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14,41(6):127-133
桐乡汪氏是清代重要的词学世家。汪森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重要成员,在他周围还形成了一个以华及堂六客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他不但协助朱彝尊编成《词综》一书,而且对浙派词学理论的建设贡献极大,提出了尊词体和宗南宋的审美主张。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孙辈汪筠、汪孟、汪仲鈖等发展了他的词学思想,并促成了汪氏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期是论词绝句这种词学批评类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大量以论词评词等直接标题的论词绝句的出现,表明此期论词绝句应用于词学批评之中自觉意识的觉醒;受浙西词派和乾嘉学风的影响,此期的论词绝句又呈现出推尊姜张、重视词体探源和词籍史料辨析等新的特征。这表明词学批评中论词绝句的正式定型,在清代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3.
沙先一 《阅江学刊》2010,(4):103-106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词学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最大的词学研究专刊,体现出明显的新旧词学研究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遗著”、“词话”、“词林文苑”等栏目所刊发的词话、词集序跋等属于传统词学批评的范畴;“论述”、“专著”所专载之词学研究的新著论文与专著等,则体现了新词学研究的开拓.在作者队伍的构成上,以夏孙桐、张尔田等人为代表的旧式学人与以龙沐勋、夏承焘和唐圭璋等人为代表的新词学领军,也明显体现出新老并重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5.
庄棫是清代常州词派中晚期的代表词人之一,他的《中白词》因为讲究比兴寄托,温婉深厚而缠绵缥缈,在当时就得到谭献、陈廷焯等人的高度评价。于今却因为意旨隐晦,守成而不知创变,遂未能在词史上得到今人的肯定。本文试通过了解庄的生平思想,进而重新审视把握《中白词》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吴蓓 《浙江学刊》2001,(2):118-123
朱彝尊词采南、北宋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清代卓然一大家.从文本的典型示范意义而言,有清一代词人无人能及.但朱氏词之所以能成为浙西一派的典范,尚需结合宏观视角来进行分析和审视.而这种分析和审视,实际也是对浙西词派兴衰过程与规律的某种认知.  相似文献   

7.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陶尔夫编者按:1998年5月14日是著名词学家、黑龙江大学教授陶尔夫先生逝世周年祭日。本刊特发表陶先生遗作《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一文,以表达对这位安贫敬业、鞠躬尽瘁的学者的深切缅怀与无限钦敬之情(一)清代的词学研...  相似文献   

8.
许昱君 《社科纵横》2013,(1):280-281
清代词人孙麟趾,以其词学理论著作《词径》,为中国词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清代吴中、常州派词人均有密切交往,且工于填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然目前学界困于资料有限,对其研究尚远远不足,古代学者对他的研究亦只是零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使其生平事迹难得彰显。今据清潘钟瑞抄《长啸轩诗稿》本《月坡词》一卷本及《月坡词》二卷本、《同治苏州府志》、《词话丛编》等文献,对孙麟趾的生平事迹作了较细致的订补。  相似文献   

9.
雷磊 《阅江学刊》2010,(5):85-91
明代词学观念的发展和《草堂诗余》的传播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相辅相成,甚至互为因果。以《草堂诗余》的传刻为线索考察明代词学观念的演变,可以理出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轨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整个明代词学观念发展的状况,有利于理解明代词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明代词学观念同《草堂诗余》相纠缠,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影响明人对宋词的全面认识和对词体本质的深入理解。拘于《草堂诗余》是明词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14,(3):88-103
明词别集是明代词学文献的重要一翼,对于了解和把握明代词学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然而,由于明词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得到系统清理。关于明词别集的甄别认定,应该注重“已有”或“曾有”,而不以今之存否或存词数量多寡为判断标准。具体的判断依据与操作方法可称之为“五看”,即一看明词别集的编刊流传;二看明代以来私家或官修书目著录;三看有关明词别集的序跋;四看明人诗文别集中其词单独成卷且有词集专名或有专题序跋者;五看明清以来词集丛编、丛刻中小集收录之情况。赵尊岳倾其半生精力辑成《明词汇刊》,于明代词学文献建设厥功至伟,然而,其于明词有见必收,裁词加题,其中有仅存一阕二阕者亦视为专集,这从汇辑明词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必要的,若一例视为别集则似有未当。根据以上所言“五看”之法,目前所认定的明词别集为七十九家八十余种。  相似文献   

