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玉环 《唐都学刊》2003,19(2):16-19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受幕府支持而繁荣发展 ,并形成了儒学各派。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点 ,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刚 《日本学刊》2006,(1):148-160
《遣大明国》、《遣福建道陈子贞》及《答大明福建都督》是江户初期最能反映幕府的对明朝外交政策的基本文件。日本在庆长十四年,与朝鲜缔结了《己酉条约》(庆长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然而,幕府政权与明朝的外交关系,直至明朝灭亡也未能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因为明朝政权在江户幕府创立不久就被清朝取代(1644年)。同时,最为重要的则是江户幕府通过两次大阪城之战的胜利,稳固了政权的基础。日本的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以上述史料为依据,对江户初期幕府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逃散是中世日本常见的民众抗争形式。早在律令制国家的时代,就已有零星的有关逃散的记录。而在中世社会,百姓逃散有从零星日益走向集体行动的趋势,具有固定的习惯和仪式。在权力"私有化"的中世,百姓逃散的处置办法,可以反映中世国家政治结构的演变。由于百姓逃散直接影响领主利益,地方领主和代官往往会采取残酷而激烈的惩罚措施。但幕府对逃散的态度相对而言具有弹性。在镰仓幕府时期,《御成败式目》一定程度上承认百姓的去留自由,有意限制在地领主权力;室町幕府颁布的"逃散许容禁令"禁止地方领主藏匿其他地方逃散而来的百姓,看似在禁止逃散,实则意在调整领主之间的利害关系。百姓逃散的形式和对策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日本中世国家权力结构内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春玉王杨一、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自1600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之后,日本社会便进入了一个长达268年的封建社会。江户幕府为了维护德川家族的长期而稳定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十分牢...  相似文献   

5.
城下町是日本封建城市中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类型。从战国后期到江户时代,它遍布日本,垄断大部分的工商业活动,排挤其它类型的城市,形成了日本城市发展史上的城下町时代。一、城下町的形成和发展城下町是以领主城馆为中心,主要包括武士集居区域和工商业区域的封建城市。它起源于地方领主对基层市场的控制。在濑户内海地区,集中了家臣的领主居馆与周围市场的结合,大致是在十四十五世纪。但当时它们还未形成为一个整体,是一种具有松散联系的城下  相似文献   

6.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户幕府的确立,结束了日本连年战争的局面,随着江户幕府统治的日趋巩固,武士阶层面临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旧类型武士相对,一种新类型的武士应运而生。旧类型武士大多信奉武士道,新类型武士则推崇"士道","士道"在江户时代武士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过十分显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晓航 《学术交流》2012,(9):211-214
江户时代(1603—1867)既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又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处于中日文化交流发生方向逆转的准备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格局转化的重要时期。江户时代在两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下,仍然冲破藩篱,在多方面获得了突破。在这一阶段,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时代文化交流的特点,而且在文化交流的内容方面也更加广泛,交流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10.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其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经济环境、外样大名的政治身份及其较高的武士人口比,为武士子弟教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萨摩武士子弟教育主要在藩校与"乡中"中进行,其兼具官学与私学的特点,其教育特征是尚武性、等级性、地域性、集团性及较浓郁的儒家性。虽然江户幕府对武士的熏陶、约束与教养奠定了全日本200多年的和平环境,但由于其人为设计制度性缺欠,特别是缺乏弹性的身份制导致了逆生力量——各藩中下级武士的成长。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武士在日本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下亲手瓦解了封建制度,领导了日本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汉学是日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汉学经历了几次繁盛时期,当然也经历几次停滞期。本文试图以五山文学和江户时代之间空白期的中世后期为时限,在探讨这一时期的游历者的学问和文学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游历者和战国武将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活动对于江户时代的汉学的兴盛以及江户幕府采用儒学作为官学产生了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分析江户文化的新视角 1603年,德川家康基本削平群雄,由朝廷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城设立幕府,逐渐确立以江户幕府为中央政府和以各地臣服的藩为地方诸侯的“幕藩体制”,在直至1867年15代将军德川家喜实行“大政奉还”为止的260余年间,实施军事封建  相似文献   

