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日本回鹘语文学家、京都大学教授庄垣内正弘先生所撰《俄罗斯藏回鹘语文献研究》(ロシア所藏ゥィゥル语文献の研究,京都,2003)一书是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所藏回鹘文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俄罗斯藏回鹘语文献研究》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鹘文字表记汉文佛典与汉字音的再构拟。内容包括:第一章是对各文献的编号和文献内容的介绍,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是对回鹘文表记汉语佛教文献《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四分律比丘戒成本》、《礼忏文》的原语言对照转写,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回鹘文表记汉语音的再构拟及各文献的差异和汉字音的确认,第七章是对汉文《天地八阳神咒经》难字音注释及其回鹘文汉字音的研究,第八章研究了《千字文》片段及其回鹘文汉字音,最后部分是回鹘文字音目录和结束语。  相似文献   

2.
付马  夏立栋 《西域研究》2023,(1):142-151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中部高台窟院遗址新出五件回鹘文文字资料提供了西州回鹘时期当地佛寺礼忏活动的具体信息。第54窟出写本残片可被比定为回鹘密教文献《上师赞》,文本体现了与已发现两种写本不同的特征,应为吐峪沟回鹘佛僧修习密教时诵习之稿本。第57窟出写本可比定为回鹘佛僧为礼拜北斗七星举行燃灯仪式之日历,反映了源出道教的北斗七星崇拜在融入汉传佛教后又被西州回鹘佛教徒继承,并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流行。第57窟和51窟出土的三件墨书回鹘文“题牌(签)”则是迄今少见的西州回鹘时期礼佛、修习用物,提供了回鹘供养人和佛僧在寺院进行礼拜修习仪式的文字、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教典籍转向文学历史故事和表现世俗生活的享乐,增加了插图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回鹘人一度以摩尼教为国教,使摩尼教插图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回鹘人以国库之力扶持摩尼教书籍插图艺术,也使之成为服务于宫廷的艺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在中亚和西域的发展两相结合,使插图艺术完成了从宗教艺术到世俗宫廷艺术的转型。伊斯兰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插图艺术即是一种以世俗文学作品插图为主的宫廷艺术。在中亚、西域发生的转型无疑对波斯细密画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蒙古文字的若干问题已在一般蒙古语言学著作和专题著作中有所阐述,但大多数都是一些零星的非系统性的介绍.卡拉@捷尔吉(Kara Gyorgy)的<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来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从13世纪大蒙古国建立时期的回鹘蒙古文到现代标准蒙古语的形成,蒙古文字走过了近8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书面文字和书籍文献使我们了解了中亚、中国、印度等广大地域的文化以及游牧民族和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了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发展,以及回鹘文、吐蕃文字在蒙古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出汉文《下部赞》残片与高昌回鹘的汉人摩尼教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媛媛 《西域研究》2005,6(2):51-57
本文从摩尼教研究的角度, 整理了在大谷文书中新发现的一件汉文摩尼教《下部赞》残片, 推测该残片出土于吐鲁番盆地, 大致为公元9世纪前后的抄本。它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昌回鹘境内汉人摩尼教团的存在。本文根据目前已发表的几件吐鲁番汉文摩尼教文献的内容和时代, 以及吐峪沟的摩尼教洞窟, 探讨了汉人教团的活动情况。与粟特或回鹘摩尼教徒一样, 他们也有一定的寺院组织, 举行着日常的宗教仪式, 同时也进行着经文的抄写。  相似文献   

6.
荣新江 《中国学术》2000,(1):158-171
以高昌城为中心的西州回鹘王国(又称高昌回鹘、天山回鹘王国),在公元十世纪时曾一度盛行摩尼教,已为近代以来当地出土的文书所证实。近年来,森安孝夫氏在《回鹘摩教史之研究》一书中,对摩尼教在西州回鹘的兴衰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证,使大批零散的文献和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从摩尼教到明教》述评杨富学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的一种世界性宗教。一千多年来,它的踪迹曾遍及西亚、北非、欧洲乃及远东的许多地区,唐宋时代,在我国(尤其在回鹘中)颇为流行。摩尼教的典籍也随之由古叙利亚文而被先后译为拉丁、...  相似文献   

