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们已深陷在集体无意识里,似乎没有多少人“顾及”一个叫顾准的人。2005年7月1日,是杰出的思想家顾准诞辰90周年。这一天,我翻遍了我家所订阅的十多份“主流”报纸,找不到顾准两个字。我心灵深处的声音在呼唤我:写点文字,纪念顾准;我已说过,我心获救。可是以我这样的千字文,称  相似文献   

2.
我们已深陷在集体无意识里,似乎没有多少人"顾及"一个叫顾准的人.2005年7月1日,是杰出的思想家顾准诞辰90周年.这一天,我翻遍了我家所订阅的十多份"主流"报纸,找不到顾准两个字.我心灵深处的声音在呼唤我:写点文字,纪念顾准;我已说过,我心获救.可是以我这样的千字文,称之为"顾准九十年祭",该不是我的不幸吧?!  相似文献   

3.
把顾准还给历史——顾准的诞生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准的诞生首先是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精神事件。思想顾准成为精神事件,是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内容所致。随着顾准的诞生,争论也随之而起:是否有“两个顾准”?顾准思想中的学术性问题?顾准是怎样的思想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抑或民主社会主义?学术争论是应该的,但,那些脱离历史的、简约而单向的表白不仅无助于对顾准的研究,更无助于对当下思想学术界讨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从顾准说起最近,一位经济学教授十分郑重地向我推荐《顾准文集》①,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顾准,1915年生,1927年12岁时开始当会计事务所的练习生,1934年19岁时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银行会计》,195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起与孙冶方认识并共事。1943年去延安。解放前担任过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财委委员、山东省财政厅厅长,解放后担任过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1952年“三反”中撤职。1956年、1962年两度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7年、1965年两次戴上右派帽子,长期下放劳动改造。1974年12月去世,1980年2月平反。《顾…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顾准(1915──1974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不是说,顾准的思想都是他自己的独创,而是说,研究顾准的思想对于我们具有独特的启示和价值。我们当然不能说,现在研究顾准的客观条件(政治气候、学术氛围、资料积累)已经完全具备,但毫无疑问,顾准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感召力的历史研究对象。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可能描绘出顾准思想的全貌,但至少可以初步勾勒出顾准历史思想的基本轮廓。在我看来,顾准历史思想的核心问题就是重新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一直深恶痛绝大加讨伐的“东方专制主义”究竟何以可能在东…  相似文献   

6.
顾准思想的继承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准生于1915年7月1日,靠天分和自学成为会计学的专材,1934年在上海组织马列主义秘密团体“进社”,主动联系并服从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毅然离开名高利重的职位,赴新四军工作。1949年新政权成立后,任上海财政局局长,并兼任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有陈毅、潘汉年、方毅等7人)、华东财政部副部长;1952年,在“三反”运动浪潮中,以所谓“思想恶劣阻碍三反”的罪名被撤职,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为超前的经济学观点和其他言论被打成右派并开除出党;1974年12月因癌症逝世。顾准失去官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  相似文献   

7.
后革命与传统中国政治——再读《顾准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革命与传统中国政治——再读《顾准文集》俞可平在不同的眼光中,顾准的形象很不相同。对于老同志来说,顾准是一位革命的实干家,他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历任要职,曾任中共江苏省委职委书记,解放初又担负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局长兼税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准的诞生首先是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精神事件.思想顾准成为精神事件,是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内容所致.随着顾准的诞生,争论也随之而起是否有"两个顾准"?顾准思想中的学术性问题?顾准是怎样的思想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抑或民主社会主义?学术争论是应该的,但,那些脱离历史的、简约而单向的表白不仅无助于对顾准的研究,更无助于对当下思想学术界讨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当中,有一个声音已无法让人背过耳去,岂止是“无法背过”,简直是欲罢不能,非听不可:必须从根子上救治业已腐败透顶的中国学术!他是河北曲阳人,我把他的这种时而激越时而深沉的忧患呐喊唤作“燕赵悲歌”。回望被“刀耕火种”般开垦过的中国学术疆域,你还能寻找到多少块像《新道德主义》这般生机昂然的“绿地”:学术的功力与定力,思想的魄力与魅力,二者结合得又是如此的美丽!(其实,“思想”原本就是“学术”的题中应有之义,本不该再来饶舌,然而,曾几何时,在这个曾经盛产过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顾准等一大批既是思想巨…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关于《顾准文集》陈敏之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举行错误的不抵抗政策,违背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把我国东北三省好端端地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相距不到半年,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又因为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高梁 《云梦学刊》2015,(3):9-13
顾准是新中国初期一代经济学人中的佼佼者,因最早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而著称,也因坚持独立探索的科学精神而在中国思想界享有盛名。顾准于1915年出生于上海,1930年代即为会计学界的知名学者。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后在苏南、苏中、山东解放区做地方财经工作。解放初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担任财政领导工作。1953年调建筑工程部,1955-1956年  相似文献   

