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孟祥林 《城市》2018,(3):10-23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构建"大保定"提供了平台,也为容城县发展奠定了基础.容城县是"大保定"东侧与徐水区近邻的县级中心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具有区位优势."弯月"形的聚集程度较高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使容城县能够在主体区域内构建城镇体系,八于乡在其间扮演重要着的中介角色.为了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容城县不但要处理好区划内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而且要与邻近区划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镇发展链,包括"容城县—安新县"发展链、"容城县—雄县"发展链、"容城县—定兴市"发展链及"容城县—徐水区"发展链等.在区域内最终构建"C正+O+C反"的城镇体系,在"大城市环"中强化影响力,积极融入"高碑店市—徐水区—霸州市"三角形与"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三角形中.  相似文献   

2.
孟祥林 《城市》2021,(4):11-2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固安县城市团发展搭建了平台.固安县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形的中心区域,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可通过划分子片区在行政区划内构建次级城市团,形成"三片区+多节点"发展构架,打造"两横+一纵"主干城市链及辅助城市链,强化与周边中心地的联系.完善固安县城市团,需注重搭建框架与夯实基础并重,从"一心"到"多节点"逐步推进,利用产业纽带整合乡镇中心地.  相似文献   

3.
孟祥林 《城市》2020,(2):3-17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保定市发展带来了机会,保定市也为此作出积极准备,提出“城市向北”和“一城三星一淀”的重要举措。安国市是保定市辖区内发展较好的县级城市,在“大保定”南侧区域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国市可以依托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保定市南部的子中心城市,与西部的定州市相融合,成为保定市南部的“双子中心”,在构建“京津石三角形”过程中发挥节点城市作用。安国市的行政区划特征适合以同心圆方式进行城镇化,这需要以构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主干交通线为前提,并在行政区划内构建辐射状的交通网络,将镇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以“马蹄”形层级城镇体系为基础提升整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孟祥林 《城市》2017,(9):3-13
任丘位于保定、沧州和廊坊三个行政区划交汇处,在河北雄安新区设立背景下赢得了更多发展机会.任丘为了提升发展速度,可以通过“软区划”设计,协管文安、大城、河间、献县和肃宁等多个县级中心地,凸显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地位.在任丘城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整合行政区划内的资源实行“分片+分层”发展,整个行政区域分成三类“片区”,任丘周边的行政区域根据与任丘的关系分为四类区域;另一方面,要与周边中心地建立联系,构建多个城市链,包括“任丘—保定”城市链、“任丘—霸州”城市链、“任丘—沧州”城市链、“任丘—衡水”城市链,充分依托县级中心地,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在整合中心地的过程中创建多种形式的复合型城市链.  相似文献   

5.
雄县在京津保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把握更多机会,但也应该认识到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雄县需要通过提升中心镇的影响力以及整合邻近县域优势资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条件.雄县在"京津保三角形"的"津保边"上是重要节点,需要借助高碑店、 霸州以及任丘的影响力得到发展,在区域内构建"安新—雄县—霸州"发展主链的同时,构建"白沟—雄县—文安"发展辅链,同时要建设"徐水—容城—安新—雄县—霸州"城市链,将区划内的咎岗镇发展成为雄县的"子中心"与雄县高效互动.以雄县为中心形成"X"结构城镇体系,并构建"2+2"城镇团:第一个"2"指雄县区域内的雄州镇团、 米家务团;第二个"2"指雄县与高碑店整合的白沟团、 雄县与文安整合的大围河团.  相似文献   

6.
孟祥林 《城市》2017,(12):3-13
"大保定"的发展构架为徐水融入京津大都市创造了条件.徐水位于"京津保三角形"的顶点上,东部紧邻河北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厚重,小城镇密度高,这些都是提升其城镇化水平的优越条件.但是,徐水的文化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构建城镇体系也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行政区划内,最终形成"○+×"发展构架,坚持"分层发展"原则,着眼于建构"五核+三C"城镇体系,按照"双子核"与"三条带"方式进行微观设计.徐水城镇体系不仅要在"大保定"内部做文章,强化徐水与保定老城区间的联系,而且需要通过霸州及高碑店等节点城市、 通过"津保发展线""京保发展线"强化"外侧"联系.  相似文献   

