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玄学思想何以能在魏晋兴起?以前人们一般倾向于从土族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汉晋之际士人群体的自觉以及政治背景之隐微诸方面去解释。其中尤以政治背景,即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最受史学家的注意。这些论断大体而言都是有坚强根据的。但双晋之际玄学的兴起不是单纯从外经方面所能完全解释清楚的。本文但求立巴,不欲破人,只想从汉晋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角度在上述的解释之外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玄学思想的特色是以易老庄的三百之学代替了汉代的儒学。然而,严格而言,玄学所代替的是特殊的儒学即汉代经学而非儒学本…  相似文献   

2.
玄学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养生思想.玄学家在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中,通过对虚伪名教的批评和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使养生之风盛行一时,也影响到道教的发展.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神仙存在的论说,对得道成仙途径与方法的介绍,充满着玄学的清谈思辨和养生追求.本文将葛洪的道教思想放到与魏晋玄学的相互关系中来加以考察,以期展示葛洪通过借鉴魏晋玄学的养生思想推动了道教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11,32(12):56-62
王戎在魏晋之际文化性格的变异,反映了玄学思潮在这一时期放弃了正始、竹林时期士人探寻社会正义理想转而追求个人自由逍遥的变化。这一时代精神的变化,影响了未来西晋元康贵"无"派玄学的思想底色。王戎对西晋元康玄学的贡献,一是首次将儒、道思想要点概括为"名教"与"自然"两个范畴,并探讨两者异同,点明了魏晋玄学的学术主题;二是扶植了元康名士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两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族——琅琊王氏崛起的关键人物。该家族在玄风南渡后的特殊地位与影响,使王戎被东晋士族社会追忆为"竹林七贤"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归属问题,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宋代朱熹说:“靖节见趣多是老子”,“旨出于老庄”。清代沈德潜则说:“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四十年代,朱光潜、陈寅恪先生就这个问题又展开了一次争论,陈先生认为,渊明的思想应属道家,朱先生则认为应归入儒家。建国以来,争论仍然在延续。笔者不惴浅陋,愿以一已之管见;就正于前辈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它以被称为"三玄"的《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在魏晋玄学的发展与勃兴过程中,竹林七贤以他们的创作、言论和行为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魏晋玄学的精髓和意蕴。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不仅表现得极富声色,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尚永亮 《中州学刊》2002,(4):156-161
本文以玄学演进的四段历程为主线 ,重点论述了魏晋时期庄学新变及其相关原因 ,认为 :庄子哲学成为玄学演进的直接推动力 ,使得此期哲学思辨得以迅速升进 ;而正始名士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及其与现存秩序立异的言行 ,对由重《易》《老》而至重《庄》这一玄学转折 ,实在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朝名士的玄学新义和东晋名士的玄释合流、以佛解庄 ,则为传统庄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老庄思想重新盛行,尤其是在文人及上层社会中涌现出了一批名士,这些名士所构建的新的权威思想体系,十分符合当时士人们的精神向往。由于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步入画坛,特别是他们借助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进而引发了一个勃发艺术生机的"山水自觉"时代,他们所论述的诸多精辟见解,阐明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并奠定了山水画的理论基础及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结合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少数民族上层汉化特点,分析了前秦氐族哲人苻朗及其著作《苻子》中的玄学思想倾向与特点。对玄学文化的向往,是苻朗降晋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其走上激烈的"越名教任自然"之道,并成为司马氏加强皇权抑制谢氏的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孙光 《北方论丛》2005,(4):67-73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一“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代研究本末有无这样一类形而上学问题的学问。根据它产生时本来的意思是指玄远之义,即指所谓形式上的远离实际。“实际”有时指“事务”,有时指“事物”。远于事务,即出世,崇尚自然;远于事物,则重本体论,讲形而上学。故曰:“阮嗣宗……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魏晋玄学进展到郭象时,在儒释道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中,无论在思维方法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思维方法而言,其正在试图从宇宙本体论的思维范式中突破出来而进入心性论的思维模式。就思想内容而言,其提出"仁义"为人之本性的思想,展现了孔孟儒学在新时代的重生。  相似文献   

