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跳出因果必然性而确立起普遍的道德法则,以使自己生活在一个伦理-道德的共同体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忍耐一切,也能担当一切;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不断改过自新,能够不断自我解放;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有时间与历史;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拥有一个不可让渡、不可入侵的权利空间,在这个权利空间里,一切行动都是允许的,只要他不损害别人同样的权利--这是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绝对权利;一切国家权力(power /die Macht)都是来自个人权利(right /das Recht)的让渡,并且是以维护与保障个人的权利空间为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构建引出新时期主权理论的界定问题。若坚持绝对主权论,则该制度对国家主权形成侵害,这与战后国际法倡导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背道而驰;而主权过时论又有可能引起人权大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弊端。所以,主权理论在新时期应作新的审视和解读,各国只有通过协商一致进行主权适当让渡才能使国际法有存留和发展之空间,从而使国家主权权力的行使亦受到国际权力的限制,以更好地保障各国的国家权利。"晚期现代主权论"的核心理念则正好证成了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正当性,同时也进一步反证了在国际社会中倡导"晚期现代主权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者逐步实现了理论上的自洽。  相似文献   

3.
卢梭及其人民主权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娟芝 《社科纵横》2006,21(2):106-107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作为政治哲学代表作,深刻批判了封建法权观点,全面阐明了关于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他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主张,为资产阶级使用“以暴抗暴”的原则推翻封建专制树起了一面政治大旗。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性,卢梭人民主权思想虽有为“人民”争取权利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性,但这种民主对广大被剥削、受压迫的人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一种空洞的许诺,所谓全体人民享有主权也只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4.
主权在民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对民这一概念作出了若干层次的解释。主权在民是指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主权者,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是民的最高与最广泛的层次;从分享主权者权威角度来看,公民就是共同体中的单个人格,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形成共同体,享有公共的自由与平等;从对法律的服从角度来看,契约的订立者又是臣民,是法律的遵循者和被统治者。因此,人民处于和国家的双重关系之中,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法律的臣民;既是主权者,又是被统治者。对民的不同层次的解释体现出其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对当代公民政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姜淼 《求是学刊》2013,40(1):56-61
康德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他为近代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自由的绝对性。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者,其自身就是目的,当他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出自己作为自由者的身份时,自由就外化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绝对权利。这种权利属性是个人一切其他行为的基础。国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维护和保障个人的这种不可剥夺的、绝对的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涉及到一个国家如何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乃至封建主义向社会过渡的问题.同一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到底会不会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结构,实际上是这一争论的核心.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古代所有制形式,或者说三大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这一阶段,在东方和西方实际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即欧洲的封建制和东方的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两种政治结构的根本区别是:在欧洲,尽管封建庄园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农奴制,但是诸多庄园和国家政权之间却类似于契约关系;在东方,整个国家是作为实体存在的,每个家庭和个人都作为实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失去了独立性.在东方,没有真正的私有所有,最多只有私人占有.皇帝和他借以统治整个国家的官僚系统的成员,和人民绝对没有欧洲式的契约关系,而是作为绝对的支配者,拥有者无限的权力和荣光.于是,这种社会呈现出如下特征:"专制主义"与"官本位";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法;极强的顽固性与封闭性.这一切对于中国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劳动关系变迁的根本在于产业工人身份及其认同的转变.市场转型导致劳动关系逐渐被商品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与产业工人之间综合性社会契约向功能分化的现代契约转变.一方面,国家与产业工人的契约表现为调控性的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工人和企业的契约表现为市场劳动合同.契约关系建立在产业工人的身份及其认同的基础上,而契约关系的变化则基于产业工人集体主义的单位身份向个人主义公民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8):116-120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学者,卢梭立足平等自由的应然维度展开对现实奴役的反思,提出了以社会契约沟通个体权利与共同价值的"道德共同体"思想。"道德共同体"的建构缘于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德性堕落,在结构上展陈为公意、人民主权、法治教化的三位一体,并以"平等的自由"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主权与股权结构--日美德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 《日本研究》2002,(4):13-18
早在70年前,美国的伯利与米恩斯(AA.Berle&GC.Means)就预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权结构的日益分散,拥有统治地位的股东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者控制企业.这就是著名的"经营者主权"论.其后,股份出现了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而且这种集中并不是向个人大股东的集中,而是向机构投资者的集中,公司依然被经营者所控制.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在美国,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控制下的经营者主权;在日本和德国表现为基于法人所有的经营者主权.本文以股份公司控制权的理论为依据,从分析股权结构入手,通过对日美德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各国"经营者主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同腐朽的封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在思想意识领域里的表现,就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宗教神权的斗争。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近代自然法学说、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说等为理论依据,进一步论证了人民主权思想,猛烈地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深刻地预言了古老的封建社会大厦必将在革命风暴中崩溃、覆灭,并提出一整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政治学说。这些思想表明,他超越了同时代其他启蒙思想家的狭…  相似文献   

11.
