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域.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材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自身能力适应性选择的产物,其翻译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导下,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苏曼殊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画家以及革命家.他的诗清新明丽,颇有晚唐遗韵.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翻译了很多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尤其是对拜伦和雪莱的诗歌翻译,引领了后来的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入手,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探讨苏曼殊在译介外国诗歌时所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从“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翻译方法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苏曼殊的诗歌译文进行分析,旨在重新审视苏曼殊译诗的文学价值,更好地指导现在的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编著了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该书中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为中国译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该书提出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本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从翻译理论出发,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路线是否非此即彼存在争议。以胡适的白话诗翻译为例,从翻译实践出发进行分析,发现胡适的白话诗翻译是既非归化也非异化的。由于胡适的白话译诗以推动文学改良为目标,其翻译均不是归化的,偏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同时,它们也不是异化的,同样偏离了原语诗歌。在方法层面,其白话译诗以“白话”为中心;在策略层面,其以“诗体的解放”为中心;在伦理层面,胡适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文言一致”为中心。最终,胡适的白话诗翻译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原诗的双重偏离。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比较《枫桥夜泊》的三个译本,检验其是否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广告翻译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发挥其主动性,从语言维、文化雏、交际维等多个维度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应当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译文选择,根据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程度的高低来评价译作。当代翻译家高健在翻译《瑞波·凡·温克尔》的过程中充分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成功地进行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原作的语言信息、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较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在胡适从事诗歌翻译的三个阶段,选用的诗体和语言均受到了当时主流诗学的操控。在其诗歌翻译的第一阶段,主流诗学诗界革命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操控着胡适采用五言和七言,使用文言文进行翻译;在第二阶段,意象派运动的诗体自由操控着胡适尝试使用中国古典自由诗体——骚体进行诗歌翻译;在第三阶段,受意象派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操控,胡适运用白话自由诗体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14.
翻译生态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庞德的《神州集》为研究对象,分析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及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其具体体现在庞德的“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等贡献上.  相似文献   

15.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翻译领域,以"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阐释翻译的本质、过程与基本原则。《三体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科幻小说,刘宇昆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译者接受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天择",对原语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做出"人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兼顾了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交际意图,使得译本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适应性选择,成为"近乎完美"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对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适与朱湘作为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诗歌翻译目的、译诗题材选择以及译诗语言与诗体采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他们通过译诗分别为中国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庞德是开创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庞德的翻译涉及面广,大量译作反映了明确且系统的翻译理念。庞德译作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平衡、翻译生态的"适应和选择"规律、翻译生态的进化,其平衡体现在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适应选择规律体现在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和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进化则体现在庞德"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18.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中心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生态环境的选择。文章通过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三种英译本的比较,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浮生六记》译文是林语堂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等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产物,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译作和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皆适者生存。笔者认为,受翻译适应选择规律的制约,引进异质应把握的尺度是:在语言维上,遵循求美律,在引进有独特文体价值的异化语言的同时,保存汉语的美学规范;在文化维上,应避免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力的距离过大;在交际维上,尽最大努力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