12.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 ,已深受学术界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前几年还有篇文章 ,称“顾准热”、“陈寅恪热”是世纪末中国知识界的觉醒 ,似乎研究陈寅恪会成为时代的热潮。这些年来对陈老称颂最多的 ,认为他主张研究学术要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但是一看就明白的两句话 ,在陈老身上如何体现 ,似乎还有不同理解 ,亦有人以此为借口 ,借题发挥 ,贬斥当世 ,辱骂群众。因而对此如何正确理解 ,我认为仍有研讨的必要。一陈老提出“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据说最早见于 192 9年 6月为纪念王国维去世二周年…  相似文献   

13.
1952年,顾准在"三反"运动中被撤职,由于当时没有清晰地向外界公布被撤职的具体原因,使得外界和顾准本人产生了各种猜测。其中影响最广的一种说法是,顾准因与财政部在税收方法上存在争论而导致撤职。实际上,顾准被撤职的直接原因是他在"五反"运动中存在着"过火"的想法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集中了1973年至1974年间顾准和他的六弟陈敏之通信中写下的"笔记形式的学术论文"。顾准在这一时期思考与写作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现实和规划未来方向的"。1这里显示的,是  相似文献   

15.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是作者顾准和我在1973年至1974年两年间通信中进行学术讨论,作者应我的要求写下的笔记形式的学术论文。1966年底作者从房山监督劳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事,这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已被鲜明地提出来了。这当然要首推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仁”就是用于表征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范畴。我只指出两点;其一,“仁”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内积。《论语·阳货》载宰我问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事,孔子问他说:当你的父母去世你为他们守丧时,“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种“礼”原来并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17.
《重庆社科文汇》2002,(6):F003-F003
我市直辖5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加强发展党员工作,为党组织不断输送新鲜血液。5年来,17.7万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平均每年发展党员3.5万余名,全市党员总人数去年底已达136万。  相似文献   

18.
顾准是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的市场经济思想对中国20世纪中后期的改革开放在思想上产生有重要的影响。比较分析顾准的市场经济思想及与奥地利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经济思想,对于总结20世纪中后期中国市场经济思想的变迁以及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学与思想     
雷戈 《天府新论》1999,(1):90-95
在中国当代,一流的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大都集中在史学界,在研究历史(主要是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陈寅恪、顾准、李泽厚、李敖等。当然,作为思想家,他们每个人的身份并不是单一的,比如,陈寅恪还是文学史家,顾准还是经济学家,李泽厚还是美学家,李敖是作家和政论家。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关键在于他们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批判性理解,故而,他们便成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思考能力的历史学家。这不能不是中国当代史学史上最引人注目最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第一,它证明了历史与思想之间的因缘性;第二,它证明…  相似文献   

20.
文学文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林兴宅,洪申我1985至1986年,中国文艺界曾兴起过一阵“文化热”。事情首先是由一批青年作家的“寻根文学”创作发起的;尔后,文艺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投入了这场文化大讨论。热潮虽已过去一段时间,影响却至今犹存。讨论的结果,在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