政治自由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是一条关键的主线,它将社会契约论、公意学说、人民主权、法治思想等有机地贯穿起来。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自然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之间、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威之间、个人权利和公意之间乃至主权的崇高性和不可代表性之间都存在矛盾,这是卢梭式的带有浓厚平等色彩的自由给人的整体印象。卢梭的政治自由思想对德国哲学、马克思以及现代英美政治哲学家们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11,27(1):22-26
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体现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更应该是倡导公民责任的主体性社会。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是机械决定论还是意志自由论都没能很好地回答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只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公民责任确立的逻辑前提是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民责任的政治确证,是从政治意义上探讨公民为什么可以而且应当负担责任,即公民责任的政治合理性、正当性问题。公民责任实质上表现为公民基于权利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以及由此而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这种对有利或不利后果的负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国家或社会对公民的强制,这种强制的正当性,源于国家或社会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公民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二者共同构成了公民责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一体化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国际法而论 ,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置本国事务的能力与权力 ,其基本属性是它的独立性 ,即这种能力与权力不受到他国的干预和侵犯。另一方面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 ,国家通过国际条约向国际组织转让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现象亦已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区域一体化中。区域一体化是主权国家间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结合 ,但又以国家职能与职权的转移或让渡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先行者与典范 ,欧洲一体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发生了国家职能与职权的大范围和深度转移。属于国家主权范畴的这些职能与权力向一体化组织的转移 ,应被认为是主权的让渡。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 ,国家职能与职权的这种转移是在成员国自愿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本身就是国家主权意志的体现。同时 ,在成员国向一体化组织转移部分国家职能或职权的过程中 ,在欧洲一体化结构内形成了一种机制 ,保障成员国对这些职能与职权的行使拥有监控权 ,维护了成员国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平等。欧洲一体化的例子表明 ,主权是可以分割、让渡并共享的 ,这种让渡与国际法所主张的主权独立与平等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视角下身份认同对美国当代国际法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认同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美国将身份认同因素渗透到国际法实践的诸多领域,企图建构符合其认同模式的国际法律秩序。从价值取向来看,美国坚持其独特的人权认同标准高于他者的主权,这与国际法的主权平等原则背道而驰。从实体国际法规范的具体实践来看,美国奉行例外主义,采用双重标准,这有损于国际法的有效性。为此,各国只有以全人类的幸福权利作为终极价值目标,并积极建构超越不同身份认同模式的国际法规范,才能促进国际法的遵守,并实现真正的主权平等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主权包括数据主权,后者是前者的新发展和重要方面。网络主权和数据主权的确立,并不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经历了一个国际博弈过程,并由特定的事件推动。美国提出“全球公域说”,提倡互联网自由,实质是利用其互联网技术优势主导网络空间。我国通过法律制定维护我国的网络主权和数据主权,从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要充分理解我国维护数据主权的制度背景与制度理性,提高遵守《数据安全法》、维护我国数据主权的自觉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坚持相对安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并最终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性巩固"作为一种领土权利取得的学说,在适用范围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或者被一些学者视为确立领土主权的"辅助考虑因素"或"非独立的领土权利来源"。该理论强调在一定情况下,领土主权的确立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渐进过程,通过侧重考察国家领土权利主张的公开性、主权宣示行为的充分性、当事国的利益、他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承认或默认、禁止反言等方面的证据,判断多重因素或"多重根据"产生的"累积效应"是否足以确立领土主权的分析径路,对于国际司法乃至国家行为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该理论在领土争端解决中注重多因素结合的分析方法方面的特色,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主权构成:对主权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主权本身的所有与执行的二重权能以及主权内涵的历史演变 ,将主权从构成上区分为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既相互区分 ,又相互联系。其区别表现为两者在权能、地位、主体、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其联系表现为主权所有权是主权行使权的基础 ,而主权行使权又是主权所有权的权能体现和实现形式。依据分离是否是主权所有者自愿进行的这一标准 ,主权行使权与主权所有权之间的分离模式有主动分离和被动分离两种类型。主动分离有利于主权所有权的实现 ,而被动分离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对主权所有权的损伤。研究主权构成对于主权理论的研究和对主权现象的分析 ,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及其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作家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深刻阐发了国家服从于社会、权力服从于权利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弘扬这种民主契约法律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权力的神圣性和贤能性,实现多元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也可强化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民主、自由价值取向,因此,对推进中国民主宪政和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也谈"从契约到身份"--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代社会中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中正转变为"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确定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这样一种"新身份",成为第三法域的显著特点.这种新身份的形成,导致新的法律调整原则、新型的权益观以及新型的法律调整模式等一整套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杨帆  高德胜 《学术交流》2006,(12):16-18
当代政治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自由主义的诞生,新自由主义诞生的标志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使用方式预设了原初状态中的签约者具有某种先在的权利,这种先在的权利植根于人的一种自然的道德人格能力。人在道德人格能力上的平等使得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表明作为公平的正义建立在一种自然权利的根本预设之上,这一根本预设就是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一预设使得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一种自然权利论特征的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自然权利论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