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我国出现了四种新型的乡镇行政管理模式,即清末至民国时期推行的所谓“乡镇自治”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政社合一制”人民公社“、乡政村治”二元治理体制。但由于我国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和农业财政能力决定着基层政权的特性及其基本走向,致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且反复无常。从2006年起,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后农业税时代,应当加快建设法制型、民主型、服务型的乡镇基层政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业税取消后,中国农村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财政压力迫使乡镇体制进入强制性制度变迁轨道.现行的乡镇政权体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后农业税时代"乡镇结构与功能应进行变革.在变革路径上,"帕累托改进"是改革路径设定的理论基础,乡镇有限自治是改革路径的一种构想,同时,在乡镇有限自治模式下,必须科学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国家经纪体制”下的“乡镇自治”、“国家全能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早期为“议行合一”制度)和“乡政村治”下的“村民自治”三种制度变迁。进入21世纪,随着传统农业财政体制向现代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变,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体制改革,本文认为对此应在转变政权职能、改革事业单位体制、统一财政体制与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四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乡镇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现代乡镇制度,这是国家社会化转型的基本要求.依据国家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对比和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各地的乡镇体系构造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镇政"、"乡派"或"镇政乡派"等不同形式.构建现代乡镇制度,离不开乡镇权力结构的重构和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合作.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构建现代乡镇制度关键是重构乡镇权力,使之形成"官民"二元一体的权力结构,最终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现代乡镇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格局,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村民委员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村民的意愿和利益。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农村治理结构的现状和“乡政村治”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是指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由国家、农村社会各治理主体在一整套制度安排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框架。农村改革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实现了由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国家、基层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农民个体以及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治理主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具体表现为:宏观国家层面,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调适;中观乡镇层面,"乡政村治"结构的发展;微观村庄层面,村治结构的优化。总体而言,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变遵循着由外生型治理结构向内生型治理结构转变的内在演进逻辑和善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白 《中州学刊》2005,(3):67-72
在现阶段或近一个时期内,深化乡镇体制改革,不能像有人所主张的那样:"实行乡镇自治"、"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或农会",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建立乡公所,村自治组织直接对县"等;更不能撤消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中央政策执行者,作为直接与八亿农民打交道的施政者,乡镇政府的工作和职能是任何机构和自治组织及"农会"所不能代替的.乡镇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搞好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归并"七所八站",撤并乡镇政府和行政村,分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基层政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家机构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需要,体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发展民主必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组织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长军 《江汉论坛》2004,(11):28-30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组织存在的现实问题,诸如机构臃肿、规模庞大、人浮于事现象严重,财权、事权不统一,评价机制不完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等,阐述了进行农村组织创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组织创新的制度安排,包括撤并乡镇、缩减乡镇机构、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等。  相似文献   

10.
村级组织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依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和第111条的规定,在治理农村的活动中,我国采取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模式,即乡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置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国家行政系列由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构成,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构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系统。“村委会”则是农村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组织村民自治,由村委会和村民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行政性关系之外的大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目标模式是在对庞大农村社会的治理中,通过由体现国家意志的乡镇政权与体现村民意志的村委会的有效合作,既可以保证国家意志的贯通到底,也可以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积极能动性,由此形成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和解、合作与相互支持,从而保证我国在巨大的现代化变迁中所要求的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社分工与合作:社区建设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单位制社会"的解体,社区建设开始逐步展开.现行的社区建设体制,是政府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果,但它仅是政府内部行政权力与职能的重新分配,只有行政性没有社会性,并未改变"政社不分"这一传统社会体制的结构性缺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该体制已难以承担社区的社会发展、社会民主、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的制度角色,必须通过社区建设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农村 “乡政村治” 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中国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徐勇(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政经分开的“乡政村治”格局(即国家的基层政权建立在乡镇一级,乡镇以下实行村民自治)。在“乡政村治”格局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转型进程稳步加快,农村乡镇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严峻形势之下"新常态"理念应时而生."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和施行,为美丽乡镇建设导引了实践方向并探察了农村乡镇环境治理的整体价值.基于官埠桥镇的调查研究,通过剖析影响乡镇环境治理效果的相关约制因素,并据此对深入推进乡镇环境治理工作做出路径探索,以期助推乡镇在达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中获得新发展和新出路.  相似文献   

14.
