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自由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是一条关键的主线,它将社会契约论、公意学说、人民主权、法治思想等有机地贯穿起来。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自然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之间、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威之间、个人权利和公意之间乃至主权的崇高性和不可代表性之间都存在矛盾,这是卢梭式的带有浓厚平等色彩的自由给人的整体印象。卢梭的政治自由思想对德国哲学、马克思以及现代英美政治哲学家们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把他们的国家称之为“自由国家”,并鼓吹用西方的自由价值观,来“影响”和“缩短”共产主义的“预期寿命”。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观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由”进行科学分析,划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思想界限,并肃清资产阶级自由观在我国的影响。一、要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看自由自由,从其哲学含义来说,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依据这种认识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从其政治含义来说,就是指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怎样看待政治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要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看自由。资产阶级为了掩盖资本主义自由的阶级本质,用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把自由说成是抽象的、超阶级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自由要求和自由标准。  相似文献   

3.
刘弋 《东西南北》2010,(7):44-44
卢梭教导我们说:“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可以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因为自由是可以交换到薪水的。  相似文献   

4.
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跳出因果必然性而确立起普遍的道德法则,以使自己生活在一个伦理-道德的共同体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忍耐一切,也能担当一切;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不断改过自新,能够不断自我解放;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有时间与历史;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拥有一个不可让渡、不可入侵的权利空间,在这个权利空间里,一切行动都是允许的,只要他不损害别人同样的权利--这是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绝对权利;一切国家权力(power /die Macht)都是来自个人权利(right /das Recht)的让渡,并且是以维护与保障个人的权利空间为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卢梭及其人民主权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娟芝 《社科纵横》2006,21(2):106-107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作为政治哲学代表作,深刻批判了封建法权观点,全面阐明了关于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他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主张,为资产阶级使用“以暴抗暴”的原则推翻封建专制树起了一面政治大旗。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性,卢梭人民主权思想虽有为“人民”争取权利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性,但这种民主对广大被剥削、受压迫的人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一种空洞的许诺,所谓全体人民享有主权也只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6.
从卢梭到罗尔斯,契约论伦理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显现了不可低估的内在张力。无论是卢梭的契约论伦理思想还是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伦理思想,其理论基础均为"自由",并将其在各自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之中高度统一。尽管对"自由"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卢梭的观点是它不等同于任意而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并受理性所制约,罗尔斯则主张它是个体在自律与他律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但两者都受到一种从自由意志上升到公共意志的思维路径所统辖,在两者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一种由个体自由上升到社会自由(社会正义)的价值定位。通过对卢梭和罗尔斯所阐述的自由在契约论伦理中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之研究,不难看出自由精神的价值意义和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璐  冯宏良 《学术交流》2007,3(4):39-43
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价值,自由与秩序互相依存,这根源于它们各自内在的价值限度。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自由一般被具体化为人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结构,秩序一般被具体化为一种法治结构。在法治的结构框架内,人的自由权利与社会政治秩序实现了统一,社会政治系统保持着稳定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自由与秩序的互动共存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价值规定性。这里应强调的是:社会政治稳定是作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自由与作为法治结构的秩序进行互动的结果,也是这种自由与秩序和谐共存的状态。伴随民主政治的兴起,社会政治开始从权威结构秩序向法治结构秩序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政治稳定依赖于权利与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获得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对于社会政治稳定来说,这种动态平衡关系是自由与秩序互动共存关系的逻辑延伸。  相似文献   

8.
朱应平 《求是学刊》2008,35(2):83-88
默示的宪法性迁徙自由是由宪法适用机关从宪法中引申出的默示性权利.默示性迁徙自由的法理基础在于它可以弥补成文宪法权利的不足,也是因为迁徙自由非常重要,即使没有明示性写入宪法中也需要把它从宪法中推导出来.中国目前存在多种限制或阻止迁徙自由的情况,为了清除一些错误的认识障碍,有必要从宪法中引申出默示性迁徙自由,且宪法中有多项内容也足以引申出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9.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由问题占据了他思想的核心地位。他将自由看做人的本性,在对自然状态下人的孤独平等的自由本质有了深刻认识后,揭示了奴役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人们丧失自由的根源,并进一步提出了在社会状态下如何重建自由,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构想。他的自由思想也有着超越时代的感召力,对于今天我们的政治理论建设和实践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认真对待各种自由--肯定性自由概念和否定性自由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由的各种变体我们试图像奥古斯丁谈论时间那样谈论自由:“假如没有人问我,我还知道。当我试图对它进行说明的时候,我反倒一无所知了。”我们也许可以根据几种独特的方式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存在任何外部限制,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霍布斯和边沁都曾经把自由当做外部限制的缺席来说明。这是关于自由的否定性观念(negativeconception)。还有一种自由观念,认为自由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的能力。自由是与选择的范围(以及我们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相对称的:我们所拥有的选择越多,我们也就越自由。就财富、声誉和…  相似文献   

