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幸福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目的论、幸福快乐论和幸福德性论出发,寻找社会发展"GNH"关怀的理论依据,这对矫正"GDP"崇拜,抵制消费主义快乐观,坚持"中道"德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是西方伦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尽管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各自宣称"有德即幸福"和"快乐即幸福",但是二者都主张人的真正的快乐或者说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心灵的宁静、无纷扰。这两个学派都是对小苏格拉底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伊壁鸠鲁学派影响了功利主义,斯多亚学派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史上,人们对幸福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西方有快乐论和完善论,中国则有儒家道德幸福论、道家自然幸福论、道教长生不老幸福论、佛教普渡众生幸福论、“存天理,灭人欲”论和“民生是社会活动原动力”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旧的幸福论进行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幸福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现在要进入政治学的视野.从正义论到幸福论是政治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换,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政治学,是政治学研究的返本归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解放与幸福是政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与法律是为人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学从属于伦理学.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丹王国以国民幸福感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基准,开启了实践幸福政治学的先例.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为本位的发展思路,则创造了在东方大国推行幸福政治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方伦理学史上,伊壁鸠鲁和墨子分别对幸福观问题做了自己的阐发,并形成各自独特的伦理学体系。在这两种思想基础差异较大的理论中,对个人合理欲望的肯定和对社会幸福的追求是相似的;而对个人幸福的关注程度和实现幸福的途径各有其不同的看法。对这两种幸福观进行比较研究,对人们关于幸福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性伦理学或美德伦理学并不足以完整地描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既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理论旨趣,又是其伦理学理论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实践哲学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来展开的。德性虽然对于幸福的实现不可或缺,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幸福。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的地位是由他对幸福的独特理解所赋予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遵循古代幸福主义伦理学的传统,重新完整地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描述为幸福主义的伦理学,而不是仅仅将其定位为当代美德伦理学在古代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正我不去想是否成功,只是在一节节课堂沉淀的故事中,在一批批孩子的成长中享受心安理得的幸福;我不去想前行是否艰难,只是在一次次课改积淀的细节中,在一个个办学目标的达成中享受生命远行的快乐。"这是一名务实笃行的名校长对幸福和快乐最真切的诠释。当我们漫步在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校园时,当我们走近李建国校长时,当我们倾听老师、学生谈论他时,我们对这位追梦人的幸福又有了更多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幸福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伴随着伦理学的发展。幸福与道德紧密相连,人的二重性存在和社会性本质特征是幸福与道德内在契合的依据所在。道德对幸福的支撑与担保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道德为人们确立幸福生活目标提供价值支撑;第二.道德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社会支持;第三,道德为人们提升幸福生活境界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重要论述的论题之一,其中,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但幸福的获得是有条件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给我们指出创造幸福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伊壁鸠鲁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视为最高的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但是,人们往往把他的伦理学等同为享乐主义,导致对他的误读。实际上,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从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生理学的快乐提升为道德的快乐,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伦理思想史看,德福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讨论的话题。康德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人的理性,即人的德性。康德认为,幸福不是道德的根源,幸福不能作为道德的动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不是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而是教人怎样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有德性的人才配享幸福,德性是幸福的条件。最高的善是善良意志,是其他善的条件,但不是完全的善———至善,德福的完美匹配才是至善。透过他的德福观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性论与幸福论论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品德的实现活动,思辨活动是人的最大幸福,幸福和快乐紧密相连,幸福的获得需要外在的条件.他的幸福观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了起来.他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激励人们要为真理而奋斗,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幸福的社会属性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二个方面,前者是人的本质决定的,后者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历代思想家们都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幸福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统一,社会生活是幸福的现实基础,劳动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手段,社会制度对人的幸福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渴望尘世幸福而不得的忧郁的诗,北村的《活着》则是一首追求尘世幸福而可得的平安的诗。对比这两首诗歌描画的幸福图景,幸福的起点是明天与今天、幻想与耕耘;幸福的表达是怯懦与勇敢、矛盾与和谐;幸福的属性是自爱与爱他、活着与死去;幸福的结局是破碎与坚实、忧郁与平安。对于接近幸福的路径,海子走的是一条哲学的路径;北村走的则是宗教这一路径,两种路径导致了对幸福而歌的忧伤与平安、幻灭与坚实。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个体投资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百分之四十六的投资者认为股票投资带来的快乐不同程度地超过痛苦。生活的总体幸福感、年龄、投资收益、投资规模是直接影响投资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生活总体幸福评价高的投资者从股市投资中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年龄对投资幸福感的影响呈U形,中年人的投资幸福感低于老年人和青年人;投资者长期的总体投资收益对投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短期内的收益对投资幸福感没有影响;投资规模占家庭资产比重越大,投资幸福感越高;投资的绝对规模越大,投资幸福感越低。此外,认知偏差、投资目标、个性特征等因素可以通过影响投资收益或总体生活幸福感从而间接影响投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是以个人的、社会的和生态的全面进步为主旨的幸福观,是以新的发展理念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幸福观,是借鉴各国人类文明、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观。弘扬习近平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幸福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真诚奉献与自我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幸福感 ,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又要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会关注伴随消费而来的幸福感,却容易忽略自己为此付出的可观代价。消费其实就是以代价换取幸福感的过程。消费的代价并不总是与消费幸福感成正比,理想的消费模式应该是以低代价换取高幸福感。个体在比较和选择各种不同的消费模式时,需要从提升消费幸福感和控制消费代价两方面努力,从而在消费与幸福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