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当代的犹太主题文学作品中,犹太身份困境与身份认同的母题一直被关注和阐释,隐形的"无墙隔离区"与非犹太世界的界线和交织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欧茨的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犹太族裔在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夹缝中的挣扎与成长,及其在文化、政治生活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游走。  相似文献   

2.
阿来的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和读者的重视。但诗歌却是阿来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开端。本文主要以他的诗集《梭磨河》为蓝本,探讨阿来诗歌创作的母题。阿来在诗歌中书写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发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热爱,继而藏地书写成为阿来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    相似文献   

3.
流浪与追寻——康拉德与其小说《黑暗的心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蕴含丰富的主题。本文试图从作家本身、小说特色和小说人物形象三个方面阐释作品所蕴含的流浪与追寻母题,并揭示其所体现的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质疑和对精神家园及合理归宿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飞散文学一般讲述的是飞散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移民动机多元化,现在的飞散者已不再具有特定的"受害心态",家园已不再是一种实际的地缘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作为跨文化的飞散者,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了跨民族、跨边界、跨文化的思考,并致力于黑人精神家园的构建。她运用黑人特有的意指语言,描述美国黑人"无根"的苦楚,通过展示各个人物从"暗恐"到"归家"的经历,在追寻黑人话语传统的同时,表现出非裔飞散者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在追寻的过程中发现,非裔飞散者不仅要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包围中努力使自己的文化生根、发芽,而且还要通过内部的互相爱护与帮助、种族间的互相包容,实现最终的家园梦想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从“父与子”、“受难”以及“宗教”三个层面对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哈依姆·波托克代表作《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探究。“父与子”母题主要体现在父子两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突性态度上;“受难”母题源于对上帝会派使者弥赛亚来拯救犹太人于苦难说法的笃信,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于犹太人经历的诸如大屠杀等种种磨难,“受难”一说也遭到了质疑甚至颠覆;作为高度宗教化的民族,犹太民族奉《圣经》为圭臬,坚信本民族是与上帝“契约”中的选民,甚至将这一信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选民》中犹太文化母题的探究拓宽并加深了对小说的解读,同时为如何应对异质文化提供了借鏊。  相似文献   

6.
从母题角度研究长篇小说,探寻母题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是19世纪以来文化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发展的一种成果。从母题角度对长河小说《无名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追寻母题的继承、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母题角度研究长篇小说,探寻母题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是19世纪以来文化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发展的一种成果.从母题角度对长河小说<无名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追寻母题的继承、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一,丽贝卡从隐藏犹太身份到追寻美国身份并不是美国文化简单地消解、同化犹太文化的结果,而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历史汇合;第二,丽贝卡回归犹太身份也不意味着犹太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否定,而是其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即犹太文化始终以各种方式制约、规范和影响着美国犹太移民。  相似文献   

9.
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是索尔·贝娄对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完美阐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赛姆勒和科尔德对人生理想与人类终极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贝娄对人的"物化"现象,以及"成功"情结的反拨,揭示了贝娄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求索",即人类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沙漠中对心灵绿洲和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探讨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大碰撞,以及处于碰撞中心的两位主人公--犹太人莫里斯和非犹太人弗兰克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文化归属的抉择.  相似文献   

11.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拉穆德是位杰出的美国犹太作家,其作品主要描写了其同胞的生活际遇,但是他不仅描写犹太人民的生活,更描写生活在美国的普通人的生活,其作品是普遍人性的展示。作家著名的小说《店员》中主人公,意大利异族流浪青年弗兰克从打劫杂货店主犹太人莫里斯到转变为其继承者和皈依犹太教,显示了他隐含在刻画犹太人民生活表象下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说《天一言》的流亡母题,程抱一通过天一漂泊传奇的一生,阐释了流亡者的生存状态、流亡者的精神追求以及追求回归的文化原乡。程抱一提出了阴性本体论思想,认为“阴”是天一所追求的生命本原。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犹太小说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分析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这些作品中犹太作家对纳粹大屠杀的态度、犹太教教义对犹太民族的影响、犹太民族摆脱"异化"的困境及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园等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锡安"自古以来就是犹太人的情感和宗教寄托,而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即"锡安情结"则是一种对国破家亡这一既定现实的自然反应,早在公元前的"巴比伦之囚"时期就已经形成.本文以<圣经>文字、考古事实和学术成果为依据,按古代迦南到现代巴勒斯坦和古代希伯来人到现代犹太人这两条主线,重点分析了犹太人锡安情结的萌发、不断强化直至最终得以实现的心路里程,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犹太人"回归家园"的历史、地理和民族权利.从锡安到锡安主义,犹太人在流散状态下实现了从朴素思乡情感到系统政治理论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诗学命题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性质:田园富于人间情味,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山水则突出远离人寰的荒野性质,诗人游赏其间凸显出主客关系的紧张。这与其个性化的家园体验有关:陶在躬耕归隐的田园人生中重构价值依据,获得生命的安顿;谢则徘徊在山林与朝廷之间苦苦寻觅精神的归宿,在情理冲突中提炼出山水幽奇之美。正是这种家园体验的差异造成了田园、山水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现代性的起点不是学界确认的一个,而是二个: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艺术审美自由起点;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为社会政治现代性服务的起点。由于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开端缺乏原创性,存在被迫、被动性与摹仿性,因此,自开端就预示着会产生三大难题,这就是:中国文论现代性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没有以“通”为前提的“变”,以及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现代性生态平衡环境。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一是让中国文论现代性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培育整个中国现代性的生态平衡环境,以确保中国文论现代性为“中国”的;二是充分吸收西方文论现代性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以保证中国文论现代性为“现代”的。  相似文献   

18.
身处边缘空间引发的身份焦虑,导致华裔作品对身份认同的关注。在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的小说集《饥饿》中,对原乡的向往诉诸对文化象征的想象和与文化象征的纠葛。在象征中触摸原乡,模糊且又顾虑重重,不过通过对原乡的象征性想象与叙述,身份追寻由焦虑升华为审美,从而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19.
在温特森的小说中,家园充斥着意识形态色彩.在对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寻中,小说借助叙事文本以及寓言故事透露出能够真正接纳边缘群体身份和文化的家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以此来探究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