13.
略谈“长崎会所”与“十三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娟 《日本研究》2003,18(3):59-63
日本江户后期,在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贸易权逐渐收归幕府手中。经过幕府多年的政策性选择,专事对外贸易的日本商人群体逐渐发生变化,江户贸易商由平户相对自由贸易时期的多元化主体,最终定型于“长崎会所”——一个幕府直接控制下的近乎于行业管理性质的贸易机构。而在中国清朝,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外贸商人群体——十三行,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清朝政府的贸易管理政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西欧中世纪中期(11~14世纪)和日本12~16世纪时期,就封建制类型而言,同属封建领主制。本文就二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国体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在国体方面的共同点有三个。 一是封建领主阶级管理国家。11世纪在西欧范围内已完成了封建化,封建领主制最终确立,以国王为总代表的封建领主阶级成为封建国家的领导者。在日本, 11 85年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镇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士贵族即封建领主阶级专政的新时期。 二…  相似文献   

15.
德川幕府初期对明朝和朝鲜的积极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兵 《日本研究》2012,(1):124-128
从学界鲜有关注的幕府“海禁令”发布(1633年)以前三十年间的德川幕府对明朝和朝鲜李朝的外交来看,在明朝取消经贸往来、加强海防、既而军事威慑,同时附以战争罪责的道义质问和非难,以及幕府面临西方基督教而“禁教”而自我收缩的外交困境下,江户幕府积极主动与明朝的直接外交虽然未有明显的进展,但通过与朝鲜的积极接触进而实现了与朝鲜的关系正常化.同时,幕府也积极展开了对荷兰和越南的一些经贸往来.  相似文献   

16.
上方文学     
“上方”系日本京都和大阪一带。上方文学指古代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的文化圈内创作的文学作品。日本的近世始于德川氏族开创的江户幕府(1603~1867)。江户(今东京)当时尽管是政治中枢,但在文化方面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相比之下,京都是皇城,文化传统已长达千年,大阪有“天下厨房”之称,是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文学因出版业的发达而得到快速发展。元禄时代(1688~1703)之前,文学艺术的世界几乎为京都和大阪所独占。从武家社会传统的雅文学(古典文学、和歌、汉诗)到新兴的町人社会的俗文学(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俳谐、净琉璃、歌舞伎),大都出于…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江户时期,也可以说是盯人的时代。日本的封建社会在这之前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历史。自十七世纪初德川幕府取得政权后,从封建社会内部分化出的叮人阶级已经成长为具有独立于世的实力。商品的流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使这个阶级拥有巨大的财富。它的力量、勇气、意志,它的感情、精神,它的社会地位,它的弱点,创造了它在艺术上的一系列代表人  相似文献   

18.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的国学和国学神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以后,江户幕府日渐为内忧所困扰。这种困扰是随着武士阶级的贫困和农村的不稳而不断加深的,并波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武士阶级的贫困和农村的不稳,起因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流通和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的加重。在商品经济的袭击下,上自幕府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生活日益腐化、奢侈,以至收入失去平衡,仅靠俸禄难以维持生计;幕府和各藩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而一般武士更是负债累累。相反,商人、高利贷者中出现了"超凌武士身价的大豪杰"。①作为封建统治支柱之一的身份等级制,由于武士的穷困而动摇了。与城市中的武士阶…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文学,通指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7-1989)的文学、这120多年间,日本发生了彻底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策划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并遭到可耻的失败;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自中日文化交流伊始的中国文学单向流播为主的交流方式。因此,研究这一两国关系动荡变化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的特征,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一) 1867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幕府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翌年,庆应四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时代是日本力图跻身世界列强,彻底学习西方,提倡欧化万能、欧化即文  相似文献   

20.
一、战前的中国研究——以支那学为中心日中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联系密切。人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形容两国关系的特殊亲密性。但近代日中关系史却不象言辞那样美妙,基本上是日本侵略与中国抵抗的历史。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二十多年前缔结《日清修好条规》时,明治新政府对中国的野心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这一背景下,战前的“日本中国研究”也得到特殊发展。近代以前,江户幕府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