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玄学本末、有无之辨对文学本源、本质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议”,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儒释道等相关思想元素在两汉经学解体之后,借助玄学形式,统一指向人何以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也是堪興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郭璞等人整合先秦两汉的堪舆思想,及东晋南迁之后的建筑经验,提出新的堪舆学发展动向,并成为此后中国堪舆学发展历史的新里程碑.通过考察堪舆学在魏晋时期发展,可发掘魏晋时期堪舆作为哲学研究和民俗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研究魏晋玄学,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魏晋玄学是两汉思想发展的继续。虽然玄学的性质不同于两汉以经学为形态的哲学,但其间并没有剧烈的转变,它是两汉思想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继续。从正面说,两汉哲学的发展不仅为玄学提供了思想资料,且提供了先行的萌芽状态的理论形式;从反面说,玄学的出现正好是经学走到穷途末路而发生的转折。玄学是在批判否定经学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主要点上正是它的反题。研究玄学,将其与汉代哲学思想加以对比,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还应和宋明理学进行对比。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玄学的继续。程颐的《易传》就是接着王弼讲的,是对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两种哲  相似文献   

4.
魏晋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发生了重大转换的时期,形成风行一时的玄学。玄学家倡导直捷简易、阐述义理的方法,打破荒谬烦琐的经学,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造成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局面。出现了名理学、玄学、神仙学和佛学等四大社会思潮,而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自然是玄学。玄学给予道教神仙学的升华以重大影响,使神仙学具有了思辨哲学的特征,这在当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葛洪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葛洪之前,道教神仙长生思想已发生,但缺乏理论性,两汉道教哲学对此没有系统的论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和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尽管两者产生的思想背景有异,时代不同,主旨不同,但都在其内部形成了一种反叛传统的主体自觉,呼喊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异端”色彩的叛逆声音,为重礼轻情,重天理轻人性的传统社会增加了些许亮点,也为近代以来从传统内部突破束缚,开启蒙昧,奠定了思想基础。一玄学主题与魏晋玄风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道家明自然,儒家贵名教,以道解儒,以自然汇通名教便成为魏晋之际文人士大夫致力探讨的话题。玄学首先是对两汉经学的批判与反思。儒家…  相似文献   

6.
河北士族礼法传统与北学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山 《文史哲》2003,(2):91-95
建安时期邺城学术思想主流是曹操名法与郑玄经学的结合 ,它上承两汉以来儒法合流的总趋势 ,下启魏晋南北朝礼法思潮 ,是东汉名教之治向魏晋南北朝礼法之治历史性转折的枢纽。河北士族特殊的地域优势、文化性格和经学特点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魏晋之际礼法思潮的发展中 ,河北士族反对正始玄学。元康时虽一度受到玄风影响 ,但其思想主流未变。永嘉之乱时 ,河北士族多留在北方 ,国破家亡的血泪洗礼 ,使他们反思元康玄风流弊 ,重返传统儒学。故郑玄经学与礼法思想随之成为南北分裂后十六国北朝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是儒学思想,不是玄学思想;《原道》中的“道”是儒家之“道”,不是玄学家所说之“道”。但刘勰又以“通变”、“日新”的革新观对玄学采取了慎重的态度,既有某些汲取和肯定,也有某些排斥和非难。所以,《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既不是孔子的原始儒学思想,也不是两汉的今古文经学思想,而是魏晋以降经过加工、补缀、渗融而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玄学与魏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是中国传统史学初步发展时期,而魏晋史学的发展与玄学的兴起、影响很有关系。本文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认为魏晋史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提高、魏晋史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史家研究的领域及人物评价、魏晋时期史著体例的发展以及史著的内容与史学思想等等,都与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察玄学与魏晋史学的关系,从中可以了解魏晋史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特色,进而认识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高诱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魏之际,我国古代思想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一方面,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发生了严重的动摇,一个与旧哲学有较大差别的新哲学正在酝酿和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被两汉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的经学已失去了信仰,一个与旧经学有较大不同的玄学思想形式正在孕育和形成着.这种趋势的出现,固然是由于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和东汉政权衰亡的结果,同时也与一批思想家敢于反对神学迷信,突破儒家经学的藩篱,注意先秦诸  相似文献   

10.
薛菁 《东南学术》2007,(4):156-161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律学发展的颠峰时期,此期所取得的律学成就表明中国古代律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频繁的立法活动以及前此两汉经学的发展均为其昌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律博士的设置亦为魏晋律学昌盛之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魏之际思想学术的转变中,《诗经》同其它儒家经典一样,它的神圣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如果说东汉的王充在其反传统的著作《论衡》中预示了思想学术背离儒家学说的趋势,那么,魏正始年间“好老庄玄胜之谈”(《续晋阳秋》)的王弼、何晏著《老子注》、《周易注》、《道德注》,其所激起的一代玄风使秦汉以来定型的儒家思想学说在这个时代转了一个方向。从此,常被称为魏晋思想且其精神实下及南北朝(特别南朝)的玄学思想取代了儒学,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两汉盛极一时的儒家经学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了漠视冷遇甚至怀疑批判。两汉的儒学凭藉官…  相似文献   

