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财政体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财政集权与财政分权就是一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划分的重要体现。财政集权与分权各有优缺点,不存在完美无缺的财政分权体制。笔者在对分权与集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论述汉密尔顿、杰斐逊和麦迪逊政治思想入手,分析了以集权思想为特征的汉密尔顿"古典式行政模式"、以分权思想为特征的杰斐逊"浪漫式行政模式"和以利益集团思想为特征的麦迪逊"新古典式行政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原因,并从宏观上考察了3种"行政模式"在美国行政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实践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企业集团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影响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集团在财务管理上采取集权抑或分权管理模式,如何合理的把握集权与分权管理的度,一直是企业集团在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点,本文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有关集权与分权的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剖晰了铁路货运高度集权式的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了铁路货运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新管理体制,创造性地阐明了铁路货运作业流程革命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新管理体制的基本做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铁路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对特定区域的治理,完成特定的任务,派出机关、派出机构以及派出官吏等形式各异的行政派出组织,利用自身"虚位性"、"临时性"、"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分权分散派往各地的派出组织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对地方的行政区划、监察制度、职官制度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对组织权力分配影响:在集权化基础上的分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息技术与组织权力分配问题进行了文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对组织权力分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为组织可利用信息技术对权力分配作出安排,即在加强集权化的基础上,进行可控的、标准化的组织分权。  相似文献   

9.
北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而采取了一系列集权与分权措施,主要有:(1)打击藩镇势力,将地方的兵权、财权和赏罚刑政之权等收归中央;(2)加强中央集权,按“分割事权”的原则设置各级政府;(3)为加强中央集权,不仅分割事权,还分散军权。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集权与分权的思想和实践,并不具有现代的意义,与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形成的集权分权理论具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 ,南方各省的势力开始兴起 ,至民国初年 ,其力量进一步增强 ,出现了与中央对峙的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政府采取诸多措施来削弱南方各省的力量 ,从而引发了中央与南方各省集权与分权的较量。这种斗争并不是单纯的体制之争 ,而是夹杂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内容。应该运用辨证的眼光对其进行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之所以放弃自然赐予的自由状态并受制于我们现在所称的公民社会,为的就是谋求彼此间更好的舒适、安全与和平的生活,可以说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于一个政府来说采用以决策权力和行动决定完全保留最高管理者决定的集权,还是由宪法授予国家权利给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的分权,文章在二者之间主要分析分权在一定层面的利处.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的“复封建”论,冲破了传统王朝窠臼,超越传统“封建”与“郡县”的讨论,寓反君主集权专制思想于其中,而具有突破性的进步意义。同时代的英国即是以封建诸侯起而平衡君主权力,制定国会宪章,从而实现了制度创新转型。在政治“大一统”的传统中国,以“复封建”来分权制衡专制君权不具可操作性,制度创新历史转型的出口在哪里则仍需探讨。意识形态政治泛化的“封建说”,脱离中国历史实际解释不了历史而没有学术价值,蕴藏于“封建”制下的明清分权反专制思想,则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主意味着分权,分权促进民主,这是一种民主性分权或分权式民主。基于民主分权,本文提出一种较为新颖的分权范式:内部分权与外部分权,这是两种最基本的、分权路向正好相反的民主分权模式。内部分权是指政治系统内部(执政党或政府)的自我分权,与之相对应的外部分权是指政治系统外部的分权,即国家(执政党或政府)与社会间的分权。公平与效率是测量分权功效的两个基本维度,分权的利弊有赖于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和制度选择,民主分权要求外部分权与内部分权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分权和外部分权都包含了结构分权或功能分权的因素,外部分权促进民主的功效更强。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政治体制,加快经济社会建设,黄兴主张实行政党内阁制,并为之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黄兴的努力归于失败,但对于开阔国民眼界,激发国民的参政热情,扩张国民党党势,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君主集权制的理论是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韩非子的理论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仁政学说,是截然相反的。韩非子主张法治,由君主制订统一的固定的法律,君主独揽大权,实行严格的赏罚,使群臣“唯命是听”,并且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武将必发于卒伍”,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然后逐级予以提拔。因此他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因素,总结出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可借鉴的教训,强调了中央必要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要结合起来,把握好集权和分权各自的限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海盐产区较农业区域遭遇更多的灾害袭击,但海盐产区赈济制度建设却显得较农业区域落后,不过也呈现出逐渐制度化的倾向.在制度化之前,明前期,曾采行过免征当年或拖欠的盐课、折纳绢或布、在他场煎盐补课等办法;明中后期,则多由盐运使动用运司库内余银、工本银、挑河银、余盐银、赃罚银等赈济灾灶,偶尔直接让他场代办盐课;清前期,政府已采取补赈办法补偿灾民,或由他场代纳,或由灶民输谷备灾,或动用盐义仓米麦赈济,最后走向了"照民田则例".  相似文献   

18.
古代西方混合政体理论发展到近代遇到主权论的挑战,主权论认为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即使是古代,权力也统一于某一个阶级手上.为应对主权论的挑战,近代分权理论应运而生,它可以解释这样一种现实,即权力虽统一于某个阶级手上,但它仍然被制度性地分散到国家各机构中去.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宣告统一后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仅执政三月即辞职,并致整个内阁解体.以往论者多将唐之辞职与"王芝祥事件"相联系,认为是袁世凯不履行<约法>所订内阁责任制而"逼"垮了唐内阁.实际上,唐绍仪辞职及第一届内阁倒台是当时政府所面临的行政困难、民国初建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当时的民主制度设计与社会局势的不相适应等等因素造成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执政短暂是民初宪政道路曲折的表现,是那一段历史演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政的形成既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和税收结构有关,也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方政府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本文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各个利益主体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揭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当中央政府倾向于社会公平而选择集权时容易形成土地财政;当中央政府选择分权时使得地方政府获得较强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则不会形成土地财政;同时,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取决于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择。本文的建议是:(1)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2)加大地方政府违规征地处罚力度;(3)改革传统干部GDP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