7.
通州成为北京副中心为廊坊北三县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北三县在与通州区整合发展过程中要逐渐形成五个子区域并按照"四区+四步"的方式有序展开,其中大厂中心地以及以其为中心整合周边乡镇而成的城镇子团,在构建北三县城镇体系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形成"大C环+双月牙"的城镇体系.在此期间要尽快形成"通州区+三河市+香河县"三角形,并以其为中心构建内环和外环.与此同时还要尽快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区域通达性,在重要的区位上及城镇链的交汇点处要尽快构建子城镇团节点,更好地发挥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孟祥林 《城市》2016,(5):41-47
石家庄是京南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城四星”的石家庄城市团需要通过与保定整合并不断向东侧扩展,才能够与京津大都市形成鼎足发展格局.以石家庄为中心向外围空间扩展需要分四步进行,分别扩展到C1环、C2环、C3环和C4环,从而更好地与京津大都市进行对接,在冀中南区域内形成“弓弦+弓背”的城市体系:“弓弦”即“石家庄+保定”城市链, “弓背”即“石家庄+辛集+安平+蠡县+清苑+保定”弧形链.“弓弦”与“弓背”在石家庄、保定会合,此间由于“唐县—望都—安国—安平”链和“行唐—新乐—无极—深泽—安平”链的构建,安平会成为“弓背”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并且新乐和望都也会在“弓弦+弓背”城市体系中发挥较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孟祥林 《城市》2015,(12):13-19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沧州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沧州位于河北省东部,近邻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是"首都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根据沧州的区域特点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按照"51+5核"的发展方式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设计,"51"即拐型链、主导链、跳跃链、发展链和扩展链."5核"即廊坊、霸州、任丘、沧州和泊头.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行政区划之间的整合力度,在硬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区划之间的软对接,在与石家庄、保定和天津的关系上,沧州要发展"沧州—石家庄"、"沧州—保定"、"沧州—天津"3条城市走廊.强化沧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通过教育一体化实现沧州与大都市之间的融合,以"芭蕉叶"方式整合沧州旅游资源,构造河北省中部"隆起带".  相似文献   

