点,解析出作者对“爱”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董淑铭 《江汉论坛》2006,(1):122-126
乔治.爱略特总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在两性问题上,她敢于超越两性的二元对立,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对男女人物形象的传统定义,在更深刻的人性反思中,她极力描绘男性和女性相互补益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这种新的人物形象正与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完整人格”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杨剑龙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的冰心,她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1935年阿英就在《谢冰心小品·序》中明确指出:“……无疑的,在她的作品中,也还有基督教思想的血液存在,...  相似文献   

8.
冰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精神,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在于:冰心不仅为人们刻录了20世纪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百年生态史和精神史,而且为人类找寻到健全合理的存在方式;她对于人的类本质的深度发现与把握,丰富了中国文学人性史和中华民族精神史;她对于爱的元语言的揭示和对于爱的本体论的演绎,为人类建构相互沟通的爱的一元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她将五四现代理性精神灌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中,建立起20世纪人类新的人文理性精神。她的文学精神体现了与进步人类永远相伴同行的和谐的东方文化精神的崇高理性与深邃智慧,尤其是她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更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对于曾经被极端化的对抗欲念遮蔽了理性的中华民族,对于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冰心的人文理性都不啻一部精神文化启示录。  相似文献   

9.
爱与恨,尽在不言中──试论《简·爱》中的心理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一部自救体小说,是一部反映人的灵魂、心灵的小说。夏洛蒂·勃朗特童年时痛苦的情感体验使她形成了忧郁、感伤、孤独、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痛苦的情感郁结产生一种创作冲动,使她采用了虚构的人名和日期,编织出故事的情节,写下了她的情感。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吉夫就将夏洛蒂创作的主旨归纳为一个公式:“我爱、我恨、我痛苦。”法国的娜塔丽·萨洛特坚信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描写人的“游世界”,她关注的是“隐藏在内心独白后边的那些东西。”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强调通过某种技艺、技巧将主体心理深处那团意蕴清…  相似文献   

10.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作家的突出代表,她以独具的侠骨柔肠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1978年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至1998年发表的《无字》20年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人与爱的主题。在张洁一系列的创作中,有一部作品令人难以忘……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 ,人类的情感残缺和个体的精神创伤成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的表现视角。其作品中的情感残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 ,人们的愚昧、麻木造成人间无爱 ,表现为冷酷和残忍。 2 0世纪 30年代的华北大地 ,广大农民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外来侵略者以及自然环境的三重压迫 ,处在原始的生存状态下 ,充满着动物的悲哀。这是个无爱的世界 ,他们是被情感所放逐的一群人。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王婆为了眼前的麦子可以眼瞅着自己…  相似文献   

12.
王海燕 《江淮论坛》2006,(4):168-170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根本性缺失在于她对生存的客体化理解。对客体化世界的顺应态度使她的创作追求的是对这个有限世界的完善,而不是突破。与她崇拜的作家陈映真相比,超验之维的信仰也许是她最为匮乏的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对母女冲突的描写较之其前几部作品已居于次要地位,她更多地展现了女儿对母亲爱的萌发与理解,倾注了对多元文化的思考。这一叙事策略上的变化可以窥见作者文化心态的发展,也即多元文化观的显现。多元文化观正是我们解读《接骨师之女》以及挖掘谭恩美小说创作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萧红在流亡中深深体味到爱、人性与生命意识的流失,内心热切地渴求着光明与爱、自由与平等。她抗战时期的小说表达了对爱、人性与生命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其创作与她的生活,尤其是与她的人生经历紧密关联,存在着某种内在呼应.若依据三毛的人生历程,综观她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她的作品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内容,也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而贯穿始终的是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这正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人性中彰显独立--乔治·爱略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治·爱略特在创作中一直努力弱化两性间的差异.在她看来,人性的问题是第一位的,性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只有在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两性和谐共处时,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种观点在她那个时代是超前的.这正是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作为席琳迪翁的同门师妹,希亚用一首自己参与创作的<爱与和平>,为中国奥运献出了一份代表着所有华侨心意的大礼.提到希亚,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个略带异域魅惑的神秘眼神,古铜色的皮肤和她的性格一样,写满了健康、自然的气息.  相似文献   

19.
正芊芊在大学恋情结束之后,又谈了3次恋爱,但时间都不长,而且她总是对男朋友患得患失,担心对方不爱她,或者不够爱她,所以她总是爱折腾,结果把男朋友都折腾跑了。在恋爱中患得患失,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不少女生会这样,有的男生也会这样。要克服这种心理,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成因。第一种情况:不爱对方,却需要对方。爱和需要是两回事,但比较容易混淆。爱一个人,一定会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竞相标新立异的当今小说界,中年女作家石楠算得上是一位冷静、诚实、坚持自己的文学观念的作家了。她把自己对生活、对文学的爱倾注于为不见经传的巾帼才女立传,又从她们身上获得了对于中国妇女的一种独到而深层的认识,同时再现了那种作为历史环节的人生风貌。她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然而又奇迹般地佳作迭出。短短八、九年时间,她就接连创作出版了一百多万字的五部中篇传记小说,另外还有一些中短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