11.
姜淼 《求是学刊》2013,40(1):56-61
康德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他为近代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自由的绝对性。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者,其自身就是目的,当他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出自己作为自由者的身份时,自由就外化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绝对权利。这种权利属性是个人一切其他行为的基础。国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维护和保障个人的这种不可剥夺的、绝对的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2.
欧阳景根 《浙江学刊》2007,1(4):118-124
作为公民身份的要素之一,社会福利权利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而作为法律权利的社会福利权利,是公民的公民权与政治权的根本保障,从而也是实现自由基础上的平等的根本制度保障。社会福利可以分为积极福利与消极福利。通过社会福利权的形式,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能够把自由与平等统一起来。作为一种实在权利与积极权利,社会福利权的落实不能侵犯到公民的自然权利与消极权利,也不能以牺牲他人的社会福利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3.
刘素华 《浙江学刊》2005,(1):164-169
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载体,对人类通讯、言论表达、信息传播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所有通过因特网的活动,都以通讯自由权利的实现为前提.通讯自由已经发展为以国家不干涉为内容的人身自由权,以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含量增加为内容的经济基本权,以政治秩序形成和政治活动内容为主的政治基本权.通讯自由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公民隐私权、知情权、言论表达、民主参政、财产收益处分等多种自由权利的实现.因特网的无边界特性,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各国政府的网络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吕廷君 《求是学刊》2004,31(5):68-74
古典自由主义时期 ,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分类已经被明确提出。自然自由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由 ,自然自由强调自由的平等性 ;社会自由是经过理性妥协和制度限制的自由 ,社会自由强调自由的权利性。从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就是使自由由价值形态转变为权利存在 ,这个进步在人类自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的不同含义 ,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以价值形态的自然自由为出发点 ,以权利存在的社会自由为制度核心 ,能够造就法治传统 ;宪法是自由的宣言书 ,自然自由体现为价值预设 ,社会自由表现为权利安排 ;自由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法律制度对自由的限制应具有正当性和适宜度  相似文献   

15.
由于网络伦理生活正负两个方面的指向主要在于网络自由上,因此,网络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自由问题,主要指网络自由怎样才是应当的,网络自由应当包含什么样的内涵。伦理视野中的网络自由,主要包括六个层次的内涵,即抽象意义上的网络自由、权利意义上的网络自由、认识意义上的网络自由、自律意义上的网络自由、信仰意义上的网络自由和实践意义上的网络自由。据此,伦理视野中的网络自由可以界定为,在网络生活中,人们应当依据关于自由的信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正确认识网络运行的必然,自愿选择不侵害他人的网络行为,从而使对自由的追求和体现进步人类要求的道德理想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8):116-120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学者,卢梭立足平等自由的应然维度展开对现实奴役的反思,提出了以社会契约沟通个体权利与共同价值的"道德共同体"思想。"道德共同体"的建构缘于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德性堕落,在结构上展陈为公意、人民主权、法治教化的三位一体,并以"平等的自由"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召开的第13届世界性学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性的人权宣言” ,并于1999年在中国香港召开的第14届世界性学大会上获得了通过。这个“宣言”提出 :“人类的性 ,是人们彼此间最深切联结的起源 ,也是个体、伴侣、家庭与社会健全的本质。因此 ,对性的人权的尊重必须通过一切方法来确保和发扬。”这个“宣言”还提出了性的人权包括自由的权利 ,对身体完整及安全的自主权利 ,性平等的权利 ,性健康的权利 ,获得充足、客观、正确的人类性资讯的权利 ,接受完整性教育的权利 ,自由结合的权利 ,作出自由及负责任的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本源性(自身性)、超越性、境域性等若干层面对海德格尔自由观及其意义进行了总结阐述,在此基础上,就这种自由观的特质与其所预示的趋势展开了分析评判.文章提出,这种彻底反形而上学的自由观作为一种趋势凸现出自由与权利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张中 《学术交流》2023,(2):182-192
作为战后法国思想界最耀眼的哲学家和学术明星,福柯和德勒兹曾相互欣赏、共同促进,促成了一种自由哲学的良好互动以及纯粹智识的交相辉映。对这两位思想家而言,“自由”绝非一个梦幻般的政治性术语,也绝不是一切意识哲学的栖息地或避难所——它应当(且必然)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本真性“体验”。福柯和德勒兹从尼采那里寻获“生命”和“力量”之箭,他们将其掷向远方、越向外界,从而使思想最终走向“未思”、未知和遥远的“域外”……这既是一种走出自我之狱、“关心自己”,以及建构新“主体”的繁复实践,也是一种弥合主客二分之窠臼、恢复感性和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实现思想自由脉动的当下化尝试(或现实操演)。在这一立场之下,“域外”成为“生命”和“自由”的起点与归宿。终其一生,福柯与德勒兹都坚持在这一层面深入探索,而这不仅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自由哲学家”,也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获得了新的面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吴友军 《求是学刊》2004,31(3):43-47
自由意志是康德实践理性体系的基石,也是资产阶级自由的理念。而阿多诺认为,自由意志是最大的不自由;自由意志是非确定和无效的;自由就是对包括自由意志在内的不自由的反思和抗拒。因此,人类在实践中要永远葆有对同一性的不自由的批判即非同一的自由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