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2008,2(2):183-187
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从近来学界的有关讨论来看.人们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这与人们的理论视野不同有关.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理论视野决定文艺观念.比如从审美论的视野,或人生论的视野,或社会历史的视野来看待文艺的特性与功能,包括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其文艺观念往往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视野看待文艺现象,建构了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观念,并由此说明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功能.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具有反映一定现实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基本特性,在价值功能上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建构性.文艺作品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人生现与价值现,因而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当代文艺研究如何认识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与功能.这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立场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2006,1(6):118-122
关于意识形态与文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并不是孤立的命题,而是在他们的唯物史观理论视野中被观照和阐发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意用意识形态来规定艺术的本质或给文艺下定义,这并不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调整思维方式,更多地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入手,真正能够获得一种唯物史观的宏阔视野,并以此成为我们观照人类文艺活动的角度,以及研究、阐释和评价文艺现象的维度,这也许是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建筑的的发展历史中,其中的建筑流派不胜枚举.在新时期的今天现代主义建筑无疑占领着王者的地位,随处都能见到含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建筑物.而建筑迅猛发展的今天,涌现出的国际主义建筑更是开始蔓延开来,甚至开始取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本文旨在将现代主义建筑与国际主义建筑相比较,得出其中的异同,以得出国际主义建筑不能完全与早期现代主义相割裂,其实国际主义建筑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02,18(1):88-90
曹禺早期话剧受现代主义影响比较明显。主题方面带有现代西方哲学的色彩 ;表现领域扩展到人的潜意识、非理性层面 ;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段。对现代主义的吸收使曹禺早期剧作更深刻新颖  相似文献   

6.
徐向昱 《学术交流》2012,(2):142-145
在西方,经典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对于启蒙主义现代性危机的深刻反映,其中所弥漫的悲观、虚无、疯狂、绝望甚至死亡气息,表明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已发生了根本动摇。然而在中国,标志着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五四新文学,其思想基础却正是当时西方已日趋衰落的启蒙现代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中西现代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是深受现代性片面性发展之害,中国则是饱尝现代性发展不充分之苦。因而,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一开始就被历史之手赋予了启蒙主义特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较之西方经典的现代主义可能显得不够纯粹、正宗和典型,但如果我们不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或采用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它的这一中国特色或许正是其价值、意义和魅力所在,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创生及其曲折历程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通常强调其"时间性",遮蔽了"空间"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美国现代化进程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联,旨在揭示现代化导致的地理空间变迁对于美国现代派作家及其文学叙事创新的深刻影响。为阐明这一观点,本文着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梳理文化地理学界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探讨;其后勾勒美国现代派作家的文化地理路径;最后讨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对于美国现代化空间变化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文学已经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还很少有人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某个国家的现代主义文学史作一个详尽的考察.苏联文艺批评工作者A.M.兹维列夫的《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一书,在这方面作了一次新的尝试.本文拟对兹维列夫的评述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4,(2):120-129
现代主义文学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本土被接受,除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思潮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包括意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的零星介绍为现代主义的输入廓清了道路以外,本文认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方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领地,能够接受与"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异质"的现代主义.我们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被接受的往往是在中国本土已有思想基础或者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的部分;而完全"异质"或者观念落差太大的那一部分,则往往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视域.文章对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相继产生了各种流派的现代主义文艺及有关理论以来,几乎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现代主义向传统的艺术方法现实主义挑战的局面。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某些现代主义流派作品及其理论的传入,在我国文艺界也陆续展开丁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怎样看待现代主义,作为艺术方法或流派,它有没有积极意义?现实主义能否从现代主义吸取某些有益的东西?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生活的加速进程,是否必然要产生现代主义的文艺?这大体是当前争论的焦点。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12.
法国现代派文学由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对现实的丑恶和阴暗的描写发展而来.作家摈弃传统价值和道德,否定现存的意识形态,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表达出来,进而激发人们对自我存在的反思.这不仅使人获得关于现实存在的思想启示,而且能从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人物命运及心理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唤起人们建立新型文学价值形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王燕 《南亚研究》2008,(2):80-84
现代主义小说是印度二十世纪文学中的重要构成,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各时期的创作成就分别以泰戈尔、阿葛叶与布塔代沃·巴苏和"新小说派"作家群为代表.泰戈尔实现了印度小说叙事手段的现代性转型;阿葛叶和巴苏为印地语、孟加拉语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的"新小说派"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融合本土小说叙事基因,强化现代性诉求,坚持立异标新,对印度文学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新娟 《阅江学刊》2011,(2):127-130
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分别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强烈反叛正统艺术,否定技巧。但是,二者在形式与意境方面有不同追求,分别以极端和中庸两种方式以及纯色与墨色的强烈反差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反映了中西方相异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中西绘画有许多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16.
金路杰  王洪岳 《阅江学刊》2012,(6):115-122,134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艺术直觉与艺术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社 《唐都学刊》2005,21(1):151-155
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 ,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家具有这种特别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艺术直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性性和情感性、模糊性和转化性、直接性和整体性。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 ,艺术直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活动过程中 ,艺术直觉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艺术家进行理性认识的。艺术直觉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艺术家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 ,帮助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根据人们心目中所思所想的样子去模仿"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其核心实质就是一种极端主观主义、极端理想主义、极端精神主义.从这一理论高度出发,可以发现印度古典诗学的现代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对极具空灵性质的"味"的执著追求、浓郁的神话意味、浓郁的宗教意味、对"天地空"意象世界的立体创造和浓郁的形式主义意味等五个方面.以抒情文类为基础的中国文论体系与以叙事文类为基础的印度文论体系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印在文艺创作和文学观念上的充分吸收和深度融合,必将对21世纪中国文学和世界丈学的发展创造一些新的奇迹.就是说,只有中、西、印三大理论体系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把中国体系的发展引向无限光明的坦途.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