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走出现代化的“迷思”———析林语堂文化观念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周可一生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且好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诩的林语堂,在他1934年所撰写的《吾国吾民》(又译为:《中国人》)一书中,完善了其文化观念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核心命题。这一文...  相似文献   

2.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3.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举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存有的遗憾,那么作为著名文学家文化人的林语堂长期受到贬斥和遗弃恐怕是其中最为显目的.其实,林语堂八十多年的生活遭遇和创作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林语堂早年曾接受长时间的教会学校教育;林语堂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造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林语堂在美国生活长达三十多年而晚年却携家带子回归台湾省;林语堂既是一个散文大家又是著名长篇小说家,他一生仅长篇小说就有十多部;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见的自信者.他说,“我有雄心让小说留传后世”;林语堂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也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是研究人的灵魂,那么研究文学家则是走进一个幽深具体的文化灵魂。《闲话林语堂》就是这样一本真正走进林语堂文化灵魂深处的佳作。首先,作者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宏大视野中把握林语堂。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一种生动的文化现象,突显的是民族文化的某些价值。在《闲话林语堂》中,作者通过剖析林语堂文化灵魂的渊源,揭示了林氏对东西方文化的取舍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大多数文人那样激烈地否定,又不同于“国粹派”一味地肯定传统,而是在批判传统文化丑恶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936年以后长期侨居美国,为向西方国家读者宣传中国民族文化作了不懈同努力。他用英文写作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动笔,1947年完稿,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此书原文为“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angpo”,似可直译为《心旷神始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70年代台湾出版朱碧云、张振玉两种译本,均译为《苏东坡传》。本文以下简称《苏传》。林语堂为苏东坡写传的念头,据他自己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他…  相似文献   

7.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先生诞生于福建平和县,迄今整整100年。早在二、三十年代,林先生从西方引进介绍幽默理论,创办我国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轰动了当时文坛,别人都称他为“幽默大师”,他却谦虚地说:“这并不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①1936年8月,林语堂去美,寄居纽约,先后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著作,享誉欧美文坛,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智慧天才”。1966年6月,林语堂由美返台北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  相似文献   

8.
“综合创新”实已内涵有“辩证发展”的精神方克立《文史哲》1996年第1期蔡尚思先生的《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又载《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一文,其中对拙文《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又载《新华文摘》19...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论坛》2003,(11):94-95
杨义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在研究古典文学时,应强化“三文原则”,文化原我、文化生态以及文化通观,意图把中国小说的叙事智慧当作一种富有生命感的精神文化现象,还原出它的本体形态的“我在”,展示它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电影《阿凡达》,看的人多,说的人少,大家只是欣赏,似乎没有多少话可说。自我的《“地球人”到底有多坏?》(载《艺术世界》2010年第3期)发表后,有人转发给我一篇海外评论,指出《阿凡达》是一部“烂电影”,因为它攻击现代文明;而攻击者自己却并不想过原始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笔者在拙文《理论虚置化:村民自治神话的背后》(《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3期)中曾提出:村民自治良性展开的一些重要凭借资源正在日渐消散萎缩,并称这种现象为“村民自治凭借资源的虚置化”,主要包括道德凭借资源、经济凭借资源和精英凭借资源等三个相互关联层面的虚置化;又在《当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与村民自治问题研究》(《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长文中就精英凭借资源的虚置化详加论述。但这一观点却在由笔者主持的“治理的尴尬——中国社会转型和乡村社会秩序”小型学术沙龙上受到几个学友的诘问…  相似文献   

12.
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教育,造成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问世100周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后,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思格斯全面担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编辑出版任务。恩格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资本论》第三卷于第二卷正式发行9年之后,于1894年出版发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总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①…  相似文献   

14.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读了贵刊1988年第2期晓河《关于艺术中的时间问题》一文后,过了几个月我又在《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看到同一署名的《关于艺术时间研究的思考》一文,标题虽略有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样。无独有偶,贵刊1988年第3期发了邓友平《论产业相关律》一文后,不久,我又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同年第3期上看到同一署名同样标题同样内容的文章。可见,这均属一稿两投者的“杰作”是确定无疑的了。同样的现象,其他刊物也不时出现。也许,对那些习惯于一稿两投的先生们来说,由于能轻而易举地多获取一份稿酬而暗暗沾沾自喜,但是广大读者却认为这是一种不义之财,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卑劣行径。 一篇文稿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只能投给一家杂志发表,这是目前国内外所有撰稿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人所共知的。而少数撰稿人无视这个规范,搞一稿两投或多投,浪费杂志的版面,浪费读者的时间,这实在是缺少文德的一种表现。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光明正大的刊物上不再出现这种不光彩的字迹,除了杂志社自身需要对采用与否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以免发生阴错阳差外,我建议:①对一稿两投者,有关杂志社应扣发其稿费,如稿费已经发出  相似文献   

16.
葛承雍在《不应一概贬斥东汉宦官》(《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中说:“近两年来,史学界论及东汉宦官的一些文章,颇见功力。但往往出于针砭时弊的用意,时有贬斥太过,不符史实之处,而且有的文章似乎走向了观点与言词都偏激的极端。”他“不赞成这种研究方法,更不同意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葛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片山章雄君《李柏文书的出土地》于1988年7月在《中国古代的法与社会-粟原盖男先生古稀纪念论集》刊布后,即将抽印本送给我,并附函希望听取我的意见。因为此前我曾于1984年在《新疆社会科学》第3期和1985年《考古与文物》第3期上撰文认为“李柏文书出土于LK说”。收到片山君论文后,我仔细阅读过一遍,供人启发处甚多。但因当时忙于教学,无暇顾及。十年后我从教学岗位退下来,重又回到楼兰的研究课题上。现在重读这篇论文,仍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同时,文中涉及的有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讨论。故为此文,是曰跋。(一)片山君论文的主…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9.
1972年6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了第六个年头,“全国山河一片红”,全国人民的思想被完全统一起来,除了永无休止地高唱阶级斗争战歌外,很少有人去独立思考过任何问题,尤其是学术问题。“文化旗手”郭沫若此前推出了他的历史学新著《李白与杜甫》,在这部新著里,郭沫若根据毛泽东阶级斗争的理论,将杜甫划成了地主分子,将苏涣划为造反诗人。他的这一成果得到当局的高度评价,使他在学术上的地位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20.
试论“私权利”与“公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私权利”与“公权力”《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1期(总第43期)章戎王晶在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物质条件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是现实。然而,怎样在此基础上,从更广泛的角度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