13.
玄学肇始的首创人物,史多推何晏与王弼。《晋书·王衍传》便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亦云:“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关于王弼对创立玄学的历史贡献,先哲与时贤已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而对何晏,则或推说其“哲学成就远不及王”而不顾,或因其著述多佚而忽视。这些做法都颇欠公允。认真研究何晏的哲学思想,对于分析魏晋玄学的源流,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用彤先生曾对魏晋玄学治学路径作过精妙的概括,他说玄学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今期神理之妙用。此时期自然与名教之论亦不外乎此,自然(nature)乃“本性”、“本质”、“体”之义,名教根本则是儒家一套伦理规范。魏晋玄学家虽自然观不同,但大都有持同名教与自然的看法,其间也有貌似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论,实则二者共同所毫不迁就的是异化的名教,相比之下,前者的学思更为精致,后者所敞开的心胸更为坦真,更显热诚执著,结合前者也更耐人寻味。本文在生命境域倾心后者,在学理上同情前者,并对其中所隐含的疑难作了显示。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与左思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魏晋玄学的角度对左思及其诗歌作了新的阐释。文章通过对当时哲学思潮、政治状况、社会风尚等方面所作的综合性考察,揭示了左思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左思思想早期以儒家为主,追求功名,后来受玄学思潮影响,转而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自由的心路历程。本文将左思与阮籍、陶渊明相比较,对左思的思想、人格及诗歌风貌加以深入探讨,力求揭示创作主体深层的心理底蕴及诗歌风格变化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玄风盛行的时代。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刘勰,是否受到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他的《文心雕龙》又是否反映了这种社会思潮?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不久前,王运熙先生发表了《〈文心雕龙·原道〉和玄学思想的关系》一文,指出《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强调“自然”,实是受玄学思想的表现。王先生这一见解是有深刻见地的。  相似文献   

17.
一魏晋以后,文学创作因受玄学影响而大开眼界,文学家受新宇宙观指导,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较以往深入得多,从而对文学的功用、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更为深刻。玄学发生于魏正始年间,此前有它酝酿准备的过程。汉末黄老刑名思想流行是为玄学的前奏。建安文学明显受黄老思想影响。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论,即与黄老思想有关。“气”指先天气禀,是受道家气禀论的启发。刘劭《人物志》说:“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征》)“元一”即元气,“阴阳”为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8.
黄老复兴与魏晋玄学的诞生玉晓毅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汉魏之际,道家学说作为最有活力的思想因素,居于这场变革的主导地位。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流派,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老庄哲学,而是“黄老之学”。它不是汉初黄老之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复兴黄老...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的兴起 ,在思想理论领域为佛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机缘。玄学理论为佛学思想特别是般若空论的阐释所利用 ,因而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 ,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宗教地位。僧肇在批判六家七宗的同时 ,阐发了般若空观本义 ,既标志着佛学玄学化倾向的终结 ,又标志着佛学中国化在玄学的推动下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论魏晋玄学与艺术思维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魏晋玄学已经有过无数的评说和讨论 ,其时 ,思想之丰富 ,学术之活跃 ,空气之自由 ,个体之解放可谓空前 ,魏晋玄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但是 ,很少有人探讨过玄学与艺术思维的关系。笔者认为 ,魏晋玄学的产生以及玄风的久响不绝 ,不仅复兴了道式“味象”思维 ,而且还融合了佛家关于悟和思“空”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摆脱了以往繁琐论证、引经据典、推出理性结论的程式 ,要求人们将直觉直接升华为意念 ,用最简洁的方法来达到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解放人的同时 ,也解放了思维的规定套路。一 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