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时代地域和诗人诗风等方面,将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间的继承借鉴与突破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岑界参诗歌,在浓郁的异域情调与夸张色彩中,真实的生活内容与自然景貌或如实反映;或变形展现,在创作主体的敏锐感受中显出神奇的艺术表现力。透过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的层次。岑参诗歌进而显示出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点与结合部的深层的文化意蕴。诗人生性好奇,又长期活动于西域极境的边塞地区,正因这种性格气质与边塞经历,决定了其诗歌的基本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是盛唐很有特色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意境雄奇 ,色彩鲜明 ,除了能满足人们娱乐及感情宣泄方面的需要外 ,诗中的客观描写、主观表达还具有传播的意义。即诗人以诗歌为媒介 ,将塞外风光、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中原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 ,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同时也具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岑参边塞诗向来以"奇"为人称道,但是比较岑诗与先唐边塞诗可以看到,岑参对先唐边塞诗进行了较全面的接受.他的边塞诗在遣词造语、诗歌意象、主题表现、题材选择等方面,对前人之作多有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来自西域的乐舞,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影响了盛唐的诗歌创作。西域乐舞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与盛唐诗人崇尚自然、直抒胸臆的审美风尚有着天然的联系。西域乐舞的大气磅礴,与盛唐诗歌的英雄色彩也很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8.
"苦吟"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形式的问题,而是与中晚唐社会现实的变化,诗人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同时,它还直接导致了中晚唐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群体,其群体人格特征,融进了儒道佛三大文化精神,可分为悲悯型、狂诞型、英雄型、隐逸型四大类  相似文献   

10.
对李白诗歌的文化审视──评《李白与唐代文化》周熹李白无疑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巨人。在最近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一百个中国人》中,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谈到唐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诗,而讲唐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杜。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11.
郭锋 《兰州学刊》2007,(3):140-142
李益少年时代居住在陇右,吐蕃陷没陇右诸郡前举家东迁。尽管从此再没有踏上故土,但少年时期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他百折不挠的报国精神和“悲壮婉转”的边塞诗风。  相似文献   

12.
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中求奇"和"想象出奇"是岑参创作边塞诗和山水诗的两种表现方法。他最擅长运用夸张、拟人与比喻。他的诗歌构思新巧,善写奇幻的梦魂。造语奇峻,起句尤奇丽警拔。多用因果句和名词语句,并与杜甫同时创造颜色字置于第一字的奇句,更奇妙的句式是使抽象词与具象词直接联结。他炼字以意胜,常把名词与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动词诗眼平字见奇,常字见险,使诗句的意象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3.
西域移民进入长安后生活环境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初唐的胡汉融合到盛唐的大国心态,逐渐变化为中唐“屈辱”的社会心理与晚唐的受排挤、被压制。作者从唐人对待藩将、胡商、胡艺、胡俗等的态度具体阐述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歌走向鼎盛,有渐进的过程.从开元初到天宝末,盛唐诗坛一直在演进中渐次走向辉煌.从诗人身份上考察,诗坛的主要诗人由权贵转变为下层官吏和布衣;从地域上考察,诗歌的地理分布也是逐步扩张,从京洛等文学发达地区扩张到城邑乡野乃至关山塞漠,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两种趋势同步发生,相互伴随,诗人因身份下移而远离了政治中心,诗歌也在不同地域出现并绽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15.
霍然 《西域研究》2003,(2):80-85
北朝以来中国实现的民族大融合,乃是造成唐代诗歌繁盛的根本原因。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皆是在这一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北朝民族的大融合,开启了有唐一代三百年势不可挡的诗歌大潮的闸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还没有正式形成为近、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前,尚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一阶段加入中国,后又随历史的变迁而分离出去的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应当属于当时中国的一部分.浩罕在被沙俄吞并以前,是当时清朝的一部分,清朝对其拥有主权.所以,19世纪60~70年代,阿古柏在新疆的一系列行为是分裂中国的行为,而不是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评论界所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新边塞诗"。当时的"新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浩歌崛起于诗坛,它与古代边塞诗的诗歌风格一脉相连。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西部诗歌虽然被边缘化,但却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摆脱了"新边塞诗"的局限,它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这一特征显示出当代西部诗歌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但过于"西部精神"强调却使这特征的丰富内涵长期被遮蔽或忽略。  相似文献   

18.
霍有明 《人文杂志》2001,(6):101-105
“唐兴 ,诗人承陈隋风流 ,浮靡相矜。” (见《新唐书》卷二○一 )这是 1 94 9年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长期据以评论初唐诗风的重要依据。如中国科学院所撰《中国文学史》评论说 :“初唐前期的诗坛 ,降自隋入唐的王绩独标一格之外 ,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 ,它是继齐、梁的颓靡遗风而又变本加厉的贵族形式主义的文学。到初唐后期 ,沈期、宋之问、‘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 ,诗风才逐渐改变。”“在唐初浮艳诗风泛滥的时候 ,当时写作宫廷诗或艳情诗的诗人多不胜数。” 1 978年中国 1 3所高等院校所著《中国文学史》也…  相似文献   

19.
霍然 《西域研究》2006,(4):93-99
我国西部自北朝以来发生的民族大融合及因之形成的西部审美观,已经渗入唐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亦即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盛唐美学思潮的全面展开,与北朝西部审美观的深远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此乃中国美学主潮在封建社会顶峰形成“盛唐气象”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20.
“谪仙”原是道教对于被谪人间的神仙的称谓,但是这一道教称谓在唐代士林中也被普遍借用。这一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唐代士人道教信仰的反映,实则缘于唐代士人对于“谪仙”边缘品格的共鸣,使得处在主流和社会中心之外的大多数士子们在失态失意时,还能得到心理安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