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韩秀娟,王涤非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讲话中指出,为了“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  相似文献   

2.
调动和发扬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的出发点,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人民的革命自觉能动性,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能不能  相似文献   

3.
刘丹 《社科纵横》2010,25(5):16-17
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思想,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为根本目标,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这一思想自形成至今已半个多世纪,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为我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家政 《社科纵横》2008,23(4):152-154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核心价值.为此,高校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同题,这是建设和谐高校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
赵云霞 《探求》2005,(2):4-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列为党执政的五大能力之一.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党执政为民、巩固执政社会基础、实现执政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最近,广州市马列主义研究会召开了一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研讨会。现将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整理如下: 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几个关系问题 雷鸣春(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我们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关键就在于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必须弄清楚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活(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句话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在现阶段,生产力标准同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统一起来?如何才能统一起来?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现行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7.
欧阳奇 《社科纵横》2007,22(2):29-3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与迫切任务,它有利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能力、激发和谐社会建设者的热情和促进和谐社会基本要素的成熟。党风廉政建设要从教育、监督、法治、薪俸等多方面进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遏制和铲除腐败,从而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政策不断地得到贯彻落实,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社会上也有极少数品质恶劣的人利用这种情况进行诈骗活动。如落实干部政策时,有人就冒充“高干子弟”进行诈骗;落实原工商业者及华侨政策时,有人就以“有海外关系”、“父亲落实政策,发还了多少钱”进行诈骗;目前,党中央正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有人也以此进行诈骗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极为丰富,历代领导集体都强调社会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总是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最广泛地动员和支持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人民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严跃英 《探求》2006,(Z1):30-31
一、民生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民生和谐问题.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政治生活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生和谐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确立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方针,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持续上升,第三者介入引起的离婚尤为突出,且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研究这一长期困挠司法实践的难点,对于指导当前司法实践,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公民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肃清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封建流毒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调动一切积积极因素,促进安定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生活中,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用什么样的道德原则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导向?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贯是主张实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提倡发扬共产主义精神。这已为我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形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价值导向。但是,在最近一些年中,特别是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一传统价值导向,提出了不同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否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异议;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却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甚至有人公开要求“为个人主义正名”,等等。很显然,这就产生了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价值导向问题的尖锐对立。这种价值导向的对立的实质,集中起来说,就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究竟应当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还是倡导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这一问题,我们的理论界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严肃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4.
建国三十多年的实际生活证实,我国宗教能够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这不是说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可以调和,而是指: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可以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宗教提倡的某些思想、信仰、道德和行为,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的要求,在教徒中起到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协调的理论依据是:历史上宗教从来是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今天广大宗教徒衷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由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被消灭,我国宗教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和国家对宗教实行正确的政策和宗教界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努力,是实现协调的重要条件。当前主要应当继续纠正执行宗教政策中“左”的偏向,同时注意防止放任自流,才能不断克服不协调现象,进一步调动宗教界的积极因素,促进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发展理论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任务,并将此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要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意义,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今时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同忠说,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说:“谁想不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沿着其他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他就必然会得出一种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结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也就不能保证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②可见,没有民主的道路,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三大,又把民主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呢?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制订的每一项政策,都有其严格的界限。何谓政策界限?政策是政党、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订的行动准则,界限,就是事物终止的地方。制订严格的政策界限,就是要求人们把自己的行动限制在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以内。因此可以说,若取消政策界限,就等于取消了政策本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党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五年多的实践表明,我们党、国家和我国人民之所以能重新走上兴旺发达之路,就是因为坚决贯彻执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着一些政策界限不清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已经展开的改革和质的更新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取决于人的创造性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说明,任何社会和经济改造以及任何政治行动的动力、效果和最终成果都要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及参与。我们认为,人的因素是人的潜力在行动中和在生活中的表现。因此,调动人的积极因素问题同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费尔巴哈的自然人类学中,人的本质是作为自然的人,并归结为情感。他认为,只有人本身才存在高度发达的情感。列宁发现,对人的解释这项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长期的战略方针。自从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就十分明确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多次郑重指出,是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的大事。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必须对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因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