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代议论文发达,而论兵之文是其中之一大宗。在仁宗朝庆历新政前后,尹洙的论兵之文颇有代表性。由于他曾身履战地,屡历战事,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故其论兵之文不同于泛泛的书生之论,述战守胜败,详明剀切,尽当时利害。又因深得《春秋》“谨严”的史家笔法,使其论兵之文形成了“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  相似文献   

2.
论析《老子》对军事的战略主张 ,谨慎用兵、胜利原则以及将帅与士兵的素质要求和临战心态。强调守土有责 ,侵人无权 ,特别论述了战争的危害性 ,有反战倾向。还对“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作了与古人不同的解释 ,展现了《老子》论兵的特色与精华  相似文献   

3.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十一位注家对《孙子》的注解。从治国战略的角度看,这些注文既阐释了孙子关于民本论、义利论、慎战论和伐交论几方面的思想,同时在注释过程中又融合了儒家的治国战略思想在内,明显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是对儒家和兵家治国战略思想的融通。  相似文献   

4.
“兵”字的本义是什么?许慎说:“械也。”何为“械”?段玉裁注曰:“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说文》第三卷上) 后人多承许氏所说,把“兵”的本义释为“兵器”。如《集韵》:“兵,械也。”《玉篇》:“兵,械也。从斤;斤,兵  相似文献   

5.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所引《道德经》与今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虽然个别文辞稍有差异,但内容相合,三个版本的《道德经》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从征引的表征上看,老子《道德经》在唐代初年的体例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体例相同。  相似文献   

6.
杜佑的《通典·兵典》以《孙子》的说法为经,以历代的相关见解、战例、军事设施、器具等等为纬,来布局谋篇,因而对于军事制度的考证显得十分薄弱,达不到全书中其它制度那种溯源明流、贯通古今的效果,但依然给读者了解和研究古代军事诸多方面提供了方便。杜佑认为军事附属于刑法,美化府兵制,否定募兵制,对安禄山叛乱的必然性作出机械的解释,是其不足之处;但对迷信运用于战争持批判和分析态度,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秦孝公时,他在秦国执政十八年,担任过大良造(相国兼大将军),不但变法取得重大成功,军事也取得重大胜利。他亲自统率军队多次打过仗,迫使魏国旧都安邑投降,后来又率兵伐魏,俘虏魏国主将公子卬,并收复了被魏国占去的河西郡地。他遗留下来的二十四篇著作,几乎篇篇都谈到军事问题,其中《战法》、《立本》、《兵守》还是专门讲军事的。《汉书·艺文志》把商鞅列为最出色的“兵权谋家”(讲战略、战术的军事家)。荀子对商鞅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秦之卫鞅……善用兵者也。”(《荀  相似文献   

8.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十一位注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 ,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 ,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这十一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 ,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 ,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 ,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言曹魏兵制者,多论述其士家制度;言孙吴兵志者,则集中于其领兵制度之探讨;至于西蜀兵制,由于材料奇缺,论之者甚少。又魏、蜀、吴三国之兵制,虽有差异,但差异之中却有共性,而此共性,恰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且有助于对三国时期兵制变化根源的探讨。有鉴于此,故作《三国兵制杂考》一文,企补其缺。关于吴、魏兵制之主干,我曾有《孙  相似文献   

