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义勇为立法与无因管理制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见义勇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规定对见义勇为者权益的救济和保护,社会和国家对此责无旁贷的负有义务。但是,对于因见义勇为行为而受救助的受益人而言,在法律上也应负有赔偿或补偿见义勇为人所受损失的责任,两者之间产生一种无因管理之债  相似文献   

2.
在危难时刻实施了救助行为的救助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是法律公平正义与否的具体体现。作者在明确救助行为确切含义的前提下,将救助行为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因事实因素导致的危险救助和因行为因素导致的危险救助。主张因行为因素导致的危险救助中,救助人对加害人和被救助人分别享有请求权,对前者的请求权处于第一顺序,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3.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所特有的法律制度。海运实践中 ,海难救助是通过船长与被救助人订立海难救助合同来进行的。本文对船长代表货主订立海难救助合同的权利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崇尚的美德,反之,见危不救则遭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总结我国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情况,现行立法鼓励见义勇为,但并没有将其规定为法律的强制义务.与美国相比较,我国立法中未涉及见义勇为者因过失造成受害人状况进一步恶化时能否享受豁免权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积极性.提出借鉴美国的“好撒玛利亚人法”,赋予见义勇为者有限豁免权,提出见义勇为不应当成为法律义务.通过赋予见义勇为者有限豁免权,完善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是法律助力见义勇为做出的正确回应.  相似文献   

5.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立法保护是一个热点问题.见义勇为行为分为救助行为与对侵权行为制止两类,对第一类见义勇为行为予以法律的保护均无异议,但对于第二类见义勇为行为则存在见义勇为造成新的损害赔偿问题和见义勇为行为合法性的问题,故对见义勇为行为应首先进行分类和定义,做到对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杜绝见义勇为行为的滥用,防止公众对公众权力救济信心的丧失和影响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对己无害危难救助是指无特定义务人在对自己无危险的前提下,对有生命安全危险的人提供救助的行为。对己无害不是完全没有损害,而是相对于被救助人的生命权而言,其救助行为对己无损害或者损害较轻。传统理论认为对己无害危难救助是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公民道德素质日趋下降的今天,见死不救或见危不救靠道德谴责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时,将对己无害危难救助这一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见义勇为法律救济机制的检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立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和保护做出明确规定,国家对见义勇为者的补偿义务也处于法律缺失状态,致使见义勇为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完善我国见义勇为法律救济机制必须进行专门立法,准确界定见义勇为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明确国家补偿义务,完善见义勇为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8.
安徽 《社区》2013,(22):4-4
《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经深圳市人大党委会表决通过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提出,被救助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救助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华网7月2日)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立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和保护做出明确规定,国家对见义勇为者的补偿义务也处于法律缺失状态,致使见义勇为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完善我国见义勇为法律救济机制必须进行专门立法,准确界定见义勇为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明确国家补偿义务,完善见义勇为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的引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促进和对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教育救助制度越来越被重视,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破解当代教育救助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救助法治化:在困难生的认定上应城乡统一,在救助资金的来源上应坚持多元化标准,在救助方式上应采取多样性,在监管与法律责任上应透明法定。  相似文献   

11.
见义不为现象的法律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规定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者权益的救济和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作者认为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实行法律保护是救治当前道德冷漠现象的一剂良方,是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的法律规范。它的制定与实施又进一步充实了法律的正义精神,是法律价值的全面体现。但在现阶段我国还不具备相应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用法律强制的手段推行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有关国际公约和英国判例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海商法》和国内其他法律 ,对有关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进行了探讨 ,并认为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 ,救助人应对救助作业中因过失导致的损害享有责任限制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1,(10):47-47
继江苏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之后。8月26日.江苏南通又出现“好心人扶起受伤老太太反被诬”的类似事件,幸好摄像头还了见义勇为者的清白,老太太家人表示是误解,并给好心人送去锦旗表示感谢。凤凰网一项近5万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55%的网民对社会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的现象表示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有关国际公约和英国判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商法>和国内其他法律,对有关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救助人应对救助作业中因过失导致的损害享有责任限制.  相似文献   

15.
海上救助,是指无救助义务的人于他人的财产在海上或其他通航水域中遭遇危险时自愿予以救助.救助获得效果,则救助人有权就获救财产请求相当的报酬.海上救助法由来已久,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目的在于鼓励海上救助.在陆上救助中,救助人自愿救助他人的财产,救助成功,救助人可能会得到某种奖励,但无权就获救财产请求救助报酬.所以,海上救助是海商法所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美国海上救助法属普通海商法.美国是《1910年救助公约》(Salvage Conventionof 1910)的缔约国.1912年,美国国会制定和通过了《海上救助法》(The SalvageAct),该法和公约基本一致,因此,美国法院一般引用该法而难得引用公约.此外,在《美国法典》第10篇第3分篇“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第14篇“海岸警卫队”、第33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价值观源于道义性。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根本性改革,随着社会救助的制度化与科层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构建新的社会救助价值观。"对自我救助的帮助"即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介入社会救助后,对社会救助价值的新理解,它既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以人为本的现代救助理念,也有益于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培养被救助者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  相似文献   

17.
《镇江社会科学》2007,(5):56-57
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站目前的职能是负责救助那些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救助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年来的救助实践让救助政策越来越深入民心,不少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解决了一时之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救助理念。但是在救助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混迹于困难群众之中骗取救助,还有的则好逸恶劳以乞讨为生,不愿接受救助,怎样才能让国家资金安全有效地用于救助困难群众,又能让职业乞丐改变陋习,  相似文献   

18.
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救助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文章对我国实施医疗救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加以论述,并提出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救助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吴敏 《社区》2012,(28):32-32
自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实施救助管理转型以来,救助对象多、活动范围广、人员成分复杂等问题凸现。在流浪乞讨人员中,既有一些钻新政策空子的职业乞讨者,也有一些因被偷、被骗、被抢、务工不着、寻亲不着,而陷入临时生存困难的群众。他们不仅经常出没在繁华地带乞讨,有的还流动到小区和居民楼内,影响了社会秩序。由于受救助人员数量和救助能力的限制,救助人员又很难逐个深入到小区和居民楼巡查,使社区和城郊成了救助工怍的死角。如何让救助对象得到及时有效救助,是社会管理者,也是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有关国际公约和英国判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lt;海商法&gt;和国内其他法律,对有关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救助人应对救助作业中因过失导致的损害享有责任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