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说:"我以为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比纸和印刷的发明更重要的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序)雕版印刷始自晚唐,入宋后取得迅速发展,对于宋代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也由于这一技术上的变革受益良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宋代印刷术研究和宋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对二者间的密切联系,除了只言片语外,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苏勇强博士迎难而上,广搜博览、条分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叙述以及提出“李约瑟难题”都未必是李约瑟学术工作的最后归宿,他最为关注的是在东西方之间“架桥”。李约瑟这种架桥、沟通工作和毫无偏见的探究,是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李约瑟难题”的钥匙。作为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者,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中西方的“建桥”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远远超出了科技史意义,而具有了强烈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 ,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 ,而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一直受到中外科学界的注目。自从1981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古代的“浑天说”和“地动说”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一千多年以及我国道家的宇宙空间无极的观点比哥白尼的“宇宙有限观”更为先进等后,在国际上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我国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1983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整理出版的我国物理学家吕子方的遗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更充实了英国李约瑟教授所论证的内容。对此,笔者受到鼓舞,现将拙稿《列指正。  相似文献   

6.
这是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院士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文版序中的一首七绝,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及科学家对这位老朋友的真挚感情。如同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东西方人对李约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在西方人看来,他是生化学家尼达姆;而在中国人的眼中,他是“雪中送炭’’及开创中国科技史学科的李约瑟。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8.
有些历史著作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革命”。如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军,完全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见《(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139页);吴晗先生写的《朱元璋传》,说朱元璋“逐步变质,最后叛变了农民革命”(见《朱元璋传》第301页);南开大学历史系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说朱元璋在“背离农民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站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见《中国古代史》下册第203页)。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我们分析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革命,评价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都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朱元璋是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当然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下面,简略地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博士、我院名誉教授李约瑟,在来华访问期间,应邀于8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社会意义》的学术讲演。参加听讲的,有部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我院师生。 李约瑟博士在演讲中,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从事科学研究,早已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心中的一个观念。在欧洲最黑暗的年代传来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们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光明。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满怀欣喜地说:世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的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往往着眼于儒家;李约瑟与之不同,钟情于道家思想。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李约瑟以八十万字的篇幅探讨中国古  相似文献   

11.
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指出:“1905年问世的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与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学》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修辞学著作。”①根据宗先生的这一观点,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现代修辞学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修辞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中国修辞学向何处去提出了疑问,“滑坡”说、“低谷”说、“亟待振兴”说、“落后”说等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修辞学走过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评价它?这里,我们组发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位曾经在中国现代修辞学的重镇———复旦大学学习和研究过修辞学的语言学博士的笔谈,他们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在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中,禅宗史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并曾作出过一定贡献。胡适在谈到早年禅宗史研究时说:“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神会和尚遗集》)为什么?据他自己说,“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在中国所能够找到的材料,尤其是十一世纪以后的,都是经过宋人篡改过的。”(《治学方法》)又说,“有许多材料,可以说是不可靠;寻找可靠的材料很困难。”(《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这一原因促使他去寻找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康德曾经说过大致如下的话: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库恩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一开始就导言,历史不仅是一门“纯粹描述的科学”,而且是一门“解释的、有时还是规范的科学”。①拉卡托斯则明确的提出,要依据科学哲学的规范,理性地重建科学史。⑥困惑于中西科学发展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巨大差异,李约瑟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难题,即经历了古代科技辉煌的中国为什么却在近代大大地落后了。很显然,这一问题争论的热烈程度并没有因为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陆续问世而有所缓和。其原因之…  相似文献   

14.
古代类书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书是辑录古典文献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寻检和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一定时代、一定范围的知识总汇,相当于今日的百种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介绍世界百科全书历史时,列举了我国古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20余种古代类书.英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百科全书是储今图书集成》.”足见类书是多么有用的一种工具书.类书源流和发展我国古代类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按朝代先后顺序简述之.三国来王应因《玉海》卷五日:“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可见,《是览》是我国类书之鼻…  相似文献   

15.
1984年,由周谷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文化史全书》编委会成立,随后陆续征集了若干书稿,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其中有刘旭先生《中国古代火炮史》一书,初讨论时,或以为书题与文化史距离较远。后经审读,始知此书翔实丰富,对研究我国科技发展很有贡献,同丛书预定“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宗旨相符。这部书在1989年出版后,果能受到读者的认可。刘旭先生是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专家,执教于湘潭大学多年,除《中国古代火炮史政【,有《干戈春秋》、《中国古代兵器图册》、《中国古代火炮发明时间初探》、《明清时代火…  相似文献   

16.
胡煦思想散论——兼论胡煦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的牛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为首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英国皇家学会,10月19月,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伦敦天文馆联合组织欢迎会。会上,李约瑟博士作了题为《古典中国的天文学》的讲演,“向探索天空的远辈先人,古典(古代和中世纪)中国文明中的天文学者们表示敬意”。并强调指出:“对中国人来说,恒星是无须解释的发光体,彼此相距遥远,飘浮在无限空间之中,它们组成固定的形状已过了亿万斯年,这  相似文献   

17.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吕文郁博士出自金景芳先生门下,精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年,论著甚丰,为学术界所熟知.他的学位论文《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命意新颖,有开拓意义,几经扩充修订,现将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印行,是一件很值得欣幸的事.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写几句话,作为吕文郁博士这部大著的推荐介绍.采邑制度在先秦施行甚久,于当时社会中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谓周行“封建”,采邑制度即系其中心内容之一.及至秦废“封建”而改行“郡县”,后来虽仍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三个科技史项目中的技术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先后有三个科学技术史项目在中国科学院立项,并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主要由学科史构成,包括11卷技术史专著。“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下设两个项目,一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一个是《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全集》着重对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细节进行调查、抢救和整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分为3个课题;专题研究;资料选辑与工具书;资料中心和数据库。以上三个项目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差异。中国技术史研究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自来无科学"的论断,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发表大量学术论著,为中国辉煌而久远的科技发展史正名;李约瑟亦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大讨论,并以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西方中心论"。作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编纂强有力的支持者,竺可桢有目的地为李约瑟搜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籍资料,并通过中国科学院给予其人力、财力资助。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计划实际上也诱发了竺可桢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就二十八宿起源地点与创立时期的学术争论,竺可桢坚持中国起源说,李约瑟则依违于巴比伦起源说与双方独立起源说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一一、先从李约瑟博士的论点谈起首先,我们要在这里再次引用李约瑟博士在《天学》中对我国天文学家竺可桢根据“岁差”的一次科学推算所作的评论。李说: “所以在他(指竺)在二十八宿体系的建立年代的问题上,又一次被引回到公元前三千纪,但是要承认这一点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所有考古学和文字学方面的证据,都说明年代不可能那样早。”但竺可桢的推算又是不容怀疑的,它是科学的推断,推算出二十八宿中,在公元前2300年到4300年之间有18到20颗星宿是符合于赤道圈的。李约瑟博士进而又说: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最有趣的事实,即沿着天极自那时(指公元前2300年前——笔者)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