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的亭     
我国古代的建筑有“亭、台、楼、阁”等类型,其中的“亭”在周朝便有记载。那时的亭是边防要地的保垒和岗哨。古代称之为“亭戍”和“亭候”。后来,亭逐渐失去了上述作用。《园治·亭》一书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流行也。”这便是说亭是供游人休息游览用的,这是亭的一个历史性演变。自魏晋南北朝时,供替亭制而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的总原则是“天人合一”,不同时代的每一原则,各自“分有”着总原则,当整个世界皆认此总原则被分而阐释时,便产生了诸派学说。中国古代哲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的奥义及所表征的中国哲学精神(伦理道德精华)在中华神州“依然故我”。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无论自我意识到与否,它都潜在于人们的一行一动,一思一虑之中,  相似文献   

3.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我们已在《北方论丛》1990年第1期上撰文论及了,但由于版面所限,此文未能对之作全面的阐述,有些问题也未能展开,因此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撰此文以补缺憾,故名之曰:再论《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文所指的“抒情小说”乃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它既包括废名、沈从文等人的“纯抒情”小说,也包括郁达夫、庐隐等人的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文学。因此,我们是将《浮生六记》与整个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来作对比的,并且将通过这种对比来进一步阐述《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一我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诗而论,从陆机提出“诗缘情”说起,便为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所接受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六朝以后。尽管各个作家(评论家)的具体看法不  相似文献   

5.
2004年4月15日星期四雨今天,民警引导了一位救助管理站的“常客”任某来站,他曾无数次来站,往往是来几天又被送走了,因为他就是本地人。站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他也认识站里的每位工作人员,可是他为何流浪街头乞讨,工作人员只知道他是劳改释放人员,被释放后无家可归,便选择了流浪乞讨。任见我,笑了笑。我让他按工作程序履行了入站手续后,便和他聊起来。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与张竹坡:中国古代小说美学之日月合壁──兼与叶朗杜贵晨马成生先生商榷陈金泉在我国古代小说美学史上,学术界提得最多的是三个人:一是金圣叹,认为“由李赞、叶昼等人发端的中国小说美学,到了金圣叹,才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①;二是李贽,认为他是中国古典小...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我说中国人里面至少有一半都搞过摄影现在各种手机的“疯”普及了,怕是有多半了.法国人达盖尔当年恐怕没有想到:摄影术发明的这一百七十多年人类的历史不单是可以被记述的,更是可以被观瞻的,这种观瞻对于人类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的意义,不但在镜头的对面更在镜头的这一面——任一参与拍摄的人——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摁下快门的一瞬间你便记录下现实生活的某一刹那,所有的这些“刹那”在定格当下的同时,构成了“历史长河”中的影像浪花.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上海市某建筑工程队有个泥水工俞增强,含着热泪告诉人们:“如今,我总算站起来了,可以过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两年前,俞增强按照政策从农村上调,被分配到这个工程队工作。他憨厚、力气大,只知埋头干活,不善辞令。他所在班的班长潘巧龙见他老实可欺,先是在班里一般地作弄他,逐渐发展到肆意侮辱、殴打,随心所欲地把他当“奴才”使唤、欺压。在上班时,他存心将大便拉在房间里,然后逼俞将地上大便用双手捧走,说是让俞“体验生活”;在班组里,他强行剥下俞的裤子,肆意作弄;在劳动时,他稍不称心,就用千斤顶的摇杆打俞,直至伤痕累累;每逢休息日,他迫令俞上他家作“苦力”,故意有自来水不用,要俞  相似文献   

9.
一、对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思1.我国古代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纵观历史,恐怕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将中世纪的欧洲人从黑暗引向光明,并步入现代文明。然而,“四大发明”的故乡,从古代到近代,指南针仍停留在用它来看风水;毕升的后人还在忍受铅的重压和火的灸烤;造纸术业已“由师变徒”;宋朝时火药便用于军事,到了近代,西方人用火枪攻占台湾,八国联军用洋炮大举侵略我国,我们手里的火药还只能做烟花和爆竹的填充物,这是历史的悲剧。2.贫穷落后与歌颂文化古往今来,多少先贤、圣哲、志士忧国忧民。古代成语:后顾之忧、瞻前顾后、排忧解难、乐以忘忧、福祸相依、盲人瞎马、智者千虑、防微  相似文献   

