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留学生的出现是在 1 84 0年鸦片战争之后 ,以容闳 1 84 7年赴美留学为开端。虽然对留学生的研究从 2 0世纪 2 0年代就开始了 ,但形成研究“热点”却是改革开放后近 2 0年的事。著名留学教育专家李喜所教授是最早研究留学生的学者之一 ,1 980年以来 ,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论文、专著 ,对中国近代的留学生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进入90年代后 ,李喜所先生开始对中国留学史分国别进行专门研究 ,而首选的国别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留美教育 ,《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目从留学的闸门打开之后,国人便睁大眼睛一拨拨地走向海外大课堂了。初看,中国留学生是无序地分布于世界;深究,则可发现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留日极盛、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而一个个波峰又在留学史的沙滩上留下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留美和留日教育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亦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官方留美始于洋务运动,盛于“庚款兴学”,留美生学业基础扎实,学习勤勉,多习理工农医,在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方面成绩卓著;官方留日则始于维新运动,盛于清末“新政”,留日生人多势众,鱼龙混杂,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在军事革命和文化革新方面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义王善中从1872年(同治十一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每年派遣幼童(10—16岁)赴美国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国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是我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开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值...  相似文献   

5.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相继兴起了洋务运动时期的赴欧留学,甲午战后的留日运动,清末明初的庚款留美,以及五·四前后的赴法勤工俭学等五次留学热潮.这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仅就历次留学热潮的动机这一侧面,略作评析. 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日趋腐朽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在这特定历史条件下萌发的历次留学热潮,无论其参与倡导者属于社会中哪一阶层,其留学动机的基点都可归结为学习西方,拯救中国.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留美幼童仍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的考证表明,多数幼童回国后加入了中国海军序列.本文从幼童留美的时代背景、学习内容以及李鸿章个人决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去向的历史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海军科技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3):63-66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的群体。在近代"弱肉强食"的国际舞台上,留美幼童坚持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立场,有力地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其表现为:第一,反对分裂势力,维护领土完整;第二,开展外交斗争,维护华人利益;第三,索回庚子赔款,推动科教发展;第四,加强中美交流,增进两国友谊。  相似文献   

8.
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涛 《云梦学刊》2009,30(6):42-46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的群体。他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归国以后的岁月里,他们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贡献比较明显,其表现为:第一,引进近代风气,冲击官僚旧习;第二,维护铁路主权,引爆革命高潮;第三,投身革命实践,促进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9.
林家有 《学术研究》2007,(1):119-120
2005年5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华兴教授与张元隆、李海生合著的《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全书602页,47万字。该书是“九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是作者历经多年反复修改出版,奉献给学术界的优秀成果。李华兴教授是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知名学者,该书是他研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又一硕果。  相似文献   

10.
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大致分为: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四个阶段,其历经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的发展过程。在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进程中,大学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其通过创新制度功能、创建专门规则、积极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整体来看,来华留学教育虽因近代社会新陈代谢需要而沦为出国教育的陪衬且规模较小,但其为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1.
曹金祥 《学术论坛》2007,30(12):158-161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基于对洋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萌发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想法.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商业渗透积极响应.在容闳的促动下,经曾国藩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计划付诸实施.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它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期再读萧致治先生所著《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感触甚深 ,受益良多。古人云 :“十年磨一剑” ,这正是该书的真实写照。它是先生40年来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部分成果 ,也是其40年来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全书53万多字 ,分为五编 ,收录了45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于1999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读全书 ,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洞察中国近代社会 ,为世人描绘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宏伟画卷 ,同时也为读者揭示了该书的鲜明主旨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同时也拉开了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展开的一…  相似文献   

13.
杨涛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72-74,108
从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开始,近代中国派遣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虽然历史背景、时代需要、政府政策以及培养目的不同,但不同几个阶段的留学生,都通过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努力,从观念上、制度上乃至政策上,对近代西方教育的导入在不同层面上做出了风格迥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生是活跃在近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和活动能量的新型知识群体。在知识结构上 ,学贯中西 ,善于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来移植西方文化 ;在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上 ,注重贯彻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 ,通过组织学会、“教授治校”、学术交流 ,在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机制。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留美生是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由此也确立了其鲜明的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奠基者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20年代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数量庞大,但质量普遍较低。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萌发了撰写一部标准、规范近代史书的想法。从1926年准备到1934年历经八年创作完成了一部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中国近代史(精装全二册)》。该书史料丰富翔实,也兼顾现状梳理,提出了多项有价值的学术论断。该书自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后,两年内连续五次印刷,被推荐为大学生必读书目。该书是陈恭禄精心打磨的代  相似文献   

16.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8 1 5 - 1 91 5年中国出版了近 2 0 0 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 ,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 ,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 ,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范源廉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于1899年至1906年三次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高等大同学校、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其间,积极参与、倡导了留学生的师范及法政教育,并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等社会活动。范源廉留日回国后,先任职于清末学部,开创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法政教育,后就任民国初期的教育次长及总长,主持创建了中国近代学制。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初创过程中,范源廉及其留日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近代中日之间共同的“教育基因”,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房正 《兰州学刊》2011,(10):165-168
16、17世纪,中国与西方原本相去不远的传统工程技术开始出现"大分流",中国传统工程技术缓慢发展,而西方工程技术却走向了近代科学的道路。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近代工程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洋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京师同文馆等洋务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开展工程教育的机构,为工程学进入中国做出了最早的努力;福州船政局等洋务企业为近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最早翻译西方工程学著作进中国;留美幼童接受了西方近代工程学的系统训练,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批职业工程师。  相似文献   

20.
尤学工 《理论界》2005,(1):195-196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现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