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十分关注货币金融业,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健、严金凤编著的《张謇创业基地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是一部崭新视角下的张謇研究之作。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张謇研究的新成果,而且启示我们如何使张謇研究不断开拓,不断深入,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代某公条陈朝鲜事宜疏》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撰写的体现其军国主张和战争策略的重要文献。然而,对于该疏原注拟稿时间“光绪十一年乙酉”,学者们提出了质疑,并有“光绪二十年七月三日”及“光绪十一年十月下旬”等考证结论。本文对各家考订依据及结论再做梳理、辨析,并认定该疏稿为光绪二十年六月十日张謇代安徽道员萧允文所拟。  相似文献   

4.
张謇水利著说颇多,以《张謇全集》(2012年版)为数字化资源,对张謇涉水利的时序变化、地域变化、人物共现、情感倾向、教育主张等方面进行数字人文分析,勾勒出张謇家国情怀的水利人生画像,开辟了文献利用新用途和名人研究新路径。在时序变化方面,可以将张謇水利人生分为黄河治理、治淮导淮、水利教育和回乡保坍4个时期;在地域变化方面,梳理出张謇在南通时期思考治水和实践治水、郑州开封时期疏塞并举治黄,南京北京时期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在人物共现方面,发现张謇善借名人力量实现水利抱负,但收效甚微;在水利情感倾向方面,刻画出张謇先后经历了“满腔热情、忧郁南归”“忧国忧民、务实理性”“雄心勃勃、锐意改革”“辞归故里、热忱家乡”4个情感变化过程;在水利教育方面,概括出张謇“以德为先、重视实践、严谨治学”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5.
牛铭实 《社区》2009,(14):18-20
从传统知识分子变成近代化先驱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42岁时参加礼部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但是国家的危机,改变了他的命运。紧接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了爱国人士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认为教育和实业是国家救亡图存的必经之路,实业是教育的保障,只能通过办实业,才能为教育筹集资金。“马关约成,国势日蹙。  相似文献   

6.
顾贞观是清初词坛的大家,曾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词家三绝",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名。他的《弹指词》因其"极情之至"、"以情胜"等自然本色的特点,被誉为清词前期的性灵派代表作。本文试从《弹指词》文本入手,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分析其"以情胜"等独抒性灵的一面,探索其崇尚个性真情、表达心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顾贞观的《弹指词》中收有一些与科举相关的词作,通过该类词可以看出他对科举功名的向往之情以及遇挫后的失落之感。其科举情仇在那个时代,在清初社会,在他所属的人群中极富代表性。在三不朽理想的牢笼下,顾贞观早年在场屋打拼,在官场折冲。在科举不畅、仕途坎坷时他顺天委命、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纵观其一生,虽说顾氏对科举的态度是依违的,但沿着生命的曲线,其大体走势则甚为明显:从向往走向纠结,由纠结走向背离。置之于士子群中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在京华词苑三绝中却是一道独特的景观,由此可以反观三者心态的差异,这是走进其心灵世界,走进其词作的一个绝佳通道。  相似文献   

8.
张元济先生遗文的结集出版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积累,最终结集为10卷本《张元济全集》,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集的编辑工作除了按文献的体裁和写作时间先后作编排之外,主要有:对一些不太完整的信件或文章做了进一步考订;对原来不署书写年份的书信或文章的书写年份尽量作出考订;尽力寻找原稿(包括原稿复印或影印件)或初次出版物,纠正以往历次公开出版过程中造成的文字错误,保持历史文献的原真性。《全集》出版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资料,约12万字,主要来自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及张元济日记稿本中的一些新见资料。  相似文献   

9.
早在今年4月底,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南通传记文学作家刘培林先生的新著《末代状元张謇传奇》在会上得到重点推介,很受读者的青睐,可谓“一炮走红”。当我得悉此消息,甚为欣慰。一则我与刘培林先生在南通市委研究室时是同事,对他在文学事业上的成就一向十分钦佩。二则(张春传奇〉一书的雏形我旱看过。  相似文献   

10.
笔者旨在探讨《张司业集》的版本源流,通过比勘20余种宋及明清版本,从其篇卷之分合,收诗数量之多寡与编次之移易,刊刻之序跋及庋藏之题识,印钤之鉴别,并借助目录学著作,论其旨归,辨其讹谬,进而探明诸本之渊源分属与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张謇提倡尊孔,即提倡孔子的"人道"和"理性"内容,也就是包含在孔子学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从本质上讲,这对中国传统的皇帝中央专制独裁统治体制是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2.
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20多年中,在淮南盐场出现的垦殖大潮,是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张謇是淮南垦殖的开拓者、垦殖大潮中的主流派、新型垦殖模式的设计师.淮南垦殖具有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两重性,是张謇将西方农业近代化模式引入垦殖的结果,这是淮南垦殖成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丰碑的根本原因,也是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又为他心力所注。张謇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从他在世时已经开始,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张謇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张謇创办师范教育的原因、张謇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对实业、教育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早期探索。他在办学的思路、教育的模式和科研活动方面有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带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也成为“南通模式”的主要特色。张謇不愧为产学研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张謇的义利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的义利思想可概括为"义利双行,辩证统一".其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义字为本,以义取利"、"义利兼顾,公(利)私(利)结合"、"义利统一,以利辅义";其实践层面主要表现为"以实业生利,以事业行义"、"实业与事业相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荣".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索了钱锺书《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一诗的本事:1942年6月,时任叙昆铁路副工程师的胡敬侃(即诗题中的“儿”)死于随征战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途中,当时连尸骨都无法收殓。其父胡粹士得闻噩耗后,作《哭儿记》征请亲友题咏,钱锺书因有此作。而诗中“四万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则是将胡敬侃之死事,放到一个更阔大的背景上,抒写了更为深广的沉痛之情。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经师顾炎武与张尔岐的交往对二人学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考订了顾炎武、张尔岐交往中的两个重要年代,认为:(1)顾、张初识于康熙元年壬寅即1662年;(2)亭林《与友人论学书》很可能作于康熙七年即1668年初春,而张氏回信则在该年夏季之后。  相似文献   

18.
张謇荣辱观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体现在忧国、爱国,服务、利民,科学、文明,勤劳、耐苦,团结、一心,忠实、守信,自重、服从,俭朴、节省等多个方面。其中成就实业和事业,效力、服务于社会,是张謇荣辱观的核心。用张謇的荣辱观来建构当代社会价值,是颇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张謇在近代南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对我国今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他的实 业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必须创新机制,强化管 理;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企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贫穷和愚昧互为因果、互相牵连,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倡导与实践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实业、教育并进选用”的思想,对怎样摆脱民穷国困和民愚国黯的双重困境、最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张謇的这一思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对目前中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中走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之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