11.
拙文《三国士家制度商榷》、《秦汉曹魏初期兵士社会地位的变迁》,对史学界关于魏晋兵户制度的一般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曹魏士家制的法定内容仅仅限于‘士家与民分籍,终生为兵、世代为兵。士家妇孺和尚未轮代的男丁,有给官服杂役的义务。’近入归纳的其余各项内容,都不是曹魏士家制的规定。兵士身分世袭制本身并不足以造成士家社会地位的低下,把曹魏士家从一开始就视为一个特殊的低贱阶层的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曹操执政时期,曹魏士家的地位不论在法定意义上,或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都不低于其他两个阶层(郡县民、屯田户)。”但是,魏晋兵户身分朝着卑贱化的方向发展却是历史事实,到了东晋时,竟然跌落到近乎奴婢的境地。兵户身分卑贱化是兵户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维州之战,吐蕃军统帅论莽热有被唐军生擒和被南诏兵生擒的不同说法。通过对各类史料的分析对比,并参考维州之战中唐军与南诏军的部署路线,可以得知南诏当时并未进军至维州,《新唐书·吐蕃传》中“韦皋率南诏兵薄险设伏”这条记载的可信度较低,南诏兵当为西川兵的衍文,论莽热实为韦皋所部的唐军所俘。然而韦皋攻打维州的同时,作为盟友的南诏军也予以配合,在昆明城(今四川盐源)等地参与对吐蕃的作战,《新唐书·吐蕃传》修撰者因混淆了两条不同战线的情况而误载该史实。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形篇》论:“形”而不言“形”,历来注家说法不一。本文对该书中“形”字的运用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形”指的是军事活动中的一切外在表现形式,是《孙子》中的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乌江流域土司兵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既包括招募之便利,也考虑费用之节省;二是政治因素,即采取军事征调和以夷制夷的举措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三是军事因素,包括卫所制度的崩溃、土兵组织的严密和土兵拼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为了对付后金崛起,明廷曾特命徐光启“总理练军事务”,圳练新兵保卫京师。关于此项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徐光启曾留下若干篇珍贵文献,可惜大多已失佚。康熙二年徐光启之孙徐尔默撰《文定公集引》提到:徐氏所撰《选练百字括》已刻而毁,《选练条格》未刻而佚。此外《徐氏家谱·翰墨考》又记载徐氏曾作《兵机要略》。由于未见原书,故不知所云,为此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引以为憾。去年我从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通讯中,获知原解放军装甲兵政委莫文骅将军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军事古籍,其中有徐光启的《兵法条格》。显然这是一部失侠已久的重要兵书。今年是徐光启逝死三百五十周年(1633—1983),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出版大型《徐光启著译集》。三月我受市文管会委托专程赴京访书。承莫将军热情支持,不仅允许我将原书带回  相似文献   

16.
“胜兵”作为一历史性的概念,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试图对在《汉书·西域传》及《后汉书·西域传》中经常遇到的这一概念做一考证,以明确“胜兵”的确切含义,这无疑将有助于对汉西域诸国兵制的认识。 对于“胜兵”历来即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胜兵”中的“兵”即兵士,“胜”为形容词,是名词“兵”的修饰  相似文献   

17.
《安身论》是研究电古时期文人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关于此文的作者,成书于唐代的《晋书》与《艺文类聚》的说法不一致。《晋书》卷25系于潘尼,并载有全文;《类聚》卷23系于王粲,并按其“弃其浮杂,删其冗长”(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的编写体例,节录此文开头一段。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采取折衷态度,在《王侍中集》与《潘太常集》都收录《安身论》。王应麟《困学纪闻》十七翁元圻注:“《晋书·潘尼传》载尼著《安身论》,与此文同,《类聚》王粲著,未知孰是。”提出问题、但没有解决。直到当代,《安身论》究竟谁作,似乎仍是一千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的论著从《晋书》之说,如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有的论著从《类聚》之说,如吴云《王粲集注》,凌迅《王粲传论》  相似文献   

18.
兵学经典《孙子兵法》之所以能超出军事领域而产生深广的社会影响,主要得益于其在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人性化的价值追求以及体系化的思想建构3个方面贡献了卓越的理论成就。学界对此有所关注,但论析不够详实深入。系统阐明这三大理论成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发掘《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传承和创新其理论要义与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9.
汪兆镛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学者,由于时势变迁和命运多舛,他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晚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名宿儒变成一名道士,享有“高风亮节”美誉;他纂写的《老子道德经撮要》,析注老之谬讹,释著老之原因,撮《老子》之要义,阐发经旨,不仅方便世人体悟《老子》真谛和了解道学源流,而且有助于道教的宣传和弘扬,有益于社会的治道和化俗。  相似文献   

20.
《李昭寿投降胜保禀》(载于《近代史资料》1961年第1期)有“现在因将奋兵随队者支吾北回,身明日即拔营南下”云云,《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改“奋兵”为“奮兵”,这是不对的。按,“(大面)”音义有四。其一音ha,地名用字,北京市有(大面)(大巴)屯(Habatun)。其二音po,《广韵》:匹各切,音粕,“(革页)”俗字,面大貌;其三音pan,《集韵》:普伴切,音坢,面大曰(大面),均会意字。禀文里的“(大面)”,则读tai,汤改切,为假借字。其异体,形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