10.
一、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探索由来已久,尽管至今仍众说纷坛,但归纳起来有六种观点,形成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第一种是神赐说 神赐说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在人与神的交往中,超然之“物”凭附于人身上,并赐予人以神灵之气。这种“着魔于神的人”当精神处于迷狂状态时,神妙奇怪、莫可名状的灵感便倏忽而来。这是原始灵感的意义,它的原意就是通神或吸入了神赐的灵气。在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神赐说”。柏拉图说:“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  相似文献   

11.
找个医生做朋友健康保健是当代人最为关心的话题,生病吃药是任何人都无力避免的问题,面对医疗费的与日渐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也与“效益”二字发生了“飞跃”。于是,一些人便开始与医生交朋友,尽量多点医学常识,平时可健身,病了也不至于被“宰”得“血淋淋”的。这至少有下列优点;从医生那里获得有益的养生保健知识与指导;有病时可及时得到他的诊治,他可给你推荐合适的有关专科医师;由于是朋友,他不多乱开贵药以致经济吃亏;也由于是朋友,就连你的一些楼秘性疾病也不会向他保密而耽误,对一些现代生活科学带来的隐患病害预…  相似文献   

12.
福建和浙江是邻省,古代都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由于生产的关系,两省人民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先秦百越族分散在我国东南沿海,他们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吋浙江的越族开始建立了“越国”,和他的北方“吴国”语言相通,很快地融合为一,形成“吴越文化”,很早就有人倣了论述。可是对于浙闽关系的问题,提到的较少,本文略从民族方面说明两省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阴魂不散,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也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采取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态度,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1929年.胡适为《基督教年鉴》写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思潮的观念.在文中首次使用了“全盘西化”这个提法,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情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庄子·逍遥游》与古代旅游思想。文章研究了《逍遥游》中“道”与“游”的内在联系,庄子为什么要以“游”来论述他哲学上的“道”,以及《逍遥游》中所揭示的我国战国时期的旅游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艺术家笔下,李清照形象常常被描画成只知感风吟月、惜春悲秋,常常长吁短叹、掩面而泣的样子,应该指出,这种印象是十分片面的。鲁迅先生在论陶渊明时曾指出: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的太久了”,其实,除了“悠然见南山”之外,他还有“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因而,鲁迅先生,每见近人唯以飘飘然论陶渊明,便“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同样的,人们对李清照也有了一个了解其“全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17.
程国赋 《学术交流》2005,2(3):159-163
五戏曲和小说一样,在古代被视作“君子弗为”的“小道”,甚至被正统文人斥为“俚俗淫靡游荡无益”。到了近代,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才对它们的美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梁启超等人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小说自身的地位。天谬生、蒋观云等人也十分重视戏曲的社会教育功用,视之为救国救民的良方妙药[55]。王国维对戏曲的重视,更多的是以学者身份从事研究,而不是向社会呼吁。从1908年到1912年的四年之间,他先后完成了 8 部专著,即:《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  相似文献   

18.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它的传统文化,而传统道德观念是其重要内容。作为社会的、时代的产物的我国古代人名,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一面镜子。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人名直接表达了对某种道德的追求,当然这是命名者对被命名的晚辈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期待与要求。就其内容来看,可分以下几类:(各类仅举数例,凡不注出书名的,均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相似文献   

19.
《醒世恒言》中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很能发人深省。说是一个身为县堂三衙的薛录事,因生大病高烧不退,便在昏昏沉沉中化作一条金色鲤鱼在东潭遨游,当其感到饥饿时,恰有他治下的渔夫摇着渔船而来,鱼钩上挂着香喷喷的诱饵,便想去吃。但转念一想:“我明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下这饵,可不被钓了去?”但终于忍不过饥饿的折磨,于是又想:“我是个人身,好不多重,这些钓钩怎么便钓得我起?”既生此念,便产生了令其后悔不迭的悲哀结局。冯梦龙在这一则怪异的故事中饱含着许多人生哲理,足以为训。训之一:欲望是人皆有…  相似文献   

20.
吴尚之 《新华文摘》2022,(2):129-130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