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以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以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后现代"日趋成为研究者热衷的课题。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精辟论述让中国人得以了解这一含量庞大的文化概念,对深入剖析后现代这一巨大的文化代码,预测并把握中国后现代时期本土文化的走向以及中国在后现代时期的定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虽然体现出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的文化特质,但仍然具有一种隐蔽的意识形态性.它作为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异化出来的精神存在物反过来雾障着、迷惑着现实,并支配着、役使着人对现实的顺从,引致独立的主体意识走向消失.詹姆逊通过对这种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遮蔽的论述,为我们剥现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背后的社会逻辑、统治逻辑和生产逻辑.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认为当代西方电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具有影像资本化、虚假的怀旧、主体中心地位消失等后现代特征。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是由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环境造成的,电影形象全部被转化成可消费的商品,缺乏历史深度。詹姆逊对于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削弱、主体情感的消逝和集体伦理价值观的摧毁持批判否定的态度。通过批判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詹姆逊旨在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而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出路,描摹未来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内、外两个层面探讨了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源起,分析了詹姆逊介入"后现代"讨论时的理论现状,指出詹姆逊的独特之处他从历时和共时两根轴线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说明了文化中连接个人幻想和社会组织的"政治无意识";他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认知测绘"的模式揭示了个体的、互不相关、毫无意义的文本中所隐含的历史意义,用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文化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术界对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从理论评介到话语实践、从机械挪用到创造性发挥的转变.但是,我国詹姆进后现代理论的接受整体上并没有了解詹姆逊后现代理论植根于西方土壤的深刻内涵,而只是把他有关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关键词抽离出来对中国的相似现象进行抽象批判,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发展.对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与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回归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注重后现代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联系中国现实语境,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在地化思考.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巨大、全面、深刻而久远.1996年以来,国内学界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研究、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现代性研究、全球化研究、乌托邦研究、政治思想研究等方面,对詹姆逊予以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詹姆逊将资本主义划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叉三个阶段,在文化层面上分别相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此基础上,他着重分析了“在场”的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在分析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进行了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合的尝试,旗帜鲜明地阐释了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在国内外文坛中确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阐释理论、空间理论、乌托邦理论、美学思想等理论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就詹姆逊思想研究的这诸多问题作一综述和评析,以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詹姆逊认为,大众文化不同于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不仅具有压迫性质,还具有鸟托邦性质;大众文化主要手法是拚凑,拼凑使其具有了娱乐性;进入后现代社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一起溶为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2.
总体性思想的复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差异性、异质性的强调使总体性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总体性思想也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面对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批判。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分歧.詹姆逊挺身而出,提出了融合的总体性,强调对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分歧的超越,从而实现了异质性与同质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此回击各方质疑,化解总体性的危机.重申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空间研究和认知图绘的文化策略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落脚点。在詹姆逊看来,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空间所造成的政治行动困境,人们需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来揭示这一空间隐蔽的压迫性,并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来开启这一空间所蕴涵的革命性维度,即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是西方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家之一,他介入后现代批评的标志是论文<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的发表.他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晚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作为反映社会结构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也应运而生,它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产物,也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探讨继承了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对于真正的辩证批评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它自身的内容的一种内在逻辑,是自身发展的最终结果,作品演化出自身的范畴,并规定对它自身释义的术语。在詹姆逊看来,内容的逻辑要求是基本辩证形式律的东西,即要求一种从内在到外在的运动,也就是说,它要求批判的视角逐渐扩大,以便从单个作品转向其由此产生的更大的社会现实。这就为辩证批评突破文本的自足性幻想,从文本批评走向社会批评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批评的核心概念"内部形式"作为一个诠释学概念,不同于僵死的自然科学法则,强调从外部形式向内部形式运动中阐释本身的作用。而要揭示表面之下的深层结构,就必须深入作品的内部形式,揭示个人与社会-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媒介问题在詹姆逊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一直居于要位,也是其把握时代症候的重要依托.詹姆逊提出当代媒介编排在流量经济的操控下具有总体流的特征,媒介所生产的文本多为无深度的符码嬉戏,而媒介传播的形象化则导致现实世界的退场.借鉴詹姆逊的后现代媒介观,可以更为清晰地观察商业逻辑宰制下当代媒介的生产机制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詹姆逊后现代媒介思想进行开掘,不仅能为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多维度接受与阐释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也能为当代媒介研究引入新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从而极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适用性与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从后现代文化理论出发,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学”的概念,指出第三世界文学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文章分析了该观点提出的历史语境,对“民族寓言”的本质观念提出质疑,评析了詹姆逊对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重新阐释,认为詹姆逊“第三世界文学”的建构努力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理论的鸟托邦.  相似文献   

18.
詹姆逊通过阐发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后现代意蕴而创立了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化,他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剖析马克思的“革命”概念的现实意义来论证马克思义主义的正当性,通过分析后学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一切理论视域中都具有不可超越的意义。实质上,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性中生发出来的一种理论,由于它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简单地塞进自己的体系中,所以它虽然在理论框架和文化因子方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也只能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有文化批判、历史主义和“新左派”三种视角。这三种研究视角都不同程度的借用和改写了詹姆逊大众文化理论中的术语与观念,文化批判视角研究者以精英主义的立场接受了詹姆逊对于大众文化商品属性的彻底批判,历史主义视角研究则对詹姆逊的辩证态度进行了一定的变异,站在进化论立场对中国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消解政治文化与正统意识形态的功用积极肯定,“新左派”视角基于政治与阶级的立场,部分接受詹姆逊的阶级观念对大众文化的阶级属性做了分析。从这三种视角所依赖的理论路径与本土话语,可以见出中国学术界对于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与创造性误读。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出发,反对俄国形式主义一脉所谓"纯文学"批评;批评对象从文学文本日益拓展到广义的文化文本,最终走向了文化批评.在文化批评日益兴起的背景下,詹姆逊从文学到文化的批评之路为众多纯文学研究者转向文化批评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