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之洞作为晚清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女子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由禁止女学到开放女禁的转变过程,他推动了《女子官学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出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创办和鼓励民间开办了一批女子学校、女子师范学堂,确立了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促使了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初步觉醒,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当代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教育有不同的内容和使命。回顾几千年中国女子教育使命的变化,经历了从求异到求同,再到存异的演变过程。受男尊女卑观念的支配,古代女子受教育权利不断被剥夺,从囿于家庭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直至成为行动不便、失去性命的"小脚烈女"。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近代女子教育倡导男女平权,要求兴办...  相似文献   

3.
《论女学》,是梁启超用来宣传其维新思想的一篇政论文章,文中强调的女子应受教育的主张,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为了借鉴其中的优秀思想,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女子应成为教育对象的问题,首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出女子不受教育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女子应接受教育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女子受教育的必然性,最后又结合女子受教育的条件,对梁启超的女子应成为教育对象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地客观评价及启示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西方女学的传入密切相关。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 ,不仅梳理出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每个阶段西方女学传入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把握 ,进而展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虽始自 190 2年的《壬寅学制》 ,但至 1912年的《壬子学制》及 1913年的《癸丑学制》 ,始进入真正近代高等教育的实施范围。到 192 9年 ,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以及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与《专科学校规程》 ,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为高等教育的第一层次 ,以多学科或单学科的独立学院为第二层次 ,以多学科或单学科的专科学校为第三层次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 ,并由单科型高等教育向综合型与研究型方向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截至 195 2年的院系调整为止 ,是符合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虽始自 190 2年的《壬寅学制》 ,但至 1912年的《壬子学制》及 1913年的《癸丑学制》 ,始进入真正近代高等教育的实施范围。到 192 9年 ,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以及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与《专科学校规程》 ,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为高等教育的第一层次 ,以多学科或单学科的独立学院为第二层次 ,以多学科或单学科的专科学校为第三层次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 ,并由单科型高等教育向综合型与研究型方向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截至 195 2年的院系调整为止 ,是符合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女学从出现、产生到发展,从制度确立到大中小学招收女生,大约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漫长历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中上阶层中有识之士的努力起了重要作用.而女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开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反过来才真正成为女子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及外国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发表的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对近代女子教育这一新生的事物 ,采取了由镇压破坏到最后承认的态度。在 2 0世纪前 ,它试图扼杀女子教育于萌芽状态 ,但事与愿违 ;2 0世纪初它开始把女子教育提上议程 ,并于 190 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 ,最终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但其要培养的女子是顺从的贤妻良母 ,而不是有各种权利与义务的新型女性 ,限制女子教育朝不利于清统治的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为己所用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自私性。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作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直接主持了民初的学制改革。本文从研究《壬子癸丑学制》着手,指出:该《学制》在教育宗旨、学校系统、课程设置、教科书编辑等各个层面体现出来的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力图突破清末学制模仿日本的单一取向而借鉴融合世界各先进国家教育理论与经验形成的“日欧调和”特征,及其在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改革理想与现实条件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都充分证明了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所起的历史作用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1.
张保同 《南都学坛》2006,26(5):9-11
修身以安天下、轨德立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先秦圣哲无不强调修身安人、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汉代士大夫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修身学说,并把轨德立化运用于具体的政治实践。士大夫的轨德立化主要包括士人的个人修行、君主的仁德教育、民众的教化等。它在整合社会、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儒家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渗透于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人杰鬼雄>在驭文谋篇、细节描写、语言形象创造等方面,建构起独特审美空间,在我国散文写作园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迥异,堪称人杰鬼雄的典型人物,提供了新颖的用散文的特殊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极富鲜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芳玻韧布对蒸压粉煤灰砖砌体进行面层加固处理,通过记录各试件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及相应的位移、应变来研究芳玻韧布加固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抗剪性能。并证明了利用芳玻韧布对蒸压粉煤灰砖砌体进行面层加固处理的方法可行。为今后砖砌体面层加固处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7.
<人杰鬼雄>迥然有别的细节描写是因为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显出曲折与波澜,他们的业绩写下了不朽与辉煌,他们的生命价值兆示无尽与永恒.作者善于切取、善于比兴、善于咏叹;在语言形象的开掘方面,以优美的韵致与文采巧譬妙喻,清通晓畅地凸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篇始终洋溢着浓郁而凝重、浑厚而深邃的历史氛围与情韵,极富典雅之美、通俗之美、悲怆之美和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18.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礼与道、体与用的最高德性,甚至还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绝对性、必然性与命令性的人性情感,因此而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群体特征与社会性要求。但仁又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性境界,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具有强烈终极感与归宿感的宗教体验。一人之仁难以达到,"天下归仁"局面的实现更显得渺茫。仁只不过是儒家所大力倡导与鼓呼的乌托邦,它在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它也正因此而成为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五代十国时期,归、峡二州前后归属颇有不同,后梁至后唐庄宗伐蜀前,归、峡隶于前蜀;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归、峡二州方始改属南平(高氏荆南),其间又屡有反复,归州归属尤其如此;逮至天成、长兴之际,归州重入南平,南平以荆、归、峡三州为基本疆域范围的格局至是最终得以确立。其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沿而未改,并一直延续到乾德元年(963)南平亡于北宋。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提出的"仁爱"、"忠恕"等一系列管理主张,表明仁学是一种伦理性文化。仁学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建设的学说,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的管理原则。因此,从现代行政伦理的视角解读孔子仁学中的爱人、礼、忠恕以及安人等思想,不仅可以为研究孔子仁学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为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