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消费主义批判与消费伦理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消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的必然.消费主义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同时,也使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等伦理困境,表征着消费主义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成为消费主义批判的逻辑前提.反思、消解、超越西方的消费主义,自觉地建构"合理的"消费伦理,有助于推进正处于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的当今中国社会"健全的"发展和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也制约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桂林旅游业也不例外。从伦理层面上,如何改变消费伦理理念,构建新的消费伦理观,即从消费主义到消费伦理的转变,从不可持续的消费伦理观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观转变,是促进桂林旅游新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提倡适度消费、节约消费,提高桂林旅游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消费主义作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当代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消费主义在当代主要表征为炫耀性消费和先行性消费,由此带来了当代人的价值失落和“消费人”的生成,造就了享乐主义的消费伦理。当代社会需要建构一种合乎科学发展的“适度性”消费伦理,对消费主义进行理性规范与约束,从而实现消费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从西方舶来的社会思潮,已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消费主义开展有效批判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二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担当;三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应遵循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一持万、以行证道的批判逻辑,帮助大学生破除消费主义导致的“伪丰盛、真破坏”的生态伦理困境、“伪优越、真分化”的社会伦理困境、“伪自由、真物化”的个体伦理困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可持续的理性消费原则、公平共享的正义消费观念、“以人为本”的发展消费方式,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西方现代化后果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的,它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背离、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现象,指出这种不和谐主要源自于西方社会制度的不正义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提出应该从社会宏观结构和人的微观心理革命两个向度进行变革,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伦理。本文最后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概念虽缘起于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批判,但其文化表征在当下中国有着众多表现.其原因主要是文艺大众化时代的众声喧哗为消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间隙;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内部结构失衡也潜伏着消费主义诱因;西方文化殖民消费主义对中国进行的话语侵略及中国文化本身落后思想的沉渣泛起.应对消费主义文化,既要看到其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人性回归个体和去意识形态化作用,也要建构批判性的文艺价值观,核心就是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文艺的人文关怀去重塑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信仰.并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文学生产——消费流程本身加强警醒和自律,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语境下伦理主体的审美化倾向,是启蒙时代以来以理性奠基的规范性伦理主体趋于消解的必然后果,具体表现为:伦理主体由规范性向创生性、由单一性向多面性、由形上追求向在身体体验的转变。后现代伦理主体的审美化倾向为伦理学的开放性建构与主体自由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此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疾风劲吹,使得伦理主体的审美化在获得日常践行方式、催生出消费时代自得其乐的"美学人"的同时,也将这一倾向的合理性异化为消费时代的现实困局。  相似文献   

8.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及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广告图腾的符号学批判.  相似文献   

9.
于博瀛 《北方论丛》2016,(1):142-146
消费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征,早已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体现。在实践维度上,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通过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正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消极的导向作用。面对消费社会带来的信仰危机、生态危机,应积极倡导负责任的消费。负责任的消费,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社会.消费社会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消费从一种附属的地位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唤起人们消费欲望的生活图景,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耐用消费品逐步演变为体现个人风格和独特品味的符号化消费品.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是对禁欲主义的反叛,它培育了炫耀性消费心理,推崇符号消费的象征意义,导致了价值的虚无化.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需要培育和确立有利于推进适度消费发展的自主伦理、责任伦理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消费的论述完全符合消费伦理的主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可以看出,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体现在以批判的方式把人本消费伦理思想贯穿于生态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三大视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伦理思想体系。而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为当下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伦理评价提供了原生性指导理论和研判平台,对审视现代消费剥削、消费异化、消费自由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背景下,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美德论伦理思想体系。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作为西方的古老伦理传统,其极力倡导和诠释的各种伦理规范,虽然历经了几千年历史的荡涤与洗礼,但蕴含其中的丰富美德精神,对现阶段社会背景下见义勇为付出了沉重代价并逐渐失去它本身该有的公道困境,无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道德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浅谈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体育消费者作为基础。消费能力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善于消费以及有效 使用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体育消费者是具有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体育消费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能力,体育 消费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体育这一路径。在高等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霍曼的经济伦理学、克斯劳夫斯基的应用伦理学和乌鲁利特的统一性经济伦理学,分别代表了德语背景中的三大经济伦理流派。霍曼的经济伦理学强调外在环境对现实道德变革的决定作用,否定以个人伦理学的观点去分析现代经济伦理,提出了经济伦理中的还原论;克斯劳夫斯基的应用伦理学建构了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相统一的思想;乌鲁利特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经济合理性和交流合理性内涵,并对其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互对等性和自主性思想体系。德语背景中的三大经济伦理学派的研究和争论至今仍然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苏岩 《北方论丛》2007,(5):133-136
受消费主义思潮以及某些陋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消费异化现象正在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异化造就了特殊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心态。消费异化为畸形、非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支持,不合理的消费文化又助长了消费异化的泛滥。解读消费异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倡导推进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对属于陋俗的消费文化、理念、行为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对消费意义的认知。全方位认知消费异化的危害,建立符合国情、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是抵制消费异化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汪舒 《理论界》2014,(2):52-54
本文旨在从消费者与文化的角度分析"果粉"迷狂消费行为。研究认为,"果粉"选择消费苹果产品与服务,既是生产者资本控制的结果,也是消费者为克服消费主义文化危机而做出的一种旨在重塑生活意义和市场道德的策略行动,而苹果公司对其企业文化的建构正好迎合了"果粉"的期待;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促成了迷狂消费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在传统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之际,梁漱溟独树一帜,建构"新孔学"伦理观。他以生命宇宙观为基石,高扬社会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体论;以生命和谐为取向,确立道德义务;以道德代宗教,建构伦理"终极关怀"。进而,肯定了孔子儒学的生命与智慧,确定了现代新儒学尊孔崇儒的精神方向,揭示了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误区,树立起人文自觉主义的大旗,开"以洋释儒"学风。它对时代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虽然在今天看来",新孔学"伦理观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但是瑕不掩瑜,其内含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公共道德问题正在成为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分析,针对诸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行为情境的弱化等问题,应采取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等措施,构建转型时期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认为,消费文化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特有的产物,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它的一部分格调高雅的产品有可能被提升为精英文化产品,但更多的产品则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眼云烟。王一川指出,中国当前消费文化并没有简单地按费瑟斯通所铺设的"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大道迈进,多重文化因子在其中起着复杂的拉动作用,形成彼此错时或错位关联,因而使出现了身体在热烈消费而头脑却在冷峻思考的悖谬现象。包亚明认为,消费主义的逻辑不仅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而且也成为了主导日常生活的文化逻辑;在全球城市的风景背后,精英阶层的消费文化"诉求"已经被合理化、自然化为与世界接轨的先决条件。陆扬认为,消费文化的全球化面临着美国文化主导其中这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假如认为美国文化纯粹是由图像和声响刺激起来的消费主义,那将是过低估计了它对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自身民族传统构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陈治国 《河北学刊》2005,25(6):52-58
"孝"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伦理实践中具有基础地位与核心意义,而对西方社会及其伦理生活同样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督教对"孝"观念问题也存在着种种教导与论述.从发生逻辑、内在结构、价值取向诸方面考察,前者主要体现为一种自然之孝、身份之孝、人本之孝,后者则基本上属于一种启示之孝、契约之孝、神本之孝.立足于全球化视野,如何能够在努力卸载两种"孝"观念政治性、宗教性等意识形态方面之历史负担的基础上,充分而自觉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补充和修正,从而为建构全球普遍伦理提供某种契机与资源,应当是一更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