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堪忧和农村社会管理困窘等.农村“空心化”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是“时空压缩”阶段表现出的特殊现象,其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等密切相关.加强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治理,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树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保障农民作为职业的利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资本下乡,对农村实行撤并整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结构性差异,客观上使得中国农村普遍陷入了“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巢化”困境。农村的人口空心化又导致了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和社会碎片化等多重空心化。农村多重空心化之后,造成了典型的农村治理分散不经济的发展陷阱。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一重大现实,需要做出战略调整与路径创新。本文秉持“因村施策”的核心理念,依据空心化程度、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关键指标,提出以“国土整治”“有机收缩”“适度集中”和“产村融合”等战略规划持续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使皖北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并日益严重,阻碍了皖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分析农村“空心化”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皖北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村镇规划,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体制创新、弱化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三点措施促进皖北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实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并简述其后果,以期这一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从"人走楼空"的现象逐渐演变成农村社会空心化状态。农村社会空心化造成发展潜力不足,农村社会脆弱性风险凸显。识别社会脆弱性风险并进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空心化成为农村显性的特征。以庄村为案例,揭示了农村空心化的核心表征,具体表现为生产主体趋于大龄、公共物品短缺、传统认同感弱化三方面。基于此,借助"国家-市场-技术"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解读了这种社会现象的生成原理,并进一步探讨空心化视域中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现阶段OFDI“顺梯度”“逆梯度”二元结构投资的环境、背景下,对我国双向梯度OFDI的制造业产业“空心化”效应机制进行分析,进而通过修改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利用2003-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OFDI的产业“空心化”效应确实存在;(2)工业生产成本的攀升、资产价格的波动、人力成本的上涨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OFDI的制造业产业“空心化”效应;(3)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调整OFDI的制造业产业“空心化”效应;(4)OFDI并不是我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生产成本的攀升依然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次是资产价格变动、OFDI和人力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证调查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状态下村委会职能实施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分析认为,人口流出使村委会在组织上出现“人才流失”与“水平下降”;在空心化背景下,村委会实行民主管理时,遭遇“人气不足”与“兴致不高”;人口流入可能使农村出现“管理无序”与“参与不能”。对此,很多地方试图通过村组合并方式实现对空心化农村的治理,但往往导致“得形失意”与“实现困难”窘境。分析结果表明,针对空心化问题,村委会应由“积极型自治”转变为“自我服务型自治”;针对人口流入,立法上应该缩小村委会属人主义职能的管理范围,扩大属地主义职能的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不断加剧。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回应当下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开始付诸实践。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的熟人社会、独特的经济方式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为互助养老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村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是互助养老实践的出发点,各主体之间的互惠是维持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劳动力正走向结构性短缺,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梳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简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地位,通过探讨新生代农民的特征、观念和利益诉求,提出加速新生代农民培育的措施和动力机制,以此化解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农民荒"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口“空心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最大约束条件,全方位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工作方式、社区文化和经济。城乡空间居住距离动摇家庭代际互助基础,即使“隔代照顾式”随迁和“女儿养老”的家庭功能自适应调整亦难以扭转变局。政府同时扮演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后者容易陷入“主导”幻觉和制度创新“盲点”。基层治理组织受人口流失影响,其管理能力与村民所期待的养老服务角色间存在差异。志愿部门出现“非典型性失灵”,发展动力不足。政府成为其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最大的推动者,但因得不到所嵌入制度环境以及社区网络的支持而出现效用递减。因此,突破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困境需要政府由“主导”角色转向合作“平台”角色,通过知识转移机制、合作纠偏机制和非货币奖惩机制构建社会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且融资成本上升是我国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刺激机制导致的.刺激经济增长中的“过度金融化倾向”催生了“收益宽幅”现象,收益宽幅致使财务杠杆过分使用和高利贷的滋生,其结果是GDP增长的同时物价上涨、资产泡沫形成,流通领域以及虚拟经济中借机炒作所获得的高收益与实体经济低收益形成了巨大的收益差,从而诱导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且融资成本上升就成为机制性顽症.因此,“收益宽幅”揭示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存在的内在机理,探索实施“储蓄累进利率制”回笼货币,建立“资金池”,对中小企业实施分行业定向宽松、利率优惠等市场手段,收窄“收益宽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空心化村庄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矛盾激化与问题积淀。对废弃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邳州市空心化村庄为例,在对空心化村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空心化村庄整治模式采取对应的废弃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测算出邳州市可调整建设用地指标近1/5。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城乡对立统一论;第二,城乡关系变迁论;第三,城乡融合论。研究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观对当下我国出现的空心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农村空心化是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产物;第二,城乡统筹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根本途径;第三,打破城乡壁垒,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最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部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有效供给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却面临着主体利益多元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和农村社会资本不断消解三大现实挑战。本文从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农村社会空心化和农村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出发,对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媒体报道的有关农村腐败的消息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公开的案件来看,农村腐败的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村支书和村主任,这些农民身边的“苍蝇”严重危害了党和国家的执政根基。治理农村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深入分析该类犯罪现象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尊重和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在农村反腐斗争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和规范村“两委”班子的人事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扶贫补助资金的监督,完善农村的选举制度,并堵住农村“两委”班子灰色收入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考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乡村教育转型的社会动因,揭示农村校舍“空心化”和城镇学校“大班额”并存等县域校际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结构性原因,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高效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成为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以皖中F县为例,考察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的实践逻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使得乡村中小学面临“生源挤压”困境,为了应对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等问题,以保障学生就近就地享有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政策体系积极回应,并通过适度有序的“撤点并校”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以“少年宫下乡”与学生寄宿制为代表的社会参与体系也是构建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呈现“多维互构”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8.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宅基地不可避免的大量闲置、低效利用,“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峻。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积极推进宅基地改革,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就在宅基地改革中探索出“保权退出”的新模式。首先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保障宅基地资格权的困境,再结合对凤阳县Y镇FY村和G镇GH社区的实地调研,对两个不同地域村庄探索的闲置宅基地退出新模式进行总结和剖析,分析保权退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得失,从而得出优化农村宅基地“保权退出”模式的路径思路,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效退出工作提供政策建议:(1)完善宅基地资格权保障制度,建立资格权确权颁证制度,探索多元路径保障农户资格权内涵的居住权;(2)要提高农户对宅基地相关政策的认知水平,推动闲置宅基地的有效退出;(3)构建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各利益主体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找到各方都满意的宅基地退出利益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村青壮年人口持续流向城镇后农村经济社会陷入衰败的现象。其中土地抛荒和留守家庭问题是新闻媒体、政策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文章从组织制度角度探讨空心村治理的多重逻辑,分析相关利益群体的行动逻辑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和合作过程,解释目前空心村治理困境的生成机制,从而为探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治理框架提供理论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会能否有效运行与村社的内聚程度及其结构功能紧密相关。“村社空心化”即是在村社结构不能有机整合导致对应功能运转不畅所引发的乡村社会整体运转失序的一种状态。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的考察,认为现阶段“村社空心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集体层面的“权威空心”、精英层面的“人才空心”、个人层面的“合作空心”。研究认为,“共同体”是应对村社“空心化”困境的一种有效路径,可以通过“村社共同体”的重塑和“城乡共同体”的建构,来消弭“村社空心化”的多重困境,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