9.
甘州回鹘是9世纪晚期至1028年间由河西地区的回鹘人以甘州为中心建立的民族政权。史书对其记载甚少。唯敦煌出土古代写本与石窟考古资料对其有较多反映,弥足珍贵。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回鹘由漠北迁入甘州以后,其宗教文化深受当地影响。宗教信仰上,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而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在文化上,回鹘文开始流行,其服饰与风俗习惯虽保留旧有风格,但已深受汉文化的濡染。高度发展的回鹘文化反过来又对西夏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鹘佛教最初深受吐火罗佛教的影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敦煌本属于现存最早的一批回鹘佛教文献写本,应是译自一种吐火罗语版本。回鹘语吐鲁番本较敦煌本晚出,在细节上显示出一些不同之处。将敦煌本的内容与现存龟兹语本、焉耆语本的平行文本进行比较可知,回鹘语本很可能以龟兹语本为母本,参考焉耆语本译成。比较敦煌本与吐鲁番本的一些细节可知,后者在翻译上更加贴近原文。10世纪末至11世纪,佛教取代摩尼教成为西州回鹘的国教,回鹘佛教徒抄经、译经活动进入高潮,一些先前译成的佛教文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改良的译本;同时,汉文佛经逐渐取代吐火罗语佛经,成为回鹘佛教徒译经的主要来源。吐鲁番本很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它既是回鹘佛教进入盛期的产物,也是吐火罗佛教在回鹘佛教中最后的遗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三个部分陈述了公元10-15世纪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传播的情况第一部分所述是10-14世纪,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流传时停时续,传播速度极其缓慢;第二部分由14-15世纪,伊斯兰教与佛教由相互并存到逐渐取而代之;第三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占居统治地位后继续向东的扩展.文中还分析了10-15世纪吐鲁番伊斯兰教传播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先后由国外传入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是,能在中国扎根并得以传播的宗教却不多.琐罗亚斯德教早在南北朝时(公元6世纪前后)就传入中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宋代以后就悄然消失了.摩尼教大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它曾几度变换方式,企图在中国落户,如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可到了元明时期,仍然被其它宗教彻底融合,截至清代,摩尼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已经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了.基督教是一个宗教理论、宗教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宗教,在世界的影响和努力也远远超过前两种宗教,然而它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几度传入,均遭抵制.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也就是说,从古至今,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状况是新疆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历史上,新疆地区宗教信仰是相当复杂的,在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之外还有萨满教、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道教也从我国中原地区传人并流行。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深。摩尼教被维吾尔族历史上建立的两个汗国确定为国教。  相似文献   

14.
略论高昌回鹘的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鹘在漠北时期信仰摩尼教,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进据高昌后不久则改奉佛教,从此佛教在高昌回鹘社会中活跃达数个世纪之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回鹘皈依伊斯兰教后佛教庙宇和经典等重要资料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与此有关的其它史料又极为有限,所以关于高昌回鹘佛教的具体情况世人所知甚少。这种状况一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改观。由于考古资料的大量发现,中外学者据此对高昌回鹘佛教的研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高昌回鹘佛教中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王红梅、杨富学等合著《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于2017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3万字,以回鹘文文献为依据,分专题论述了回鹘文佛教文献、藏传佛教对畏兀儿的影响、畏兀儿北斗信仰、回鹘政权与佛教的关系、莫高窟北区石窟以及河西回鹘佛教等。该书充分运用了回鹘文文献、汉文史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  相似文献   

16.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回鹘是我国现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回鹘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期,摩尼教传入回鹘并被汗王定为"国教".840年,汗国灭亡,部族西迁, 回鹘改信佛教及其他宗教.本文对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化过程作了简述,使人们对今天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历史上。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曾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现在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8.
谈谈维吾尔族的某些传统禁忌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维吾尔族先民曾奉行过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观念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相应的习俗。后来,维吾尔族又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扶教、摩尼教、佛教等,并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但是,维吾尔族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早期形成的宗教观念和习俗完全摒弃,而是与伊斯兰教的信仰相融合,形成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传统特点。一些并非伊斯兰教内容的古代习俗甚至被保留至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不许对苍天吐唾沫。这是敬天信仰的遗迹…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在哈萨克人中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哈萨克游牧社会中的伊斯兰教具有其特点,伊斯兰教对哈萨克的社会文化影响巨大,改用了阿拉伯文字,文字作品打上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字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董波 《学术论坛》2012,(11):210-214
口语、文字(书写系统)和高级宗教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三个层次。东南亚可考的语言主要分属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古代东南亚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婆罗米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三大系统。与汉字相伴的是来自中国的儒学和汉传佛教;与婆罗米字母相伴的是源于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宗和婆罗门-印度教;与阿拉伯字母相伴的则是伊斯兰教。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将自己多元的基层文化与多种外来较高层次的文化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