村庄治理权力模式受制于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二元关系.并以其构成单位的来源、构成单位的组织形态与权力的运行规范三者为身份标识.文化网络模式是准社会自治阶段"经纪统治"的产物,社会性赋权是其根本特征.科层控制模式是管理型治理阶段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物.它以行政性赋权为根本特征.乡政村治模式是准合作治理阶段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物.它以行政性和社会性双重赋权为根本特征,展示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态势,亦展示出村民参与不足和社会自治生成不完全情况下准合作治理推进中的诸多障碍和难题.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实现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村民自治中我国目前在村一级逐步形成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村合作杜)分立的体制。由于过去村民委员会角色混乱、职权不清,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社分立,即村民委员会负责村民自治事务,经济事务由合作经济组织执行,在监督村民委员会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村民的利益,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自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后,我国乡镇体制几经撤并乡镇、改革机构,未有实质性变化,存在问题亟待改革.目前研究我国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着撤消论、保留论、自治论等观点,本文则认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要求应从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方向、基本保证、必然途径、有效方式、有力措施、必然趋势等方面创新,努力探索区镇合一、镇改街、镇管社区、社区共治、网络化等改革模式,探索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村民自治中,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一直是个难题,无论是在理论上、制度上还是运行中都存在着误区.由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片面理解,导致村民自治制度缺乏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村民自治与乡政管理的关系也就没能在制度中得到合理的界定,由此导致了村民自治与乡政管理在现实运行中与制度安排不时发生冲突.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从理论、制度与运行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构村民自治与乡政管理的关系.要以“强乡政管理—强村民自治”为目标模式,建立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协同合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体系,推进乡政村治的法治化;实现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现实运行中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五保救助制度的特征——兼论国家与社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五保供养制度带有国家化社区救助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中国农村地区"政社合一"或"政社不分"的制度环境。在农业集体经济结构瓦解条件下,新的五保供养制度正转向国家化公共救助,体现出国家与社区关系中的某种"内卷化分离"。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导致公共救助与社区救助的合理分化,以及公共救助的社区化,促成国家与社区的平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政村治"格局下,农村基层管理领域存在着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自治权两种权力形式.由于制度、体制和环境等原因,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在衔接和互动方面显现出非此即彼的发展偏向或者互不相干的独立倾向.通过修改法律,起草配套性法规,采取制度创新、体制变革、选举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等举措,明确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权限范围、行为边界和工作机制,是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欧阳德是明代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比较集中地发挥了王学的"政学合一"思想。欧阳德认为,所谓"学",不是读书求仕或者获得见闻知识,而是明确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学"是使得良知澄明并在生活中实现进而成就道德理想的成圣道路。而所谓"政",则是希望通过教化让人们都能认清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并能在各种环境下坚持"循其本心"的生活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公共秩序。"政"从本源上应该是人的良知本性在社会生活、公共交往事务上的呈现。基于上述对"学"与"政"的理解,欧阳德坚持"政学合一"的论断。欧阳德认为,"政"与"学"在指向上虽各有侧重,但就其根本而言本是一事。"学"意味着成就自我和求真明善,而"政"意味着应对世事和良知的落实,因此,强调"政学合一",也就是强调求真、求善与实现自我、应对世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与"政"是"良知"的两面,"学"是良知的昌明,是"良知"之"明",而"政"则是良知的落实,是"良知"之"致"。欧阳德的"政学合一"论,也是其强调后天功夫与先天本体、功夫践履和体察良知同等重要之思想的鲜明体现,对于王门后学流于空虚的倾向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