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国文化软实力迅速崛起,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中西软实力的理论,将近年来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进行整理、综述和评价。分析发现,我国学界对韩国文化的研究存在软实力概念运用模糊、量化评估滞后、成果级别较低和对中国的"启示"同质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激烈展开,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硬实力"的较量则处于相对趋缓之势。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较快,但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爱"价值观、"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克己复礼"的道德规范、"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等有益的思想观点,和当前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相吻合。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网络文化的软实力蕴含;根据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在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阐述了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框架和系统构成,论证了网络文化软实力5个子系统的目标定位及相应功能;提出并论证了我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和实现途径,以期持续有效推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由"潜在软实力"向"现实软实力"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分析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认为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先从区域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抓起。就济南市而言,在目前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并把其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尽量避免因周边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导致济南边缘化而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塑造形象的科学和艺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中来,城市形象公关应运而生,它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品牌战略实施、危机处理等来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文章在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公关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形象公关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及提...  相似文献   

6.
聂磊 《淮海文汇》2013,(2):29-32
文化软实力不是一个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兑现的文化力量,因此有必要从方法和路径上探究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本文以徐州"舞动汉风"为例,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实现其现代转型、包容多元文化冲突、构筑文化传播平台、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等策略,寻求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株洲市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制定软实力提升实施方案,推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提高政府行政执行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建设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机制,实现株洲城市软实力的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自被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率先提出后,引发了学者们对其定义及内涵的热烈讨论。而我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研究项目尚不成熟;与此相对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更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本文立足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分析并阐释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在困境中寻找解决途径,发现并抓住突破自身瓶颈的机遇,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实力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厘清科技文化、软实力、大学软实力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探讨科技文化建设对大学软实力的影响,分析大学科技文化与软实力的相关性,指出高职院校科技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要点,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剖析了科技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科技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文化“软实力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文化和“软实力”两个概念的内容,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及发展模式。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打造城市品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和引进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将数量统计方法引入文化软实力研究,对国际中心城市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的文化核心价值水平、城市制度健全程度、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中心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以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为重点,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具有超强文化实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是中华民族复兴必须采取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世纪,北京和上海都将"世界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对于如何成为世界城市的讨论也逐渐从硬件设施和量化指标,转向对城市文明和软实力的关注。发源于西方的城市学主要以经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如果按照这条路线,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很难在众多经济发达城市中脱颖而出。因此,北京需要围绕首都的文明价值独辟蹊径,借鉴全球近200个首都城市的发展经验,回溯中国历史270余个都城的兴衰成败,用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综合卓越,开创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水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将软实力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城市发展实践中,文章界定了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区分了软实力资源、中介、建构效果,从人口素质、自然环境、文化资源、社会和谐、传播力度、建构效果这六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城市软实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软实力进行了排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一些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为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渗透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为落点;建立产品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的文化市场体系,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侧重以辽东半岛文化圈的主要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为重点探讨提高辽宁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在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比较中,总结、提炼、升华辽宁各城市的形象特征和城市精神,在挖掘、抢救、整理和研究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中,诠释辽东半岛城市文化圈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解决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城市文化软实力问题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思路和对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愈来愈凸显。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成为衡量和评判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相似文献   

17.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按照市民社会的愿景需求,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主题鲜明的城市文化;并有效解决好城市文化主题的坚守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对四川省18个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按得分高低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未来,四川省的城镇经济建设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软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化过程中交通体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为代表的“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供给系统”的城市交通体系存在着不经济、破坏资源环境、冲击市民心理和践踏城市历史和自然美等诸多弊端。当代世界也存在着一些生态化城市的典型,例如库里帝巴大力发展生态化交通体系、温哥华拒绝建设高速公路、北欧国家积极推崇低能耗的生活理念。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应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干、出租车和轨道交通为补充的城市交通体系,适度控制市区内私人小轿车的盲目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