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德镇千年瓷业兴衰与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昌南镇青白瓷器独具特色,受到市场青睐,闻名天下。元代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为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景德镇窑人经过长期努力,不断开拓陶瓷市场,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在明代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尽管世界上不少国家先后从景德镇获得了制瓷技术,但是在手工业时代,由于景德镇人的技术底蕴、资源优势和吃苦耐劳精神,景德镇瓷器一直是国内外陶瓷市场的佼佼者。工业革命之后,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业落后了,世界陶瓷市场被西方机器制瓷业生产的瓷器占据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国内的陶瓷市场也被西方陶瓷占据了大部分,景德镇瓷业已经奄奄一息了。新中国成立,为景德镇瓷业发展除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改革开放,为景德镇瓷业的崛起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如何抓住机遇,崛起景德镇瓷业?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州与徽州 ,前者地处江南水乡平原 ,后者地处江南山地 ,明清时期 ,两地市镇同步勃兴、联系密切却又各具特色。本文拟对苏州与徽州的市镇进行比较 ,进而探讨在不同历史地理、区位条件下两地市镇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差异 ,以及两地市镇的互动关系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方志、明清实录、徽州文书以及家谱中的有关史料对明清徽州社会的灾害概况进行了梳理,对当地所见的十余种灾害从危害形式、易发季节、灾害原因、当地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徽学研究的其他方面提供一个相关背景的注脚。  相似文献   

4.
历史悠久的徽州书院是徽州地区的重要教育场所和文化符号,明清徽州书院数量众多,有其独特的办学和经营管理特色,具有极大的魅力.源远流长的徽州书院极大的推动了历史上徽州文化的大发展,同时对后世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制定和执行族规家法、设置排行、实施惩罚等途径,对族人的伦常关系和族内伦常秩序进行规范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宗族内部伦常秩序稳定的目的.在实施族内伦常秩序控制时,徽州宗族对明清封建政权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宣扬的宗法伦理意识形态,采取主动效仿和接受的姿态,这是徽州宗族能动地适应明清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积极步骤,体现了徽州族权与明清封建政权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郑小春 《社会科学》2012,(8):134-141
婺源清华胡氏宗谱个案说明,赝鼎和私售是影响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编修世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防伪措施则对谱牒编修的谱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断严密的防伪措施和近似猖獗的赝鼎私售行为,反映了徽州大族与小姓之间对于血缘等级秩序的维护与摆脱之对立关系,透露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信息。  相似文献   

7.
秦宗财  董家魁 《学术界》2007,(6):223-227
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文化情结是明清徽州文化商人的主要成因.徽州文化商人有学术著述、艺术爱好、实学研究和古玩收藏等类型.他们对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士商融合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制瓷业有着各种不同的行业神崇拜活动,这些活动与当地社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国家、制瓷工人及窑户都深入地卷入了这些行业神崇拜活动,但是这几个群体在进行同一仪式的后面,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和目的。  相似文献   

9.
“徽州女人”,广义地说来是指居住生活在徽州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作如此解.不能说错。但这又几近乎是一句废话。因为这样的话实在没有什么质量!历史上的徽州,在明清几个世纪的岁月里,徽州的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筑就了一种罕见的生命现象,这种现象是叹为观止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工业化冲击下的衰落事实,迫使中国被动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以机械大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成为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摆脱落后困境,寻求复兴之道的重要选择.作为外向型手工业生产的景德镇瓷业体系,亦同样面临转型压力.为此,以复兴景德镇瓷业为圭臬,近代改良群体提出了“以西为师”的改革方案,即采取机械大工业体系取代传统手工生产.但无论是官方主导的生产实践还是知识群体的改良主张,均无视景德镇传统产业模式合理性和瓷业社会的特征,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也难以发挥示范效应.景德镇瓷业近代化历程中遭遇的困境,也折射出当时中国传统手工业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在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相互影响。徽州家谱通过编修活动宣扬了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为徽商的经商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家谱的编修使徽商名垂后代成为可能,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内在追求。家谱的修撰还为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重要的凭证,使他们能够通过商籍顺利入仕。在家谱成为徽商发展不可或缺因素的同时,徽商也为家谱的编修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明清徽州家谱编纂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化是中华中原文化的厚实积淀.是宋以后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的生动再现,是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特色板块的徽州方言,不仅带有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成为徽州社会风俗习惯的突出表征,而且积淀了丰厚的中华远古文化内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既有典型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地域文化.明清两代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徽州文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前期,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约在嘉靖、万历年间告一段落,期间徽州文化整体风貌彰显的主题是求变与创新.二是明后期,大致从万历中期开始,到明末结束,该时期徽州文化在传承与深化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三是清前期,从明季开始,至清康熙、乾隆之交告一段落,此期的徽州文化经历了一段顿挫与复苏的历程.四是清中叶,大致从康、乾之交开始,至道光年间告一段落,该时期徽州文化体现的特征是博大与精致.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既与历史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的徽州地区宗族制度繁盛,族人为了团结族人,联宗、睦族,开始大量地编修谱牒,家谱数量达到历史之最,本文以明清时期徽州家谱善本这一宝贵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徽州族人在编修家谱时所呈现出的一些显著性特点,为后世族人更好地认识徽州宗族、徽州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受到朱子《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严格规定女子择偶需重视对方的家世门第与人品才学而贫富不论,形成了一套以门第为主、兼顾才学、不重财富的择偶标准,徽州女子择偶往往无自主权,全凭宗族家长决定。但透过森严的族规家法和官方文献,徽州女子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择偶标准,家世才学、财富、外貌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徽州商人在商业上称雄的地区,当时往来于大江之上,转贾于吴楚之间的富商大贾主要就是徽商。清人梁启让说:“安徽沿江南岸六县,皆舟舣停泊之所,而芜湖尤当其冲。”芜湖地处“皖南门户”。自然成了徽商成云际会之所。徽商经常往返于芜湖和徽州之间,也有相当多的人移居落籍芜湖。他们在芜湖的活动,不仅反映了明  相似文献   

17.
柏家文  朱正业 《江淮论坛》2012,(3):158-161,55
明清时期,徽州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频发,使传统徽州社会宗族内外产生了众多贫民。为济贫饥民于倒悬。徽州官府、宗族、绅商各界采取了灾前预筹与灾时救助相结合,形成了参与社会救助的资助者多、受众广、救助措施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了传统徽州社会的稳定和正常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族规家训是规范族人行为,维护宗族运行和体现宗族群体利益的民间法规。规范和教育族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明清徽州家谱中一些族规家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族人要以四民为正业,禁止从事贱业;视读书和为士为四民之首业;在看待经商与力农问题上,有些族规家训明确主张经商事贾,也有宗族保持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禁止族人经商;重视对族人进行择业和尽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明清徽州家谱族规家训所见之职业观与全国相比,既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宋元明清时期形势的发展 ,治国平天下的职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儒士和商人的传统职业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徽州的儒士和商人通过对义利的辩证转化、儒行的广泛实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重新诠释 ,模糊了士、商、农之间的职业差别并使之趋同化 ,提出了儒、商事道相通和农、商交相重的新观念。可以说 ,传统职业观正经历着前近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以来 ,由于徽州与苏州两地自然人文条件、经济社会结构不同 ,其社会保障也各具特色。而徽州商人是徽州与苏州互动的中介 ,两地的社会保障因而也发生互动联系。互动不仅对两地社会保障形式与内容产生影响 ,而且影响了两地社会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