10.
孟祥林 《城市》2020,(3):11-24
通州区+"北三县"设立为北京副中心后,宝坻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成为京津唐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在行政区划内部划分子片区和培养子城市团,宝坻区主城区、林亭口镇和大白庄镇是三个子片区的中心,分别成为与廊坊市"北三县"、玉田县和天津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在宝坻区行政区划内形成"宝坻区主城区-林亭口镇-大白庄镇"三角形,作为宝坻区城市团的核心区域。宝坻区-蓟州区、宝坻区-"北三县"、宝坻区-玉田县之间在构建城市链过程中需要分别形成"豆荚"形、"双扇面"和"一主链+两辅链"的发展框架,以宝坻区为核心形成指状网络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安新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机会,安新可以借助区位优势、 白洋淀的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津保高铁开通等条件,较好地融入京津大都市.但是,安新城镇化也存在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区域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交通通达程度较低以及城市的中心影响力较弱等.为此,安新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以"安安端三角形"为核心,在提升区内交通通达性程度的基础上,构建"L1+L2+L3"扩展环,并且形成"C1+C2+CR+CP"外围环.通过LZ、LB和LN 3条发展线以及CW、CZ和CN 3个发展环,实现"分步扩展"的城镇化轨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保定市区由"三区"拓展为"五区",在安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将逐渐发展为"大保定"的白洋淀区,在京津冀区域内更好地发挥"子中心城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孟祥林 《城市》2016,(2):3-11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在辽中南地区形成了"双核"城市体系,该城市群内虽然城市分布集中并能够形成较强的聚集经济效应,但由于城市在整个省域范围内不均匀,造成了"核心—边缘"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了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在既有城市分布格局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Y"型结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内培养"沈阳子群"、"营口子群"、"大连子群",构建"营口—阜新—朝阳"三角形,逐步形成"沈阳—营口—大连"城市走廊,在突出沈阳、大连核心作用的基础上,突出营口的节点城市角色.与此同时,要处理好辽中南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春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强化城市群边缘即省域行政区划交界处的城市发展力度.在冀辽边界处构建"小城市对子",在吉辽边界处构建"2C+1廊",强化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3.
孟祥林 《城市》2022,(6):3-15
枣强县邻近衡水市主城区,是“衡水市—德州市”城市链上的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枣强县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团过程中,需要尽快构建“分区+分步”的发展格局,马屯镇、王均乡和恩察镇分别是北部子片区、东部子片区和南部子片区的次级中心,以枣强县中心地为核心形成双层城市环。此外,枣强县主城区要通过北延、南展、西接和东拓等方式处理好与武邑县、南宫市、冀州区、桃城区和故城县的关系,强化枣强县在冀中腹地内的节点中心地作用,并与南宫市主城区建立联系,通过南宫市主城区与邢台市主城区高效互动,在“衡水市—德州市—威县”三角形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发展成为冀中腹地内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秦皇岛构建城镇体系提供了平台.秦皇岛在此过程中不但要争取外部发展机会,还要从行政区划内部做文章,理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间的关系,需要按照“一核+三子片区”的方式通过分步发展构建城镇体系.该思路下的卢昌子片区由卢龙县和昌黎县构成.卢龙县首先形成“k”形城镇体系,而后形成“(o)”形城镇链,最后形成“月牙”城镇体系.昌黎县要按照“四层次”发展方式,以昌黎镇为核心逐层向外扩展.秦皇岛距离京津大都市较远,在与京津对接过程中,只有与唐山充分整合才能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卢龙县+昌黎县”需要与唐山东部地区的“迁安县+滦县+滦南县+乐亭县”整合在一起,构建“唐东—秦西”小城市带,拓宽卢昌子片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孟祥林 《城市》2015,(6):3-9
定州从保定代管市变为省辖市,对保定的城市发展格局会产生一定影响,从长期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提升定州的行政级别对构建“保定—定州—石家庄”城市走廊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定州城市组团具有文化基础厚、区位条件好、小城镇密度高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在构建定州组团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小环线”、“大环线”、“外环线”的“三步走”发展步骤进行。构建“CN+X+CS”的“风扇型”城市体系。通过构建以定州为核心的发展轴为形成“一城七星”的“大定州”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孟祥林 《城市》2023,(3):52-6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市“第三极”向南拓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高柏节点”提升邢台市与石家庄市间的互动质量,“高邑县+柏乡县”整合的区域需要加强与周边县级行政单元间的联系。临城县邻近“高柏节点”,需要完善城市链形成“高柏临”鼎足发展构架,将“高柏节点”拓展为“高柏临节点”,强化高邑县和柏乡县在石家庄市与邢台市间的纽带作用。县级中心地及乡镇中心地在“高柏节点”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中心地通过发展乡镇组团构建微中心,并通过城市链将邻近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县级子城市团可以基于微中心发展副中心解决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升县域子城市团的全域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孟祥林 《城市》2011,(4):15-21
一、"双核+双子"格局下的京津唐秦城市空间互动分析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构想是在打破传统行政隶属关系条件下以京津两个大都市拉动近京津河北省地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构建大北京、大保定、大唐山、大天津的城市互动新格局以期在宏观层面拉动唐山—保定与北京-天津的城市互动,在这种城市群建设格局下,保定、唐山分别成为京津双核的两翼(如图1)。  相似文献   

18.
孟祥林 《城市》2021,(9):58-7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石家庄市要打造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第三极,为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会.元氏县邻近石家庄市主城区,完善城市团的空间发展构架,需要处理好行政腹地内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以及元氏县中心地与周边行政单元间的关系:在行政区划内部,通过划分子片区的方式构建微中心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与县级中心地呼应,并在县域腹地内形成主轴城市链,黑水河乡、南佐镇、北褚镇和宋曹镇等都将成为优先发展的乡镇中心地;在邻近的行政区划间通过"东拓""南展""北接"形成鼎足发展格局,以元氏县中心地为中心构建放射状城市链,为完善县域城市团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孟祥林 《城市》2015,(11):3-9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周口等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下,中原城市群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优越条件表现在:城镇密度高;区位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基础厚;城镇分布集中。制约因素表现在:“核心—边缘”分化明显;“子行政区划”相差悬殊;副中心城市位置较偏。为此,在发展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需要在核心城市郑州之外选择副中心城市,在强化洛阳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强化许昌、漯河,使中原城市群由“单中心”城市体系演变为“多中心”城市体系,形成纵贯南北的“三核城市带”,构建“广域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大都市圈是引导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正在积极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功能体系和结构.为提升新城在上海大都市圈多中心结构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基于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新发展格局要求,研判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演变形势,形成"导流、引流和集聚"的新城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市域城镇体系间的网络化交通联系,优化新城与对外枢纽的锚固链接,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和制度供给等新城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