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溥是明末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分篇来看,是对单个作家作品的论述;合而观之,则是一部汉魏六朝至隋代的文学简史,是张溥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张溥的文学思想具体特征有:文质并重而又偏重于质;强调作家的品格和节操;文学上自然强调复古,但不贵古贱今。他试图从复古为革新,改变明末文坛的萎靡不振,提倡内容充实,语言刚健有力的文风,激励文人讲品格,重节操,积极济世,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他的复古,是古为今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是一个团结创新奋进的团队,吴勇处长、李艳娥、黄人薇副处长带领全处18名同志开拓创新。在教学管理、建设、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程珂  夏慧玲 《社科纵横》2004,19(6):105-106
面对驱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和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认同的要求 ,新中国提出了主动塑造外交新形象的思想 ,设计了新的外交形象的基本内涵 ,规定了塑造者的基本素质 ,确立了塑造的基本原则 ,对外交形象作了全新的塑造 ,使新中国获得了并不完全与国力相称的良好的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印度近代改革家、思想家达耶南陀·萨拉斯瓦蒂的新经典主义和他对印度宗教与社会改革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玉杰 《唐都学刊》2004,20(4):114-118
以毛泽东转战当时的敌我态势、战事行踪、地理环境、亲属身世等翔实资料考释毛主席《五律·喜闻捷报》中诸多史实 ,辨析了词义 ,解读了诗作内容 ,纠正了各种误读。  相似文献   

6.
从周进形象的塑造看《儒林外史》对商儒的艺术描写陈雄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很早就有了商业活动,但在人们的思想上,并不十分看重商业,倒比较注重农业。所谓“一耕工读”就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也大多作为反面人物来着墨。...  相似文献   

7.
在《隋书·倭国传》所载叙述7世纪初倭国情况的记事中,有倭国使者说明倭王王权及倭王执务情况的生动描述。针对其中有关“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的记载,学界通说认为使者说明的内容是倭王的兄长为“天”,倭王的弟弟为“日”,倭王在夜间执务,日出前和“日”交换;这种执务方式是基于倭国未开化思想而出现的。但此记事可以理解为:倭王即“天”、弟为“日”这一说法是学习中国天文知识和阴阳思想的倭人自己构思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经常受到朱棣感召的被动形象,以及听任"奸臣"摆布的庸君形象.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然而,该实录在记载建文事迹时,在不太敏感的内容上也保持了据实直书,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4,20(5):18-2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是一个新的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文风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其创作动机的变化,即个体精神的困惑压抑和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苏云  庞剑文 《社科纵横》2023,(1):141-149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品牌形象论、品牌个性论发掘出甘肃各个城市独特的“卖点”;其次引入CIS理论分别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对甘肃旅游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并在原有的甘肃旅游形象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整理出甘肃各城市的旅游形象宣传语、标识以及吉祥物;最后针对短视频等新媒体及时、多向传播的特点,提出一些甘肃旅游形象在网络上传播的建议。通过对甘肃旅游形象的塑造探究,不仅可以深化CIS理论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丰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理论,而且可以促进甘肃旅游形象的完善,以提高甘肃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汪耀明 《唐都学刊》2012,28(2):39-42
《史记》常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加强人物形象描写,突出人物本质特征。其中不少佳作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展开细致入微的描写,作鲜明的对比和巧妙的烘托,使不同的性格在对比中得以充分展示,也使人物的特征在烘托中给人留下浮雕般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2,18(1):19-22
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它是多学科研究课题的交叉点 ,其核心是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潜能等要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 ,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依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成就 ,决非能力超然之结果 ,而是人格健全之杰作。因而 ,2 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准则当为“人格本位” ,而非“能力本位”。现代人格塑造应具有社会性、崇高性、坚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 ,在个体自身不懈努力的主观条件下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优良人格品质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始终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仍有不少遗憾。以刘秀为例,史家评价充满矛盾,其原因是学术研究领域中残存的某些思维定势与“左”的观念。从刘秀这一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历史人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类的历史人物向豪强地主妥协诸方面,可以看出刘秀在其一生中是发展变化的。对刘秀也应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做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得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曹辛华  陈阳阳 《阅江学刊》2011,3(6):136-140
“唳鹤”是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古人对鹤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警露而鸣、知时而呜等。唐宋诗词中的“唳鹤”意象与“鸣鹤”意象的内涵往往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唳鹤”意象主要用来表现鹤声的清远、高亮,但“鸣鹤”意象却多用来象征君子。此外,“鸣鹤”意象还衬托了和暖的天气,而“唳鹤”意象则往往与月、白露、秋等意象联用,表现诗人由此生发的“感兴”或者营造美丽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张阿利  吉平 《唐都学刊》2007,23(6):68-71
西部电影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文化感和较为深刻的人生意旨与生活哲理,其影片中物象的表意功不可没。生理象征类物象使西部电影在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询,也因此影片在人性深度和潜意识领域中总有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前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高原 《唐都学刊》2006,22(5):62-65
贺智利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平均使用力量,对路遥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使得路遥的形象变得扁平,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路遥的形象。这本专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宗教和语言。中西文化对宗教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些中国学者竭力要从中国文化中找到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因素,这往往弄巧成拙,贺智利就是一个,他的著作在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就方言来说,贺智利和路遥在这个方面都犯了错误,他们都把很多关中方言词汇当作陕北的独特语言来处理,对《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的阐释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社区发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华南农业大学参与所在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为例,明确了高校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探讨了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原则、平台和途径,并试图揭示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孟祥玲 《学术交流》2003,(1):139-141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爆发了黑人民权运动。它是美国“第二次重建”以来规模最大、延缓时间最长、打击面最广的一次民权运动。它以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为起点 ,呈现出有效的组织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抵制的非暴力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周韬 《创新》2009,3(2):19-21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稣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当时,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重商”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轻商”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稣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商教一体”与“科教一体”。  相似文献   

20.
李恒田 《唐都学刊》2005,21(2):108-111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能否引进到文化全球化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全球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趋势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文化交流,我们原来有"拿来主义",时下又有人提出"送去主义",这些原则是否适应当今的时代及社会的需要,我们对此应该予以明晰,在选择当今的文化交流原则时必须和时代的要求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