12.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通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两晋之际清崔姻亲集团思想文化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山 《人文杂志》2002,(1):122-127
清河崔氏汉魏之际起家 ,与范阳卢氏、中山刘氏等河北士族联姻 ,形成两晋之际很有影响的河北家族集团。该集团学术上直接继承汉末郑玄经学和卢植经学 ,保持着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 ,政治上拥护礼法之治的政治路线 ,积极事功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魏晋时期其受玄风的影响 ,追慕时代新思潮 ,但经西晋永嘉之乱后 ,与河南玄学名士集团分道扬镳 ,重返传统儒学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14.
魏晋的玄学取代两汉的经学,不仅在于它以理性思辨的哲学范畴体系取代了“由辞以通道”的古经训解,也不仅因为它以究本及末的本体论取代了“天地含气”的生化论,更为重要的则在于,魏晋名士以“天人之际”的崭新义理更替了汉儒博士“天人感应”的陈旧学说。生活于汉末魏初的少年哲学天才王弼,正是道出天人新义的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的祭天礼制,主要以郑玄的经学思想为基础。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主要承续两汉礼制,在围绕"孝"和"礼","私"和"公"的问题上,曹操从"公"的角度主张遵从"礼",晋元帝从"私"的立场寻求"孝",这有助于从儒家教化角度建构社会民风。魏晋时期民间层面的祭祀,随着佛道两教逐渐推广,新的神灵崇拜祭祀模式形成。  相似文献   

16.
李立 《船山学刊》2012,(1):132-136
在王弼这里,骈俪文体作为一种结构原则、一种配置方法,深入了玄学思想的内部并富有成效地成为了玄学思想的载体。通过王弼对"分"的相关表述,对"崇本息末""道之与形反"命题的论证和运用,那种由"分"所保证的对举范畴的二分对立以及"道之与形反"式的辩证法,既成了王弼试图要阐明的玄学思想,又成了从哲理层面对他使用骈俪文体的肯定与确证。可以说,王弼的玄学与骈文相互选择、相互契合。更进一步,从原始的"三玄"到以"三玄"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魏晋玄学,玄学和骈文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实际上是相互推进的,二者在魏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玄学思想何以能在魏晋兴起?以前人们一般倾向于从土族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汉晋之际士人群体的自觉以及政治背景之隐微诸方面去解释。其中尤以政治背景,即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最受史学家的注意。这些论断大体而言都是有坚强根据的。但双晋之际玄学的兴起不是单纯从外经方面所能完全解释清楚的。本文但求立巴,不欲破人,只想从汉晋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角度在上述的解释之外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玄学思想的特色是以易老庄的三百之学代替了汉代的儒学。然而,严格而言,玄学所代替的是特殊的儒学即汉代经学而非儒学本…  相似文献   

18.
作为魏晋言意之辨的主要环节,荀粲论微言尽意在玄学思潮大背景下的意义不容忽视。荀粲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抽象义理之关切,这种关切预示着汉代章句之学向玄学的转向。与汉儒相比,荀粲视六经为糠秕,是对经学之大胆挑战;而标出言道之旨趣,实乃玄学之发端。此外,过往前贤对荀粲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此类误解直接造成了如今我们理解魏晋言意之辨总体面貌的偏差。质言之,过往的研究大多就言尽不尽意问题措思,殊不知,言如何尽意才是荀粲等魏晋思想家们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道思想与霸道思想相对:乱世,霸道思想有存在的空间,治世,王道思想占统治地位。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其本质是仁学思想。在经历了两汉经学的衰微、玄学昌盛的南北朝之后,迎来了政治一统的隋代,但朝廷不行王道,文中子以复兴儒家正统为己任,期望以明王道来挽回儒学的衰微与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一在中国思想史上 ,魏晋玄学是极关键的一段。玄学兴起之前 ,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期”———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思想何其自由 ,文化何其繁荣 !其后 ,秦、汉皇朝以武力建立大一统的专制政治秩序的同时 ,又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确立了大一统的思想和文化秩序。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自由思想的“轴心期”辉煌 ,从此成为历史的绝唱。两汉400多年间 ,儒学为皇朝所独尊 ,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 ,董仲舒等一批批儒生不断地变脸登台 ,鼓吹“天人感应” ,编造谶纬神学 ,宣传君权神授 ,为专制统治造舆论张声势。两汉经学机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