11.
吴兰修是嘉、道时期岭南词坛的代表人物.其所著《桐花阁词》备受赞誉.就内容而言,这部词集是其羁旅人生的心灵记录,具体表现为对浮生如梦的哀婉之叹,对爱情、友情的渴望珍重,对归隐故园的热烈向往.就艺术而言,吴兰修的词具有情感真挚、表意婉曲、语言清丽的特色.同时,吴兰修词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出唐入宋,体现出重情的特质和清真婉丽的风格.吴兰修可以说是嘉、道以后岭南词坛的报春花和拓荒牛.  相似文献   

12.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09,(1):102-108
2004年出版的《全明词》和2007年出版的《全明词补编》,共收明代词人1860余家,词作两万五千余首。其中不少词作序跋或附注,涉及词人、词史、词律、词籍,成为在词话、词籍序跋和词选评点之外旁逸斜出的词学资料之一系。  相似文献   

13.
陈雪 《社科纵横》2006,21(4):101-102
庄鼳是清代常州词派中晚期的代表词人之一,他的《中白词》因为讲究比兴寄托,温婉深厚而缠绵缥缈,在当时就得到谭献、陈廷焯等人的高度评价.于今却因为意旨隐晦,守成而不知创变,遂未能在词史上得到今人的肯定.本文试通过了解庄鼳的生平思想,进而重新审视把握《中白词》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刘凌  张学忠 《学术交流》2012,(2):159-164
一般对晏几道《小山词》的评价都是认为其在艺术上取得极高的成就而思想内容则较为消极颓废,评价不高。其实《小山词》书写真实的人生失意的悲哀,把词作为书写性灵的独特文体,其中所表现的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平等意识,对生命本身的留恋与珍惜,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与追寻,超越了他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完全可以说是他的时代思想的异类,具有现代个体觉醒的思想特质,应予以重新认定。从艺术性上看,《小山词》具有感情净雅、词学观纯雅、用词典雅的"雅"的艺术特征,特别是选用更纯粹、抒情性更强的小令,去芜取精,更为本色当行,使其词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因此,无论是思想性上还是艺术性上,《小山词》都以其独特性在词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尚慧萍 《社科纵横》2014,(10):141-143
"意趣"是诗论中广泛使用的审美范畴,在宋代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在张炎《词源》中与"清空"、"骚雅"并列成为三大词学范畴,丰富了我们对词体的理解和对词作创作的认识。"意趣"范畴在词学中的内涵主要指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不同凡响的胸襟怀抱,着眼在词作立意的清新脱俗、宏远澹宕。它在词论中的形成是词诗化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李清照《词论》作于宣和二年至南渡之前,代表了她创作中期的词学审美追求,这对于准确地把握和评价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及其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徐立望 《浙江学刊》2006,1(6):60-67
嘉道之际,经世思潮与考据学风并存。作为清代第一流的经生,张惠言是清代考据学代表之一,但他的研习宗旨已经摆脱了乾嘉偏重学术文献考证的局限,具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他企图全面恢复虞翻周易学说,并进而研习郑玄礼学,目的在重现圣人之道而实践之。也正是他的经世致用意识,直接促成常州词派理论的建立。虽然张惠言的词学理论相比前人并无多少创新,但由于嘉道之际,国事衰落,儒家用世传统轰然而兴,而张氏视词为解决社会危机的工具之一,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得到大批常州士人揄扬,使常州词派逐渐取代浙派成为晚清词坛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8.
彭玉平  习婷 《求是学刊》2012,39(4):100-106
清朝嘉道年间,常州词派兴起,龚自珍与其中多数成员关系密切.其词创作风格及词学思想的成熟,始终伴随着与常州词人的交往,受其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定庵词在嘉道词坛,不依附于流派而自成一体,龚自珍的词学观如“尊情”、“辨体”、“诠释”等方面,更是与常州词派有着诸多差异.可以说,龚自珍始终有意识地与常州词派保持着一定距离,并没有全盘接受常州词派的理论,而是有着更多自己的思考,所以,他的词学观与常州派也处于若即若离之间,而他也没有成为常州词派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史研究专家,也是20世纪词学现代化进程中一位重要的词学研究者。他在一系列的词学著述中,对词的起源、词史分期及词派等唐宋词研究的关键问题作出了精彩的阐释。在民国时期新旧词学并存却又相反相成的时代背景下,他是新派中颇有特色的词学家:既具有新派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方法,又重视旧派所传承的文献基础。从某种角度看,他是一位兼具新旧两派优长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20.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5,21(6):93-97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萌生期,明代为展开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寻源溯流性、分析比较性、正变导引性三个方面。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映现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