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愤怒和冷默的作家”① 的独特风格 ,批评界也对他“好像迷恋上了暴力”② 表现出迷惑和不解。余华自己的解释也让读者满头雾水 ,因为余华自己承认 :“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③ 如果抛开作家和批评家的指引 ,到哲学家那里寻找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情形 ,也未可知。一、他人的死亡与我的死亡  在《活着》这部被余华自己称为“高尚的作品”④ 的小说里 ,余华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个地主少爷经历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部小说如果用“死着”来命名…  相似文献   

2.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散文领域内,秦牧的散文,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读他的散文,如同跟随知识老人在林中散步或月下谈心,使你在亲切而饶有风趣的交谈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受到深刻的启示,并从中领略到健康益智的情趣美。 秦牧是一位具有鲜明思想倾向和艺术上造诣很深的作家。他既十分重视作品对人的思想教育作用,也强调作品要“给人愉快和休息”。他说:“除了国际、社会斗争、艺术理  相似文献   

5.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基本母题。余华通过对“苦难”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索,但在书写苦难主题的同时,作家也无意识地透露出了他对传统文化中宿命论这一陈旧观念的承袭,这一点削弱了其文本的悲剧意识,影响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6,(3):176-180
余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余华对写作乐趣的论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长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余华很重视阅读,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新闻记者史。余华的文学创作论体现出转型期中国文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苏曼殊是个有较大争议的南社作家。抹煞者认为,苏曼殊的小说不是“所记全是兽性的肉欲”,就“直是一篇胡说”“有何价值可言耶?”他的诗则“调子很低,有隐(?)出世、悲观消沉的情绪”,也“是应该加以否定的。”不满者在肯定他的“才气”、“天分”的同时,或批评“他的小说实在做得不好”,或批评他的思想“实在不大高明,总之还逃不出旧道德的樊篱”。推崇者则誉他为“歌德拜伦等一流人物”,“在他诗文中我们找到清末文人最完美的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不同读者的身上产生了非常分歧的反响,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及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钱谷融先生说过。“艺术作品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不是单纯诉诸理智。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相互分割的.那种脱离了形象,缺乏热情,一味抽象地讲道理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也算不得艺术作品.”他还说:“要从感情上去打动别人,必须自己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一个冷淇无情的人,对什么都不越兴趣、都填不关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t石油大事》倾注和凝结作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贵穿始终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在新时…  相似文献   

9.
20年前就听到大学老师说搞社会科学是干不出大名堂的,然后举例说明。我理解他所说的大名堂也许着重强调这类职业在满足个人需求的能力方面比自然科学工作者弱一些,说白了,就是挣钱少。但那时搞自然科学的人也不平衡,当时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普遍存在的所谓“脑体倒挂”。10年前读研究生时导师也持这种观点,他说社会科学干不出大名堂理由有二:一是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工作受很多因素制约,不容易出大家;二是致富能力低,出不了万元户。由于没有职业体验,老师们的话没有留下太深…  相似文献   

10.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9日的意大利甚至整个世界文坛出现了一件爆冷门之事: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一个类似于中世纪在君王面前善于插科打浑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达里奥·福”,使“不少意大利人感到这是不是斯德哥尔摩的18位文学家又开了个国际玩笑?”消息公开以后,世界各国的媒体对此也多有疑惑和反感,梵蒂冈官方报纸《罗马观察报》首先表示反对:“诺贝尔文学委员会近年来授奖给不太知名的作家,不太懂行的人认为这些作家的上乘之作数量太少,其实授奖给连其作品都有问题的作家才是不可思议的。”梵蒂冈的人士还…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13.
伪满洲国朝鲜作家安寿吉的作品中存在着对于“民族”的思考与认识,其相关作品中的“他者”(即“满洲人”和“日本人”)叙事认识既是构成作家在“满洲”时期的现实认识的基础,也是朝鲜人在“满洲”探索生活方向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14.
《云梦学刊》2010,(1):61-61
《当代文学六国论》(贾梦玮主编)于2009年4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评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六位著名作家,即编著所说的“六国”,他们分别是:王安忆、余华、莫言、贾平凹、张炜和张承志。该书试图做作家的诤友,采用了“挑刺儿”、“找毛病”的方式,找寻六位著名作家的薄弱环节,提醒包括作家在内的众人。  相似文献   

15.
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对小说有这样的论述:“有诚意的小说家应该将自己的作品当作试管里的化合物,动笔之前,紧记菲力·史蒂维克讲的那句话:‘目前没有一种艺术比实验小说更具活力’。”①澳门作家陶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说家,他“生平最怕听到人家说我写的东西像某人的作品”,他说:“我从来不模仿别人。”②他虽然只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却锐意创新,敢于实验,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从印支半岛的腥风苦雨中走来,又踏进现代光怪陆离的港澳都市。湄公河畔的宗教传说,高楼大厦里的芸芸众生,都融入了作家的魔笔,经过一番过滤、…  相似文献   

16.
理财小幽默     
强强 《家庭科技》2011,(8):43-43
一样 一个大户收市后从大户室的楼上走下来,看见散户大厅里一股民正在看盘,于是凑过去和他搭话,两人唠得很投机。临走,大户拍着小散户的肩膀说:“好好炒吧,以前我和你一样。”散户笑着点点头,也伸出手拍着大户的肩膀说:“好好炒吧,以前我也和你一样!”  相似文献   

17.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为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不仅开创了一种清新明澈的文体,以“冰山原则”使作品产生无穷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诸多百折不挠的硬汉子,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悲剧艺术大师。他的小说大多涉及死亡、战争、暴行、绝望等一类主题,显示出作家本人对人的存在、命运、归属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海明威是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甚至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悲剧”,“所有的故事,如果讲得够长,都以死亡结束。”沃特·威廉斯曾经更加明确地指出:海明威认为,由于种种缘由,人生来就注定要失败———因为…  相似文献   

18.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巴金人格浅议〔日〕和富弥生歌德曾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又说:“一个人必须自己是个人物,才会感到一种伟大人格而尊敬它。”①巴金便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处处闪耀着他的人格的光辉与不可征服的力量。一巴金人格力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标题中虽然用的是“诺奖”这两个字,但本文所要谈的实际上却只是诸多诺奖中的一项,即“诺贝尔文学奖”。的确,对于许多国人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100多年里竟然始终没有一个中国作家获奖,不管怎么说也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虽然有一个高行健获了奖,但他却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已经不是中国人了,虽然他的作品还是汉语作品,而且大陆这边也没有怎么承认他的成就。所以中国作家还是没有获奖。国人对此当然觉得遗憾,甚至还有些愤懑,认为这是因为评委们戴上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