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承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时代范畴.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这个范畴的核心地位.任何有活力有前景的传承,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正是一代代传承者不断注入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创造,才可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无论从群体意义上看,还是就个体而言,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笔者的观点是一、民族艺术乃至文化的传承,不能事实上也不可能成为历史博物馆武的封闭的固化的留存,而应该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着的,以使其于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二、要在新的机制中保留并张扬民族艺术的特有的文化根性,以期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做到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形成有创新的艺术样式,才可能不断焕发生机;三是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得到合乎规律的、有生机的利用与展示,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3.
民间性是传统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无论在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不可能缺少“民间的”这个层面。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作为具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民族艺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如同其文化结构会有若干不同层面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层面。这不同层面,往往是随着大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机制的变化而生成和变化的,一方面关系着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实现丰富的美学价值取向的选择。面对当代新的文化背景.应该积极倡导民族艺术的多重构建。  相似文献   

4.
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戏曲艺术形式.河北梆子艺术中所蕴涵的燕赵文化内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慷慨悲歌、舍生取义的美学范式;二是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爱国情结;三是追求苦尽甘来的审美享受;四古朴厚重的民俗民风展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藏族传统绘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较强民族地域特点的宗教艺术,但是传统审美价值观已然不能满足时代审美需求,建国以来的许多中国画家有感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藏地传统绘画艺术与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接轨,实现藏画从传统型体格向现代型体格的转化,正不断地在丰厚藏地文化的基础上,尝试着以各种绘画手段、语言、理念介入变革的可能性。本文试就建国以来藏区绘画艺术发展中这些颇具代表意义的变革迹象作了相应论述,并提虹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 艺术的民族特性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切审美艺术活动都在一定民族形式中进行,离开民族形式的艺术绝无仅有。但艺术的民族特性仅止于形式还是也包含着内容,是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文艺是民族的文艺,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民族特性必兼及二者,而以神为主,形随神生,不可能只是个形式和手法问题。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  相似文献   

7.
李群 《学术探索》2012,(4):73-75
民族声乐作为·种子t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8.
民族艺术是由某一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传统。它是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人们所创造、保存和发展的各种艺术,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最容易交流和传播的主要形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客观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产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也带来民族艺术的多姿多彩。从总体上说,民族艺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织绣艺术。少数民族擅长织绣工艺,他们以织、染、刺、挑、缝、绘、绣、印等方法制出千变万化、五色斑斓的图形。款式古朴纯正或…  相似文献   

9.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6,19(4):58-62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种种域限而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与体验,同样也已成为自然而然的现实;同时,全球化则又必然带来新文化挑战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文化重组.因而,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文化如何在此"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良性生存与发展,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笔者以为,有生趣的、理想的取向是,各民族的艺术都应当积极跨入"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和大舞台上,充分实现"自我表演",以彰显其美学资质、张扬其文化精神.因为越来越显示出信息化强势的全球化,可以消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时空障碍,为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的广泛传播、平等交流、相互认知与理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一个民族的艺术,无论其曾经仅存于怎么偏僻闭塞之地,如今都有可能通过这个"舞台"很快展现(或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众多民族(种族)、运用不同语言的众多的人们所感知,成为不同时空内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10.
民族艺术的变化如同其生成一样 ,是多因集合性的 ,过程性的。面对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艺术如何生存与发展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指出并分析了当下在实践中出现的放大民族艺术的旅游文化效应与搞大活动、大制作从而追求轰动效应 ,在理论上出现的“接轨”说、“回归”说、“保护”说等值得商讨的地方的基础上 ,依据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性与规律 ,同时结合现实背景的实际 ,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优化”说 ,认为这是当代民族艺术实现可增长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1.
具有民族风格的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在当今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观念内容决定着形式,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应从教育源头抓起,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本原文化意识形态,以适应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流及传播本土文化。本文从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中提取适应于当代设计教育的本源哲学观念,初步建立民族哲学与美学文化观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理论框架导向和理论研究点。  相似文献   

12.
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宪 《文史哲》2004,11(5):5-12
技术进步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从手工模仿,到照相复制,再到数字图像技术,图像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三种不同的视觉文化形态,相应地构成了模仿文化、复制文化和虚拟文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图像符号与现实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进而导致了美学观念的演变。模仿论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它肯定实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和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以及艺术符号可以真实地再现实在世界。机械复制削平了传统美学观中的一切等级和依赖关系,将模仿物与被模仿物置于同一的无差别地位,所以现代主义以一种全然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形态出现。虚拟技术消解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虚拟文化将艺术家的写实能力彻底去魅了,极大地提升了想象力,使之超越了传统模仿原则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15.
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审美愉悦之所以会覆盖艺术整体愉悦,原因有二: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更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16.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是独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能让人的情感自由释放。电视美学批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即揭示电视艺术文本中所承载的信息及审美意蕴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美学批评发挥审美导向作用的核心。西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面、系统的美学批评的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要强化关于西部电视剧的美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西部电视剧的批评理论水准,揭示西部电视剧别具一格的美学意蕴,关注西部电视剧对西部人生存理想的艺术表达,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引导西部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担当起电视剧艺术陶冶品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理想境界的美学责任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8.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审美文化呈现出商品化、感性化、全球化、图像化的新特征。诞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电影,凭着它与生俱来的商业娱乐性、再现现实的逼真性,成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受到当代审美文化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它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丕显 《文史哲》2002,1(4):72-76
以美育代宗教 ,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 ,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 ,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