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友峰 《兰州学刊》2009,(11):35-38
在康德认识论中无法解决的“判断力难题”,即判断力只是知性的一种的应用能力,而没有自己独立的立法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将反思判断力从知性中分离出来从而论证了判断力的独立立法地位,并且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立法原则赋予了审美能力,从而确保了美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刘漫 《社会科学》2012,(4):135-142
康德哲学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对科学的证成。《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的理论用途及《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对经验性规律的系统统一性的作用,这两者与科学的体系性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两种认识能力之间具有承接和角色转换。理性或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判断力对理性的这种承接关系表现在,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这个较为模糊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将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先天原则在经验世界中表达出来,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能力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合目的性原则的确立保证了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系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只有一、二“批判”具有哲学传统的“经典性”和理性功能的“自明性”,“第三批判”虽然亦是天才哲人的伟大创造,但缺乏一、二“批判”那种显明而庄严的特色。究其原因,是这种审美判断力,多少都沾滞着康德关于美学观念的主观独断性,这正如牟宗三所说,以判断力来沟通一、二“批判”是沟不通的。故而,以判断力作为一种经典性的美学原理,难以成立,即使勉强充当“桥梁”,也难免露出裂痕。尽管如此,判断力原理对后人的美学思考确实无尽的,尤其是关于美的两种分际与定义。  相似文献   

4.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2,(4):124-134
按照先验哲学的观点,人之所以能以信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先验能力——"定然判断力"。定然判断力作为宗教信托之运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他力型与自力型。他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满足与"一即一切"之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冲动,于是出现了"唯一神教"的宗教信念原型。自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与"一切即一"的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运动,于是出现了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宗教信念原型。潜意识中的宗教信念原型以"象征"方式并借助"爱"之情感上升到意识层面成为经验世界中的宗教信念。故宗教信念经由三个世界:超验世界、潜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共同参与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由知识论的进路论证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是合目的性原则,并以此来弥合自然与自由两界的巨大鸿沟。但牟宗三判定康德这种知识论进路是无效的: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原则不能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两界也不需要一个第三媒介来沟通。牟宗三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有一个真善美的分别说,再由此转到真善美的合一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真正沟通,从而在整体上消解并超越康德。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康德早晚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相似文献   

7.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完善其整个批判哲学的中介性环节。通过对反思判断力及其先验原则的论证,康德弥合了在前两大批判中分裂了的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使得由自然到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同时,对鉴赏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证也使得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呈现出完整性和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王寅丽 《社会科学》2006,(9):126-132
阿伦特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视为“他未写出的政治哲学”,她从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考察中找到了一切实践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趣味、共通感,扩大思考和范例的有效性,从而阐发了判断活动的政治意义。同时,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接受也暴露出她本人政治思想的形式化、非认识化和审美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简称《观察》)虽然颇多牵强和庞杂 ,显得幼稚 ,但已经是一部系统的美学专著 ,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先导 ,也是康德美学历程中的重要文献。《判断力批判》中很多精湛的思想 ,都是对《观察》的继承和发展 ,从中可见两者之间在思想渊源和逻辑上的一脉相承。博克对康德的影响 ,在前批判与批判时期是一贯的。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观察》多直观描述 ,更具趣味性 ;《判断力批判》则主要为其哲学体系服务 ,扬弃了早年的许多不成熟想法。《观察》中的一些被后期放弃了的思想 ,也有着独立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荚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一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7,(5)
"快适"判断在《判断力批判》中除了作为与美的判断和善的判断进行"对比"的一种判断类型外,它还有更加深刻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外在作用来说,它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通过"目的论"所建立的系统理论的对话背景。其次,从内在作用来说,(1)"快适"的判断与"美"的判断并列,构成了感性判断的两种类型;(2)对"快适"概念中"感觉"一词双重内涵的微妙辨析和区分,引出了在"美"的评判中对主体的内心状态进行描述和界定所需要的关键术语即"主观感觉";(3)在对"快适"的批判中引出了"实践的目的"概念,由此就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判断力批判》与现代美学十二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判断力批判》的基本原则,在反思现代审美境况以及相关理论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重新追问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可能性。这样的追问以及本文特殊的提问形式实际上意谓对当代是否依然可能存在一种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3.
“在选择终身伴侣时,良好的判断力远比-情绪和感觉更重要。”美国作家亚伦皮斯和芭芭拉·皮斯指出,新恋人在交往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韦伯将世界上的伦理归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两种类型。政治的本性在于追求和运用权力,这决定了暴力手段在政治领域中是必要的.在政治活动中遵循信念伦理,将会不能承担相应的政治使命或者陷入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之中。而唯有遵循责任伦理,才能缓解道德信念和政治使命之间的冲突.责任的政治要求政治家具备激情、责任感和判断力三种品质。责任的政治亦体现了韦伯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两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其美学范畴的主干:必然→美→崇高→自由。他按照逻辑学的体系从质、量、关系、情状(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美与崇高,得出了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普遍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并辨析了美与崇高的形态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组成一个使人由必然经过美与崇高而达到自由的美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6.
良心这一范畴在康德的道德学中有多重含义。在康德原著中,良心一词有两种德文表达形式:das gute Herz和das Gewissen。在康德看来,Das gute Herz是任意(Willkr)将道德法则接纳入自己的准则之中的能力;das Gewissen既是一种义务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针对自身的道德判断力。实际上,良心概念在康德那里是"良意"、"良情"、"良知"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7.
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定位是能力提高阶段.通过新教程模式的设置--强调阶段性与专题性,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和掌握较为理性的设计判断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然包含着生态共识的达成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维度。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为框架的生态理论却因自身理论的缺陷无法将生态有机整体作为主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此,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共识提供了理论基础:主体通过目的论判断力将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意识中,从而对整个地球生态圈产生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正是这种对生态有机整体的审美化的理解,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生态共识的达成回到“共同体”一词原初的情感意涵,从而通过情感的纽带建立起了人与自然整体牢不可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用判断力沟通了理性与感情,用情感填平了认识和意志之间的鸿沟,完成了他的思想体系的最后工程;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绝对理念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缺的环节。同样,席勒的美学思想附属于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克罗齐的美学是他的理论大厦的第一层……与所有这些哲学家兼美学家们不一样,尼采最精深的美学思想,就存在于他的哲学本体中。在尼采的身上,“抒情的风格与批判的风格不仅同样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从亚当·斯密与大卫·休谟往来信函可以看出,休谟是一个温和、善良的学者,而斯密却具有聪慧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力,坦荡热情。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透过信函可勾勒出各自的基本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